摘 要:每一個民族締結婚姻的目的大都相同,而具體的形式卻千差萬別,呈現(xiàn)出各自特異的民俗事象。 苗族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海葩苗”作為苗族的一個支系,在其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婚姻模式和特定的規(guī)矩,在戀愛、婚禮上呈現(xiàn)出不同樣式。這也給“海葩苗”傳統(tǒng)婚姻習俗及愛情觀賦予新的內容和含義。
關鍵詞:海葩苗? ?傳統(tǒng)婚姻習俗? ?解讀
引? ?言
苗族是他族對整個苗族的族稱。苗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史學家認為,黃帝是今天漢族的先民,而蚩尤則是現(xiàn)代苗族的先民。漢史與苗族史話均有記載:“蚩尤因與黃帝發(fā)生爭戰(zhàn),后退出黃河流域,成為三苗集團的成員之一。三苗被禹擊敗后,苗族先民逐步西遷,最后大部分定居貴州”。“海葩苗”作為苗族的一個支系,主要生活在苗嶺山脈中段今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龍里、貴定、惠水3縣接壤地區(qū),是苗族支系中人口較少支系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海葩苗”目前在全國不足2萬人。之所以被稱為“海葩苗”(以下略去引號),是因其身上佩戴海貝而得名。苗語自稱“蒙牂”,意為生活在大田壩地區(qū)的苗族,說明海葩苗從事農耕的歷史非常悠久。各個民族的婚姻形態(tài)是地理環(huán)境、歷史淵源、心理素質、宗教信仰、經濟發(fā)展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苗族婚姻也如此。苗族婚姻是苗族男女兩性結合而成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這種形式形成了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夫妻關系。海葩苗在苗族婚姻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同樣經歷過血緣婚、對偶婚等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其婚姻也逐步從對偶婚轉變?yōu)橐环蛞黄拗啤?949年以前,海葩苗除了個別因妻不生育而娶小妾之外,基本上都實行一夫一妻制。由于歷史、語言和生活習俗等障礙,海葩苗一般不與他族通婚。就是同一民族不同服飾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嚴禁家族內通婚,但也存在姑表結親的舊習俗。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在懂得姑舅結親不科學后,逐漸改掉了姑表婚的舊習俗。本文通過對海葩苗“坐花場”等傳統(tǒng)婚俗的解讀,反映了海葩苗青年男女對婚戀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奇特的坐花場
坐花場是海葩苗特有的一種民間習俗,也是苗族海葩苗支系一種奇特的婚戀形式,在海葩苗男女青年中傳承久遠,直至上世紀末期還很盛行。在海葩苗聚居區(qū),每當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男人們都會給辛苦了一年的女人“放假”(也有的“假期”一直延續(xù)到正月末)。這段“假期”內,家中所有的家務都由男人操持,年青姑娘和成年婦女們只管在寨子附近“坐花場”,又稱“坐正月”。海葩苗坐花場,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離寨子較遠的“姑娘花場”,活動規(guī)矩比較嚴格;一種是離寨子較近已婚婦女花場,這類花場一般建在寨子附近向陽當眼的地方,形狀因地形而異?!肮媚锘▓觥币话愣加脧纳缴峡硜頍鹑岬牟癜魢蓤A圈或長方形,也有的用從山上砍來的整把整把的竹子編制成長方形的花場,還有的用石頭堆砌成一個個“小城堡”。總之,圍制花場所需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建花場所用的各種材料,都是姑娘或已婚婦女們邀約上山自己搜集而親手建成的,既有利于防風避寒,又方便參與者們聚集交流。中老年婦女的花場離寨子較近,不太講究?;▓鰞纫话隳苋菁{二十人左右,有的可圍坐三、四個火塘。而堆放在花場外供燒火取暖的柴火,一般夠用一個月左右。
