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芳
【摘要】 《水滸傳》中詳述和略述的人物大概有數(shù)百個,但所寫的女性形象不足九十個。作品通過對女性的愛情和婚姻的說明,反映了當時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體現(xiàn)了作家本身對女性的看法。本文以潘金蓮為例,通過潘金蓮來了解在以男性英雄人物為主的《水滸傳》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的婚姻愛情生活,進一步體會在當時男權社會的大背景下女性在愛情、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他們愛情婚姻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
【關鍵詞】 潘金蓮;《水滸傳》;婚姻愛情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6-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03
幾個世紀以來,“不守婦道”一詞成了眾人對潘金蓮淫的一種人格標簽,所以她一直都遭受到人們的指責。長期以來,她一直是中國女性的反面教材,“妓女”“蕩婦”等污辱性的形象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事實上,潘金蓮在自己渴望的愛中經歷過苦難,也因為愛而失去了生命,從她身上看到了對命運的抵抗,有著獨特的悲劇性。從現(xiàn)在的眼光來判斷,她是一個讓人充滿同情心的叛逆者,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悲劇性形象。
一、潘金蓮的愛情婚姻觀
潘金蓮在《水滸傳》中的種種行為表現(xiàn),如:對大戶糾纏的百般抗拒、對武大郎的無比不滿和嫌棄、對武松的一見鐘情、與西門慶的勾搭等行為的背后都與潘金蓮自身的愛情觀、婚姻觀密不可分,正是她的心理態(tài)度和觀點導致了她的行為。
(一)潘金蓮的愛情觀
愛情觀是什么?愛情觀是人們對愛情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什么是愛情,愛情的本質,及愛情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的位置,擇偶標準等等都是愛情觀的主要內容。愛情觀也是人生思想的主要方面之一。而愛情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xiàn)。愛情觀受到不同的經濟條件,社會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愛情觀有著不同的內容,并且隨著社會變化、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大家雖無法直接了解當時的婚姻愛情觀,卻能夠通過對《水滸傳》的閱讀,看到潘金蓮對愛情在個人生活中的位置以及擇偶標準,這樣便能夠對潘金蓮的愛情觀略知一 二。
愛情是生活的必需:“在整個古代婚姻的締結都是由父母包辦,當事人則安心順從。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并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文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盵1]雖然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中或許愛情僅僅是不值一提的附加物,但對于少女時期的潘金蓮而言,愛情卻是她愿意用一切來爭取的。面對主人大戶的糾纏,潘金蓮并沒有順勢而為跟隨大戶,而是盡力反抗,將事情稟告大戶的主人婆。結果被大戶記恨,“不要武大一分錢,白白地嫁與他?!钡珡倪@件事便能夠看出,對于當時的潘金蓮而言,愛情在她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她想要守護她的愛情,寧愿得罪權貴也絕不可能在沒有愛情的前提下跟隨一個男人,即便這個男人是她的主人,在當時有錢又有權勢。但“金錢和權勢在她看來都沒有愛情重要,所以在大戶和武大郎之間,她選擇了武大郎,更說明了愛情對她而言舉足輕重?!盵2]潘金蓮還有著對愛情執(zhí)者追求的希望,愿意用她所擁有的一切去追求她所憧憬的愛情。愛情對她而言是生活的必需。
