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添
外傷性白內障是指晶狀體受傷致晶狀體內水溶性蛋白減少而引起晶狀體渾濁性改變的一種疾?。?-3], 多由異物、 鈍器直接損傷晶狀體或懸韌帶損傷致晶狀體脫位或半脫位所致, 占所有眼外傷的27% ~65%[4]。 目前, 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是外傷性白內障的主要治療手段, 但有關手術時機的選擇尚無統(tǒng)一定論。 部分研究學者認為, 早期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可避免患者行二次手術, 具有創(chuàng)傷小、 恢復快、 醫(yī)療費用低等優(yōu)點, 但存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等缺點[5-6]。 也有部分研究學者認為, 晚期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時眼內病情相對穩(wěn)定, 有利于拆線后人工晶狀體的設計, 但存在組織粘連分離困難, 可能造成二次損傷, 增加住院時間及經(jīng)濟負擔等弊端[7]。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手術時機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對外傷性白內障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筆者對其進行了對比分析,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盤錦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70 例外傷性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隨機分為早期組與晚期組, 每組 35 例, 早期組男性 19 例、 女性 16 例, 年齡(35.28 ±6.53) 歲, 左眼 18 例、 右眼 17 例, 角鞏膜穿孔長度 (8.31 ±1.63) mm; 晚期組男性18例、 女性 17 例, 年齡 (36.09 ±6.95) 歲, 左眼20 例、 右眼 15 例, 角鞏膜穿孔長度 (8.49 ±1.58) mm。 兩組患者性別、 傷眼分布情況對比采用卡 方 檢 驗,χ2= 0.057、 0.230,P= 0.811、0.631,P均>0.05,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年齡及角鞏膜穿孔長度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t= 0.502、 0.469,P= 0.617、 0.641,P均>0.05,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盤錦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 符合外傷性白內障的診斷標準且均為單眼損傷; 年齡≥18 歲; 晶狀體渾濁, 具有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 既往有傷眼眼部手術史; 合并有眼部其他疾??; 合并有免疫功能障礙性疾?。?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 合并有惡性腫瘤; 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一期清創(chuàng)縫合術, 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傷眼及周圍皮膚, 常規(guī)消毒鋪巾, 球后或球周麻醉滿意后, 開瞼器充分暴露眼球, 生理鹽水與慶大霉素混合液反復沖洗結膜囊及角鞏膜傷口; 清除前房內壞死組織, 還納嵌頓虹膜, 10-0 不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角鞏膜傷口, 并于顳側角膜緣處留下一長2.8 ~3.2 mm 的透明角膜切口, 前房內注入透明質酸鈉以恢復前房深度 (若為挫傷性白內障或晶狀體囊破口較小者, 予以常規(guī)抗炎、 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待炎癥完全消退、 皮質充分渾濁后再行清創(chuàng)縫合手術治療)。
早期組患者于傷后1 周內行白內障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 晚期組患者于傷后1 ~2 個月行白內障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 患者于球后或球周麻醉滿意后, 通過角膜緣切口娩出晶狀體核, 吸除殘留皮質, 將人工晶狀體置入囊袋或睫狀溝內; 手術結束后向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5 mg、 妥布霉素15.0 mg, 每天注入1 次,連續(xù)注入3 天; 并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常規(guī)滴眼抗感染。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住院時間以及患眼視力情況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檢驗;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 組間兩兩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均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早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 (11.57 ±1.72) min、住院時間為 (7.26 ±0.85) d, 均長于晚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10.37 ±1.68) min、 住院時間 (6.83 ±0.70) d (t= 2.951、 2.310,P= 0.004、 0.024);術中出血量為 (10.63 ±1.57) ml, 與晚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 (10.03 ±1.46) ml 無明顯差異 (t=1.651,P=0.103)。
術前, 兩組患者患眼視力無明顯差異 (P>0.05), 具有可比性。 術后1 個月, 兩組患者患眼視力均較術前明顯提高 (P均<0.05), 且兩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詳見表1。
表1 兩組外傷性白內障患者術前及術后患眼視力對比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ataract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早期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角膜水腫8 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86%, 明顯高于晚期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角膜水腫2 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5.71% (χ2=4.200,P=0.040)。
外傷性白內障是眼外傷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 主要表現(xiàn)為視力進行性減退、 視物模糊、 色覺改變等, 因傷情多較復雜且眼部解剖結構特殊, 臨床治療難度較大, 一旦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導致患者失明[8]。 近年來隨著眼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因能通過去除渾濁的屈光介質、 疏通房水引流通道、 降低眼壓達到改善視力的目的而成為外傷性白內障的常用術式[9-10]。 但臨床研究顯示, 手術時機可影響外傷性白內障患者的術后視力改善效果, 如何選擇最佳手術時機, 提高患者預后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
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是通過植入人工晶狀體矯正無晶體眼或屈光不正的手術方式, 手術時間可選擇在眼外傷后1 周內, 也可選擇在眼外傷后1 ~2 個月[11]。 部分研究學者認為, 于眼外傷后 1 周內外傷恢復早期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可有效防止外傷所致的晶狀體纖維組織增生、 后囊機化條索形成或鈣化以及虹膜后粘連, 進而縮短住院時間、 降低醫(yī)療費用, 但易引起人工晶狀體移位或瞳孔夾持、 葡萄膜炎等多種并發(fā)癥[12-13]。 另有研究學者認為, 于眼外傷后1 ~2 個月, 待病情穩(wěn)定后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此時眼外傷基本愈合、 縫合線已拆除, 有利于人工晶狀體的設計, 但組織粘連嚴重, 分離較為困難, 可導致虹膜、 角膜、 晶狀體囊或懸韌帶二次損傷[14-15]。 彭濤等[3]通過對比早期手術與晚期手術對外傷性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的遠期療效發(fā)現(xiàn), 晚期手術患者前房深度、 淚膜破裂時間、 角膜熒光染色評分等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早期手術患者, 且認為與早期手術患者角膜損傷水腫影響晶狀體切除效果, 而晚期手術患者眼外傷恢復良好、手術切口較小且對手術造成的二次損傷耐受力高等因素有關。 而本研究通過對比傷后1 周內與傷后1 ~2 個月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對外傷性白內障的治療效果顯示, 傷后1 周內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的早期組患者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均明顯長于傷后1 ~2 個月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的晚期組,與彭濤等[3]的研究結果不一致, 考慮可能與早期手術患者眼內組織腫脹、 結構不清不利于手術操作及術后恢復, 而晚期手術患者局部炎癥及水腫消退、結構清晰, 更易操作有關。 另外,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術后患眼視力均較術前明顯提高, 且兩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彭濤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 早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晚期組, 與龐永明等[5-6]的研究結果相似。 可見, 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可明顯改善外傷性白內障患者的患眼視力, 且早期手術與晚期手術的改善效果相當, 但早期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
綜上所述, 早期、 晚期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外傷性白內障均可明顯改善患者視力, 具有相同的手術效果, 但晚期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 術后轉歸效果更佳, 即在患者病情及手術條件均允許的情況下, 晚期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臨床治療中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擇優(yōu)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