海葩苗花場,既是婦女們自制盛裝和相互交流學習的場所,也是未婚女青年結交朋友談情說愛的浪漫之地。從正月初一開始,姑娘們每天都盛裝打扮,帶著小板凳,糯米粑,刺繡用具等先后來到花場,在花場的火塘內燃起火堆,圍著火塘一邊挑花刺繡,一邊說笑擺談,等待著海葩苗支系的苗家小伙前來“玩花場”。在正月期間,來至各地的海葩苗小伙都會不約而同先后來到花場邊,他們有的在花場外吹起動聽的蘆笙或口哨,以吸引姑娘的注意;有的則直接進入花場與姑娘們搭訕。不管來自什么地方的海葩苗小伙走進花場,坐花場的姑娘中總有1人會對來訪者進行暗中觀察,并與姐妹們私下耳語,議論某小伙可與某姑娘相配等。對象物色好后,則以勸說的口氣去取下姑娘的銀手鐲、項圈、腰帶、花頭帕等遞給相中的小伙為相識物證。小伙們拿到相識物證后,在花場內稍作逗留便借故離開。此時,被拿走相識物證的姑娘就會跟著走出花場,為拿走自己相識物證的小伙“送行”。在送行過程中,姑娘們與小伙們邊走邊談,相互觀察和了解對方情況。通過交談,如果姑娘對小伙不滿意,便會委婉地向對方索回自己的相識物證。如果雙方互有好感,姑娘們不僅不要回自己的相識物證,還會深表愛慕之心,相約某月某日或某個趕集日再約會,然后將自己中意的小伙相送很遠。自此,“相識物證”便成了姑娘與小伙進一步加深了解的“月老”,直至取得雙方家長認可而實行婚配。
新中國成立前,受當地社會和其他民族習俗的影響,一些海葩苗青年的婚姻也往往掌握在父母手中,子女沒有申訴選擇權。因而,有些彼此相愛很深的姑娘小伙會因不忍相互被拆散,只好相約私奔或雙雙殉情,釀成了人間悲劇。而在花場交流送行過程中,如果未被姑娘相中而被要回“相識物證”的小伙,不得再返回原來的花場,會自覺地到別的寨子去玩花場,等待中意的姑娘出現(xiàn)。
從“坐花場”這一奇特的民俗事項,折射出海葩苗對其族群戀愛自由的一種包容和苗族青年男女對愛情的一種美好追求和向往。
獨具一格的傳統(tǒng)婚禮儀式
在海葩苗的傳統(tǒng)婚姻習俗中,雖然苗家姑娘小伙們有一定的戀愛自由,但受千百年來封建制度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仍有父母包辦及媒約婚姻現(xiàn)象。在父母包辦婚姻制度下,不管子女是幼年、少年或青年,只要父輩之間商定了兒女婚約,或經媒人介紹雙方父母同意,即算給兒女定了終身。待到雙方父母認為合適的時間,就要按海葩苗的規(guī)矩舉行婚禮。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逐漸消失。
在海葩苗傳統(tǒng)婚禮形式中,接娶的的不是新娘本人,而是接新娘親手織制的背牌或服裝?;槠谟赡蟹郊艺埲说脚郊疑潭?,并交付一定的“彩禮錢” ?!安识Y錢”一般以一年十二個月計,數額根據當時的收入和物價而定。在海葩苗聚居區(qū),結婚收彩禮只是一種象征性的習慣。當地苗家人認為,嫁姑娘如果一分彩禮不收,會被人認為女兒嫁不出去;而彩禮收高了,不僅無利于女兒女婿將來的發(fā)展,而且會被人恥笑是在“賣兒買女”,讓女方家顏面掃地,在當地抬不起頭。
傳統(tǒng)的海葩苗接親儀式,禮節(jié)規(guī)格為5人一行。即新郎家請族長1人(在族中有威望、品行端正、兒女雙全和能說會道者)擔任押禮先生,請未婚小伙1至2人為陪郎,另請2人抬禮品。押禮先生背一把紅色的桐油傘,去時傘把方向朝天,回來時傘把朝地,也稱“遮天遮地”,以護佑新郎、新娘平安;兩位挑禮品者,其中一人抬一對箱盒,內裝豬腿一支(約20斤),豬肉一方(約6至8斤),俗稱“一方一肘”,大米數升,還有點心、香紙等。另一人抬酒一壇(10斤左右),公雞一只等禮物,步行到女方家接親。
接“新娘”的背牌或服裝當天,“新娘”暫不去夫家。送親那天,女方家辦酒請客。俗稱“要糯米飯”。送親時,押禮先生、新郎和陪郎接來新娘的一塊背牌或一件服裝。押禮先生和新郎等返回時,女方家族婦女在大門口擺酒席攔路對唱酒歌。婦女們先準備好一水瓢自制米酒,一根用棕絲包著的木棒,對著押禮先生唱歌,唱完一首歌,婦女們立即倒水瓢的米酒給押禮先生喝,押禮先生喝酒時,婦女們邊用木棒舂水瓢,邊舂邊說:“把酒糟舂出來!”意思是叫押禮先生交出男方家給的姨娘錢米,直到押禮先生喝不下酒,把姨娘錢米交出來方可放行。