男人要高大威武:潘金蓮在與武大成婚之后,之所以不幸,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武大并不符合潘金蓮的擇偶標準,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書中描寫武大郎“身不滿五尺,面目丑陋,頭腦可笑”,又說“人物猥瑣,不會風流,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每個人都有對美的向往,而武大郎恰恰與美反向而行,是丑的代表。而潘金蓮從書中描寫大家也可知道她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面這樣一個代表著“美”的女子就因為大戶一己私利的報復被摧毀了日后的一切幸福。她心里自然是很不甘心,這種不甘心也為她的日后的行為埋下了伏筆。
之后武松的到來就如同在潘金蓮無望的婚姻生活中亮起了一盞明燈,武松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而且當時已是赫赫有名的打虎英雄。這樣一位有膽有識的英雄男兒才是潘金蓮心中所期望的愛情對象。他的出現(xiàn)讓潘金蓮有了煥然一新的表現(xiàn),一改對武大郎的頤指氣使,對待武松親親熱熱,細致照顧,又是洗手做湯羹又是縫補做衣裳,都是潘金蓮在向武松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高大威武是潘金蓮的擇偶標準,也是潘金蓮的愛情觀。
男人要懂風情:“本來潘金蓮在封建社會,賣身為奴的下人能夠嫁給普通百姓從此成為自由之身,是值得慶幸的事?!盵3]但武大郎外貌的丑老給對愛情充滿希望的潘金蓮迎頭痛擊。但潘金蓮對武大郎的不滿絕不僅僅是因為外貌,在描寫武大郎時,作者還特別突出了他性格懦弱,不懂風情。而潘金蓮正值妙齡,需要愛情的滋潤,還懷揣著“有情飲水飽"的愛情幻想。而武大郎既無貌也無才甚至連哄得妻子開心的知冷知熱也沒有?!霸谶@段婚姻中潘金蓮既得不到物質上的享受,也得不到精神上的慰藉?!盵4]如此,在面對一個笨嘴拙舌,懦弱的武大郎時更是厭煩無比,而之后與西門慶發(fā)生關系,某一方面也是因為西門慶常年流連于花叢,對女性頗會投其所好,頗為風流,又是靈言巧語,哄得潘金蓮開心。
(二)潘金蓮的婚姻觀
婚姻觀就是人們對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態(tài)度。在不同思想生活環(huán)境下的人會有著完全不同的婚姻觀。而潘金蓮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使,但是,隨著故事的推進,她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矛盾并步步轉變。即她原先是不攀附權貴拒絕大戶,勇于向被附屬的命運抗爭,她希望能夠擁有自己所希望的愛情婚姻,希望要擺脫舊有的不公平的婚姻而大膽地向武松表達心意。而當她失敗后,她心中的不甘使她更加叛逆,她看到了符合她擇偶標準的男子后就更加無法忍受自己這段不幸的婚姻,最終她選擇毀滅自己的婚姻,也毀滅了自己。
但是如此敢愛敢恨的一個女性,得到的卻不是她所盼望的幸福,而且是接連不斷的醫(yī)耗,斬斷了她的人生之路。先是因貌美而被大戶覬覦,然后又被愛而不得的大戶報復,從而被迫進入不幸的婚姻。之后碰到武松勇敢表白得到的卻是硬邦邦的拳頭,等到她與西門慶雙宿雙飛時,卻又落入封建惡勢力之手,終于邁向了殺人的深淵,最終走上了一條殺夫的不歸路。然而更可悲的是,殺夫不但不能讓她擺脫無愛的婚姻,反而使她被封建勢力奪去了性命。大家與其譴責辱罵潘金蓮,認為她是個不折不扣的惡毒婦人,不如憎惡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
作為男女之間合情合理結合所必然產生的婚姻生活,在潘金蓮和武大之間是不并不存在的。因為“他們的婚姻是大戶和武大郎之間的“買賣婚姻”,潘金蓮是這場買賣婚姻的犧牲品。”[5]他們之間缺乏男女結合起碼的必備的條件——相互吸引和愛慕。武大郎作為張大戶為潘金蓮挑選的“乘龍快婿”,與潘金蓮可以說是極不相配。這樣的兩個南轅北轍的人怎能生活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又怎能和諧。很顯然,武大郎終究是武大郎,他不僅僅只是身體外貌的欠缺,他更缺乏的是一種男子氣概,一種潘金蓮最為需要的男子氣概。
二、是真情還是肉欲
潘金蓮所謂的淫婦形象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和特定人生際遇的特定產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隨著社會對于女子貞潔觀念的放開,隨著社會對女性個體意愿與需求的尊重,自然會重新審視潘金蓮與武松和西門慶的關系。
(一)潘金蓮與武松
