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風箏史話與現代發(fā)展

      2022-04-23 22:15:50徐藝乙
      中華手工 2022年2期
      關鍵詞:放風箏風箏

      徐藝乙

      關于風箏的起源

      如今,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漸多了起來,玩風箏的人也變得多了起來。有些人在玩的同時會問:風箏究竟起源于何時?長期以來,這一直是個懸而未解的問題。自宋代以來,不斷有人對此問題進行探討,也得出過數種結論。然而,無論哪一種說法都不能被視為定論。至今,仍有不少人對此進行研究和探討。

      近年來,一些研究、介紿風箏的著作或文章,多認為風箏是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木鳶”演變而來。此說的依據是先秦古籍中關于公輸子、墨子制“竹鵲”“木鳶”的記載?!赌印攩枴菲d:“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人謂之拙。[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云:“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吾不如為車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于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2]”從文中所述來看,“竹鵲”“木鳶”當為用竹、木制成的類似飛禽的模型,可能是自有動力的飛行器具,可以上天飛行。

      “竹鵲”“木鳶”是何時轉為“紙鳶”的,因文獻匱乏不得而知。但長期以來,在人們的認知中,“竹鵲”“木鳶”與“紙鳶”似乎是屬于相同性質的事物,即現在所說的風箏。從字面上看,“竹鵲”“木鳶”與“紙鳶”倒有可能是不同材料制作的同一事物。后來,隨著造紙工藝的日益成熟,紙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運用,用紙代替木材制作風箏則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再聯系到其造型、結構、飛行原理等多種因素,故可推理出“竹鵲”“木鳶”是“紙鳶”的前身,進而可以認定風箏起源于春秋展國時期,距今已有2 400年左右的歷史。

      現在,人們多將風箏視為文化娛樂用品。然而,在其發(fā)展史上,風箏的用途有過多次轉換。其最初的用途,據說是用于軍事。一些史料記錄了古人將風箏用于軍事的故事:漢將韓信利用風箏飛臨楚營高空,唱楚歌而大敗楚軍;韓信將風箏放到空中,根據引繩長度計算到未央宮的距離;梁武帝被叛臣困于臺城,用風箏傳遞救援信等。

      北齊天保十年(559年),齊文宣帝高洋大規(guī)模屠殺前朝拓跋氏皇族,并將一批拓跋氏皇族囚禁在金風臺上。他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箏,從八文(約26米,今殘臺高12米)高的金風臺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紙鴟以飛,黃頭獨能至紫陌乃墜,仍付御史獄,畢義云餓殺之。[3]”這個傳說雖然有些殘忍,倘若屬實,應視為航空史上最早以風箏載人飛行成功的例證。

      風箏與民間風俗

      起源于2 400年前的風箏,從誕生之日起至今,與民間風俗有著緊密的聯系。風箏作為民間文化的研究對象,應屬于民間工藝美術的范疇。風箏的放飛儀式和放飛游戲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放風箏是在春天進行的。歌謠云:“楊柳生,放風箏;楊柳死,踢毽子。”陽春三月,大地復蘇,草木競發(fā),空氣清新,風和日暖,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耕種和豐收的希望,也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和歡樂。我國至少從唐宋時就盛行清明時節(jié)去郊外踏青嬉戲的風俗,放風箏則是這一傳統(tǒng)風俗活動的內容之一。南方流傳的一首《望江南·百調詞》寫道:“白祫少年攀柳憩,繡鞋游女踏莎行,處處放風箏?!倍趶V東、福建等沿海地區(qū),放風箏則是在秋天進行的。