男方家接到背牌或服飾即在家辦酒。將新娘家“打發(fā)”男方家的糯米煮成糯米飯,并用少量糯飯和酒水在堂屋祭祖,新郎向母舅爺和族長叩拜。余下的糯米飯,捏成一個個小圓團分給親友吃,俗稱“吃糯米飯”。這種禮節(jié)舉行的婚禮,婚后在雙方認為合適的年份春節(jié)期間,由男方家再請一男青年和兩個女青年陪同新郎去接新娘。去時抬豬肉若干塊(份數按女方家族親屬戶數多少而定)、米1升、大糯米粑2個和點心等禮品,到女方家拜年,雙日去,單日回來。新郎去拜年的當晚,新娘的伙伴們會前來向新郎要“拜年錢”。如不給拜年錢,姑娘們便暗中用手粘上鍋煙偷偷往新郎臉上抹,俗稱“打花貓”,直到新郎給拜年錢并“投降”,姑娘的伙伴們才會善罷甘休。第二天上午,“新姑爺”還要分別到新娘的家族中拜年。拜年完畢,新郎家請去的兩位女青年即向新娘的父母道謝,請求接走新娘。新娘到夫家過年一天,第二天又返回娘家。此后,不分時間季節(jié),接來送往,夫妻感情日深,直至身懷有孕才落夫家定居。自此,新媳婦才留長頭發(fā)(當姑娘時頭頂留長辮,不留鬢角,這也是海葩苗已婚婦女和未婚女孩的區(qū)別)。
結? 語
像其他民族的許多風俗習慣一樣,海葩苗的傳統(tǒng)婚俗在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也在悄然發(fā)生著符合時代節(jié)拍的演變。自改革開放中百萬民工奔沿海和國民教育大發(fā)展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浪潮的推動下,海葩苗的大批青少年紛紛走出大山,前往沿海和內地城鎮(zhèn)務工、上學、就業(yè),有了更多的交友擇偶機會,不僅過去的父母包辦和媒妁婚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條件,而且婚戀和結婚形式也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以海葩苗男女青年傳統(tǒng)的“坐花場”為例,外出務工、上學的年青人們每年春節(jié)期間回鄉(xiāng)探親訪友的時間很短,不可能再有余暇參與籌建花場和玩花場等活動,“坐花場”就不再是年青人們自由戀愛的單一途徑,而實現(xiàn)了物色對象渠道和途徑的更加多元化。他們也會利用工作生活中的直接交往和現(xiàn)代社交軟件、 QQ、陌陌和微信等,頻繁地與認識不認識的異性聯(lián)系,直至條件成熟而“私定終身”。由于民族團結意識的不斷增強,選擇配偶的范圍已不再局限于苗族或海葩苗支系內部,異族通婚成為了普遍現(xiàn)象。至于結婚儀式,海葩的婚姻習俗包括接親禮儀在內,并非來源于成文的判例或正式立法。它只是世世代代苗族先輩沉淀下來的歷史遺存,體現(xiàn)出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不可能萬古不變?,F(xiàn)在,海葩苗青年男女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比過去長了許多,在符合法定婚齡的時段結婚,新娘沒有必要(在外務工就業(yè)者也沒有條件)再回娘家居住?;槎Y儀式有的可以保留傳統(tǒng)的原生性,有的則再保持一定民族特色和喜慶、樸實、簡潔、方便的前提下進行了簡化。即使是按過去的模式迎親,男女雙方委派的代表也不再步行和挑擔,逐步改為了汽車組成的“花車隊”迎親,接送親代表增加了不少,氣氛更加喜慶隆重。這既是時代的進步,也保留了民族的風俗,值得留念,也應當發(fā)揚。
參考文獻
[1]王學輝《從禁忌習慣到法起源運動》[M]。法律出版社,1998,9,P214。
作者簡介:陳顯勛? 出生年月:1974年9月? 性別:男? 民族:苗族,籍貫:貴州龍里? 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民族文化? ? 貴州省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州文化藝術研究所)副主任(副所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