從文本的敘述中可以看到,潘金蓮拒絕了大戶對她的糾纏。一方面可以說這是潘金蓮擁有敢于反抗權勢,不為權勢所誘惑的正直品質。但另一方面也是潘金蓮自身對愛情的追求。正是因為潘金蓮對愛情有所追求,所以她才追求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拒絕大戶,希望可以獲得自己心儀的如意郎君。可最終,她難逃命運的捉弄。但威風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的出現(xiàn)卻叩開了潘金蓮的心房,他符合潘金蓮的擇偶觀身材高大、氣勢成猛,出于人所共有的喜歡美的天性和對英雄的渴望心理,潘金蓮曾有的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夢和幻想又開始復蘇了。武松喚起了潘金蓮隱藏已久地對愛情的渴望和情欲,甚至認為“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6]。
武松與潘金蓮并未發(fā)生肉體關系,而潘金蓮也并沒有因為兩人未發(fā)生肉體關系就怠慢武松這位小叔子。潘金蓮對武松的感情是炙熱的、真誠的,一日三餐,面湯茶水,無微不至,“情意十分股勤”,這是她第一次碰到自己心儀之人,展開自己對愛情的追求。而武松自然是不會破壞風俗人倫同自己的嫂子糾纏。他用拳頭回絕了潘金蓮,也呵退了潘金蓮對小叔子的念想。潘金蓮的第一次真情流露也就是以失敗而告終。
(二)潘金蓮與西門慶
武松打退了潘金蓮對自己的非分之想,但潘金蓮對于自己“三寸丁谷樹皮”丈夫的不滿,因武松而爆發(fā)的愛情情欲,是任由武松拳頭再硬也打不回去了。而這時,西門慶的出現(xiàn),恰使潘金蓮的這種感情得到了某種轉移和補償。或許在潘金蓮心中西門慶不足以同武松相較,但西門慶也是儀表堂堂,有錢大方而且常年流連于花叢,對女性頗會投其所好,比自己“矮窮矬”的丈夫勝過百倍。因此潘金蓮不久就投入西門慶的懷抱。而潘金蓮與西門慶應該也是有真情存在的,若潘金蓮僅僅只是一個追求肉欲的女性,那么她當初為何不肯委身于大戶還反被報復呢?況且從潘金蓮的擇偶觀中也能窺知一二,西門慶年輕帥氣且懂得風情,也是潘金蓮所欽慕的對象。
對于潘金蓮與武松和西門慶二人,潘金蓮應該都是有真情的,潘金蓮對他們的欽慕也并非只是由于肉體的寂寞,而是在潘金蓮與武大郎的無愛婚姻中,愛情對于她來說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她只有維系已有婚姻關系的義務而沒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潘金蓮心中無比渴望愛情,這才會有與武松和西門慶的交集。
三、從潘金蓮看《水滸傳》婚姻愛情觀
潘金蓮在《水滸傳》眾多角色中只是一個篇幅短小,著墨不多的小人物,然而從她身上卻能夠以小窺大地看到《水滸傳》中的其他女性角色。
(一)厭女思想
在《水滸傳》中,在當時思想觀點影響下,作者也受到“女人禍水論”的影響。中國歷代有“女人禍水論”的說法,就連孔子也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倍辗e月累的這些的觀點滲透到當時的社會中,成為時代主導的一種文化心理。所以在《水滸傳》中英雄好漢大多表現(xiàn)出了對女色的漠視甚至是厭惡的思想。而這也體現(xiàn)出了《水滸傳》的某方面婚姻愛情觀。
在作者的筆下,未進入婚姻生活的各路好漢都對女色不屑一顧: 武松面對潘金蓮花容月貌絲毫不動心,甚至要動手:晁蓋整日最愛槍棒,不娶妻室……而進入了婚姻生活的好漢們作者也要將他們描寫成不懂風情,于女色上不十分在意這種無欲無求的英雄形象。女性被他們視為異物,所有的女性都被貼上了“禍水”的標簽,似乎若是一位英雄喜愛女色那便有辱了英雄好漢的名聲。英雄們或忙于公務,或勤于練功,以約束自己不近女色。而這些就決定了他們在婚姻中對妻子的漠視,只有對妻子漠不關心方能彰顯自己不近女色的英雄本色。林沖遇事就毫不猶豫休掉相伴多年的妻子,這還是恪守婦道的美麗女子的下場,而對于那些不守婦道的女性例如潘金蓮、潘巧云則施以更殘酷的懲罰。
(二)男性主導婚姻的開始
從一開始,潘金蓮因為“頗有些顏色”所以被大戶主人所纏,潘金蓮“意下不肯依從”,于是把這事告訴了這個大戶的主人婆,這個大戶就記恨在心“不要武大一分錢,白白地嫁與他”。到宋江為了收買人心大包大攬將還處于熱孝之期的扈三娘許配給貪財好色、無才無德、無品無貌的手下敗將王英。再到鄭屠戶強娶翠蓮做妾、張清將程萬里殺死等,“這三十多樁婚姻大多都由男性主導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帶有強制性、被迫性或勉強性?!盵7]
在《水滸傳》所處的封建時代中,吃人的封建禮教緊緊地捆綁住了當時的女性。導致了女性對于婚姻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婚姻只能被男性主導,女性只能服從分配。無論是被人冠以“淫婦”之稱的潘金蓮又或是柔弱美麗的翠蓮,還有出征戰(zhàn)場的扈三娘等等。雖然他們樣貌不同、個性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沒能逃脫被男性任意安排婚姻的命運。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男權文化下的女性沒有任何的思想和自由可言,她們沒有把控自己婚姻的能力,只能承受被男性擺布的命運安排。
