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冰
(鄭州商學院 金融與貿易學院, 河南 鞏義 451200)
根據西方經濟學中對“效用”一詞的解釋, 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的預算約束下通過消費商品或者享受閑暇所獲得的滿足程度. 如果消費者的預算相對較高, 也就是可供支配的收入水平越高, 就能獲得更大的滿足程度, 因而幸福感就越強. 根據效用理論, 我們很容易解釋“收入的增加能夠提升幸福感”. 經濟學家伊斯特林(Easteilin)首先對此提出異議, 其在1974年利用相關數據得出結論, 二戰(zhàn)以后美國人民的幸福感并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提升. 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幸福悖論”[1]. 隨后, 這一現(xiàn)象也在英國、 德國、 法國等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 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
國內學者2000年后才開始利用微觀數據從實證角度研究經濟增長與居民幸福感的關系. 關于經濟增長指標的選取, 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宏觀層面的區(qū)域經濟增長指標, 二是微觀個體的經濟收入水平. 對于宏觀經濟增長指標的選取, 一般都是以被訪者所在省的人均GDP來表示, 但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 如, 吳菲基于2003—2013年的時間數列, 發(fā)現(xiàn)省份人均生產總值的變化與幸福感的變化之間并沒有顯著相關[2]; 馬志遠、 劉珊珊則認為近十年中國國民幸福感處于改善、 上升的趨勢[3]. 對于微觀個體的經濟收入水平, 學術界普遍認同較之于絕對收入, 收入的相對量才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如, 黃嘉文[4]、 孫計領[5]、 吳菲和王俊秀[6]等都認為, 與高收入組對比, 低收入組群體幸福感更低.
受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影響, 國內部分學者也開始從公共支出的角度出發(fā)來研究居民的幸福感, 認為與居民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公共支出可以作為破解“幸福悖論”的一個有效突破口來促進居民幸福感的提升[7]. 對于公共支出與居民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 國內學術界目前也是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肖曉珊[8]、 董源等[9]都認為公共服務、 公共支出對居民幸福感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而趙新宇和高慶昆則認為公共支出對吉林省居民幸福感水平提升的促進作用還有待發(fā)揮, 支出總量的增加對居民幸福感的促進作用并不怎么明顯[10].
此外, 城鄉(xiāng)差異也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有學者認為城鎮(zhèn)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高于農村[11]. 當然, 也有學者根據參照點理論, 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農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相對較高的結論[12].
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是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簡稱CGSS)的微觀數據.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負責執(zhí)行的, 從2003年起每年1次對中國大陸各個省、區(qū)、市多戶家庭進行的橫截面調查, 充當了多學科的經濟與社會數據采集平臺. 2015年的調查樣本覆蓋全國28個省、 區(qū)、 市, 共收回有效問卷10 968份, 剔除各種相關變量的缺失值, 最后保留有效樣本9920個, 其中農村樣本5553個, 城鎮(zhèn)樣本4367個.
幸福感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釋變量. 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對幸福感這一問題的描述是:“總的來說, 您覺得您的生活幸福嗎?”被訪者需要從“非常不幸?!薄氨容^不幸福”“說不上幸福不幸?!薄氨容^幸福”“非常幸?!边@5個選項中進行選擇, 按照幸福感由低到高的水平, 分別賦值1~5.
本文的主要解釋變量為經濟增長和公共支出, 經濟增長用宏觀層面的區(qū)域經濟增長水平和微觀層面的個人經濟地位水平表示, 其中區(qū)域經濟增長水平指標采用的是被訪者所在省的人均GDP, 個人經濟地位水平則采用被訪者自陳的經濟地位的變化, 包括橫向經濟地位和縱向經濟地位兩個指標[13]. 公共支出選用的是被訪居民自陳的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 主要包括公共教育、 醫(yī)療衛(wèi)生和住房保障三個方面. 除經濟增長和公共支出這兩個主要的被解釋變量外, 被訪者的性別、 年齡、 政治面貌、 受教育年限等微觀變量也是影響居民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各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1.
