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星期日新聞報》4月17日文章,原題:沒有中國的世界風險更大中國汽車市場不僅是德國汽車制造商,也是全球所有汽車制造商的重要基地。在各國車企中,美國通用汽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最高(中國市場銷量占其全球總銷量的46%),高于德國大眾汽車'(37%)。同時,日本本田(34%)和美國特斯拉(34%)在中國銷量占總銷量的份額也高于德國寶馬(34%)和奔馳(31%)。
其他歐美車企,如被中國吉利汽車收購的瑞典沃爾沃、日本豐田-雷克薩斯以及美國福特的中國市場銷量占比分別達到25%、19%和16%。豐田和福特已經啟動在中國市場上追趕行業(yè)對手的計劃。所以不僅是德國汽車工業(yè),大多數西方汽車制造商都無法想象沒有中國的樣子。來自中國的利潤給歐美汽車企業(yè)提供了研發(fā)資金。
中國人對經濟增長和繁榮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中國不會花費數萬億美元打造“新絲綢之路”,然后再摧毀這一切。當然,我們必須在良好的合同下“保護”自己。但我們與中國對話應保持理性,而不是像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那樣發(fā)動"關稅戰(zhàn)”以“懲罰“中國。
請允許我引用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話:“德國不是世界的老師?!钡聡仨毝覒撆c主權國家共處。所以這不是關于汽車行業(yè),而是關于我們的社會未來將如何共同生活。豎起一堵針對這個亞洲國家的墻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作者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汽車教父”的費迪南德?杜登霍夫,青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