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車是人們?nèi)粘3鲂袝r離不開的交通工具。中國古代很早就有車。那么,古代車的主要用途跟今天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古代的車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車”在甲骨文和金文當中有很多種寫法,描繪的都是一輛古代車子的樣子。多數(shù)字形中都有表示車轅、兩個車輪和車軸的部分。不過,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當中,車字都存在一些較為復(fù)雜或相對簡單的字形,比如,在較為復(fù)雜的字形中,有的在兩輪之間有車廂,甚至細致描繪出車軛、車衡乃至一些裝飾性的部件,而較為簡單的金文字形則只有一個車輪。而且,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車字的簡化字字形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創(chuàng)造,而是源自東晉以來很多書法家所寫的“車”的草書字形。
“車”最初是指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運輸工具,并且從它的古文字形上可以看出,最初的車有兩個輪子,由馬來拉。許慎《說文解字》:“車,輿輪之總名?!薄拜洝敝杠噹?,“輪”指車輪。在古代車的構(gòu)造當中,車廂和車輪是最重要的兩個部件,因此許慎將“車”定義為以輿和輪為主要部件的交通工具的總稱。
古代的車通常由馬來駕,這一特征不僅反映在“車”的古文字形當中,也能通過古代文獻和出土文物得到印證。比如,在古文當中,常常“車”“馬”并提?!对娊?jīng)·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薄班忇彙毙稳蒈囆旭偟穆曇?,“白顛”是一種額頭有白毛的良馬。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薄笆捠挕毙稳蓠R的嘶鳴聲。
與今天不同的是,早期的車除了供貴族出行或狩獵使用外,更主要的用途是用于軍事作戰(zhàn),所以,“車”有時專指戰(zhàn)車。《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史記·陳涉世家》:“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敝档靡惶岬氖?,古代表示戰(zhàn)車的數(shù)量,通常用“乘”,四匹馬拉一輛車為“一乘”。因為擁有戰(zhàn)車的數(shù)量標志著一國國力的強弱,所以才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等說法。
“車”表示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運輸工具這個意義從古代一直沿用至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車的形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車”所涵蓋的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大。從古代以牲畜或人為動力的車,到今天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乃至無人駕駛汽車等,車的種類多種多樣。
不僅如此,跟“車”具有共同特征的利用輪軸轉(zhuǎn)動來工作的工具也可以用“車”來稱呼?!逗鬂h書·宦者傳·張讓》:“又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薄胺嚒笔且环N用來引水的機械裝置。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十列舉了各種以“車”命名的工具:“今觀凡器之運轉(zhuǎn)者,皆謂之車?!徏喚咴患徿?,飏谷具曰風車,繅絲具曰繅車……”
再進一步,“車”又可以泛指機器,今天的“車間、試車”等詞語中的“車”都屬于這種用法。
車輪是旋轉(zhuǎn)的,因此“車”又可指利用輪軸旋轉(zhuǎn)來進行加工、操作等。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樂》:“直遂集客,車水竭池,窮池索之?!薄败囁钡囊馑际怯盟嚰乘K未轲端赡o聞·補遺》:“麋角與鹿角不同,麋角如駝骨,通身可車,卻無紋?!边@里的“車”是指用車床一類的東西切削物件。
在一些方言當中,“車”還表示“旋轉(zhuǎn)、轉(zhuǎn)動”的意思,且多指身體的轉(zhuǎn)動,這顯然也是從車輪旋轉(zhuǎn)這一含義發(fā)展而來的。李劼人《大波》:“鐘刀兒匠的老婆好像也聽見了,便車過身子,沖著大眾旋磕頭,旋哭訴。”
成語“輔車相依”源自《左傳·僖公五年》中的一段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想越過虞國去消滅虢國,于是派使者向虞國借道。虞國大夫?qū)m之奇認為,虞國和虢國是互相依存的近鄰,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也會跟著遭殃。他引用當時的諺語“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來說明虞、虢兩國之間這種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在這里,“輔”指頰骨,“車”指牙床。頰骨和牙床互相依靠,關(guān)系密切。而之所以用“車”來稱呼牙床,是因為牙床對牙所起的承載作用就像車載物一樣。唐代韓愈《與崔群書》一文中也有類似的用法:“近者尤衰憊,左車第二牙無故動搖脫去?!?/p>
除了常用讀音chē以外,“車”還讀jū,專門指一種象棋棋子。宋代劉克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p>
“車”還作為部首使用,包含“車”的字在意思上大多跟車有關(guān),比如“軍、輦、輿、輕、轉(zhuǎn)、輸、軌、載”等。
“車”字的字形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