表1 各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的定義以及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考慮到代表著居民幸福感程度的數值1、 2、 3、 4、 5只是反映了居民幸福感的順序或等級, 屬于離散的變量, 故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 居民真正的幸福感會受到生活中各種因素的影響, 我們假設它是線性的, 可以表示為:
其中,happiness*是本文的被解釋變量, 代表居民的幸福感程度.xi是各解釋變量. 解釋變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宏觀因素, 本文主要使用的是被訪者所在省(區(qū)、 市)的人均GDP, 代表區(qū)域經濟增長水平. 二是微觀因素, 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最主要的解釋變量, 即被訪居民的相對經濟收入水平, 代表被訪居民個人的經濟地位; 其二是其他相關的解釋變量, 包括性別、 年齡、 戶籍、 宗教、 受教育程度等微觀變量. 當然, 在此模型中, 我們假定ε是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 與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
首先, 驗證經濟增長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模型一研究微觀層面?zhèn)€人經濟地位的變化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模型二研究宏觀層面區(qū)域經濟的變化與個人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模型三將微觀個人層面與宏觀區(qū)域層面的經濟變化情況相結合, 研究二者與個人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各模型計算結果見表2.
模型一研究微觀層面?zhèn)€人經濟地位的變化與居民幸福感的關系.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 無論是同周圍其他人相比, 還是同自己三年前對比, 只要相對經濟地位有所提高, 那么幸福感水平就高, 微觀層面?zhèn)€人經濟地位的提高能夠顯著地提高居民幸福感水平. 這一結論與大部分學者的觀點相同, 即收入的相對量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模型二研究宏觀層面區(qū)域經濟的變化與個人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其中, 反映宏觀層面經濟變化的指標選用的是被訪者所在省的人均GDP. 由表2的計算結果可知, 宏觀層面區(qū)域經濟水平的提高也能顯著提高居民的主觀幸福感, 但是與微觀層面?zhèn)€人經濟地位這一解釋變量相比, 作用效果相對較小. 模型三將反映經濟增長變化的微觀與宏觀解釋變量相結合, 研究經濟增長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所得結論與模型一和模型二的結論一致.
此外,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 女性、 未婚或婚姻狀況正常、 中共黨員、 有宗教信仰的居民主觀幸福感更強; 年齡與幸福感水平之間呈U形的關系; 戶籍對居民幸福感水平影響不大; 受教育年限與居民幸福感之間并非呈線性關系, 即學歷越高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越幸福.
表2 基本回歸結果
第一, 公共支出的加入強化了宏觀層面區(qū)域經濟水平的變化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但是微觀層面?zhèn)€人經濟地位的變化對居民幸福感水平的影響變化不大. 具體如表3所示.
第二, 對于居民自陳的公共教育服務資源的充足程度, 城鎮(zhèn)居民樣本和全國居民樣本的這一解釋變量系數顯著, 而農村居民這一解釋變量并不顯著. 衛(wèi)生醫(yī)療這一解釋變量的情況依舊如此, 城鎮(zhèn)居民樣本和全國居民樣本顯著, 而農村居民并不顯著. 具體如表3所示. 這一結果與諸多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 如張應良和徐亞東認為, 當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如農村醫(yī)療設施和教育設施)都是供大于求, 且服務質量、水平不高, 因此, 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增加不一定會顯著提高居民的幸福感[14].
表3 加入公共服務滿意度的回歸結果
第三, 住房保障支出能顯著促進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且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促進作用強于城鎮(zhèn)居民. 這一結果與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相符. 對于我國絕大多數居民來講, 房價的持續(xù)走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 因此, 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公共服務資源越是充足, 就越能彌補居民由于房價走高而降低的幸福感.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 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開始在城市工作、 定居, 對房子的需求會逐漸大于城鎮(zhèn)居民, 因此, 住房保障支出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程度大于城鎮(zhèn)居民.
第一, 不論是宏觀層面的區(qū)域經濟增長水平還是微觀層面的個人經濟地位的變化, 都能顯著促進居民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但是微觀層面的個人經濟地位對幸福感的促進效用最強. 因此, 提高個人的收入水平仍然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第二, 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宏觀層面的區(qū)域經濟增長水平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 從全國的總樣本來看, 政府所提供的住房保障支出對居民的幸福感促進作用最大, 其次分別是公共教育、 社會管理和衛(wèi)生醫(yī)療. 對于經濟發(fā)展程度不同的農村和城鎮(zhèn)地區(qū)來說, 影響其幸福感的因素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對于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農村來講, 住房保障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但是對于城鎮(zhèn)居民來說, 公共教育和衛(wèi)生醫(yī)療的支出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因此, 優(yōu)化公共支出的結構、 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與質量仍然是政府實施公共政策的改革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