(三)婚姻之中夫權至上
武大郎誠然貌丑懦弱,但更加齷齪和唯利是圖,在婚姻上尤其如此。武大郎欣然接受在張大戶與他進行買賣婚姻后,他自以為取得了對潘金蓮的主權,更力圖把這一權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對于潘金蓮貌美而招致的風波后,他便自我決定帶著潘金蓮搬離,也從未與潘金蓮商討。雖然書中描寫潘金蓮性格潑辣,看似他們的婚姻是陰盛陽衰,潘金蓮在家庭生活中處于主導角色。但現(xiàn)實是,“潘金蓮仍落入了封建社會中難以質疑的夫權控制?!盵8]潘金蓮不滿于和武大郎的夫妻生活,但除了武大郎主動提出休妻之外,她并沒有資格能夠擺脫武大郎妻子的身份。本是作為夫妻婚姻生活中的另一半,但潘金蓮卻絲毫無法控制這段荒唐婚姻的開始與結束。對于這段毫不般配的婚姻只能遵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不公平附庸命運。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女性悲劇,而這些悲劇表明,她們以對人性是自然的追求向男性的特權提出了大膽的挑戰(zhàn),但在追求中她們走進了黑暗,迷失了原本純真自我的本性,她們的死正是男權統(tǒng)治對女性人性要求的扼殺。遺憾的是,《水滸傳》的作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極力維護這種婚姻觀。他們認為沖突來自個人怨恨,而不是來自婚姻觀念本身。
綜上所述,在《水滸傳》中,在男權背景社會下,女性對于婚姻、愛情是沒有自我選擇的權利的,更多的是被迫接受。潘金蓮對愛情婚姻的強烈追求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矛盾沖突的,也與作者極力維護的丈夫權利極不一致。在當下,此話題也是社會討論的熱點,全社會也應該關注?!靶≌f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當潘金蓮在她的世界里淋漓盡致地表演時,實際上也就折射出了她所處時代的女性的命運。而當代社會也應該引以為戒。”[9]封建社會的“天理之存、人欲之滅”要求這種矛盾被限制在兩性的婚姻框架之內,而潘金蓮的反抗又超越了婚姻框架,必然會受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懲罰?!端疂G傳》中描寫女性婚姻悲喜劇所表達的婚戀觀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主義的痕跡,但也有一部分地揭示出了新的民主思想因素,具有進步性和典型性。
參考文獻:
[1]龍耀明.《水滸傳》的婚姻愛情觀[J].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7,(01):59-61.
[2]柏俊才.堅冰下的暗流:《水滸傳》女性意識的覺醒[J].山西師大學報,2007,(03).
[3]張亮雪.淺析《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悲劇形象[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2,(04):64-66+85.
[4]丁麗.無奈與反抗——論《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悲劇命運[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11,9(04):74-77+85.
[5]張一.《水滸傳》申潘金蓮的悲劇命運[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05):135-136.
[6]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
[7]田同旭.論《水滸傳》的多元婚姻文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42-47.
[8]郭英.徘徊與抗爭——淺析 《水滸傳》中潘金蓮的命運[J].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1).
[9]韓璽吾.女性地位之歷史變遷:從潘金蓮到王熙鳳[J].荊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