      一般來說,只要有風就可以放風箏,因此,應該是一年四季都能夠放風箏。但是,為什么放風箏的活動大都在春秋二季進行呢?雖然這種傳統(tǒng)風俗習慣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然而從客觀上看,主要原因應是天氣狀況和農事。放風箏的首要條件是風。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是因大氣溫度不均勻引起的氣壓變化。氣象學認為風有3類:局部地區(qū)型、全球型和偶發(fā)型,以第一種類型的風最適于放風箏。因這種風是在小地區(qū)內形成的,基本上不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在我國,春秋兩季的風向穩(wěn)定,風速比較適中,經常產生緩緩的上升氣流,而且氣溫適中,適宜戶外活動。夏季天氣炎熱,經常有暴風雨和雷雨,在這樣的天氣放風箏十分危險。冬季氣候寒冷,風力猛烈,風向也不穩(wěn)定。所以,春秋兩季是放風箏最佳的季節(jié)。

      風力的大小與放風箏有著很大關系。一般來說,當風力在2-6級時,可以放風箏;風力在2-3級時,可以放飛面積在0.1-0.5平方米的小風箏;風力在3-4級時,適合放飛面積在1平方米左右的風箏;當風力達5-6級時,只能放飛面積在2平方米以上的風箏,一般的中小型風箏在這樣的風力下會被吹壞。在沿海地區(qū),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風力較內地強得多,所以,沿海地區(qū)的風箏規(guī)格都比較大,顯得粗放、淳樸,而內地流傳的風箏規(guī)格較小,顯得精巧、玲瓏,這與不同地區(qū)的風力有著很大關系。

      在農村,放風箏的習俗在時間上又與農時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從農歷的十月到第二年的四月為農閑季節(jié)。但在農歷十月,除去不多的農田管理,農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修補農具,為來年的耕作做準備,一部分手藝人則在這段時間開始他們的副業(yè)生產。在農歷十二月,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過春節(jié)進行的,如大掃除、粉刷房屋、舂米磨面、殺豬宰羊、張燈結彩。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又有許多必不可少的年節(jié)活動。所以,放風箏多是在正月十五后進行的。這時天氣和暖,東風漸急,而且農事尚閑,草木未蘇,時間和場地都能得到保證,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jié)。

      奇妙的空氣動力學

      除了民間風俗,風箏與人們的關聯進一步延伸至科技的范疇,這還得從風箏的結構說起。一只普通風箏的結構并不復雜,有經驗者扎制一只簡單的風箏,放上天去,似乎不太費事。就是一些初學者扎制的風箏,在放飛時若出現歪斜、擺動、側飛、前仰、后仰、旋轉或其他問題時,只要經有經驗的人調整一下,或移動提線,或加重尾部,即可解決問題。這看起來很容易,但初學者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后,才能掌握其中的訣竅。

      許多人不會想到,在看似簡單的風箏制作與放飛的過程中,卻體現著相當復雜的空氣動力學的應用原理。

      任何物體要飛上天空,首先要克服的是因地心引力產生的自身重力。風箏只有當其具備了大于自重的升力時,才有可能飛上天。風箏的升力主要來自空氣的動力。

      當物體與空氣處于相對運動時,流過物體的空氣產生一個向下的力,當這種向下運動的空氣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物體時,便能推動物體向上。風箏便是通過調整提線、變換飛行角度來完成這一過程的。當風箏與向一定方向流動著的氣流產生一個夾角(也叫飛行迎角),使之達到某種角度時,流過風箏上下表面的空氣的流速便發(fā)生了變化,上表面的流速大于下表面的流速。流速快的上表面壓力降低,對風箏產生了向上的吸力;流速慢的下表面壓力升高,對風箏產生了向上的推力。這個垂直于氣流流動方向的上下壓力差的總和,便是風箏的升力。于是,調整提線使風箏與氣流產生一定的飛行迎角,便是風箏升空的關鍵。民間流傳的“提線拴得好,風箏飛得高;提線拴不好,風箏放不起”這一口訣,就蘊含著上述道理。

      除了飛行迎角外,風箏自身的形狀也對升力的大小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面積相同的硬翅風箏和拍子風箏同時起飛,那么硬翅風箏起飛的速度要略快些。這是因為硬翅風箏的翅翼上有風兜,其橫截面的大部分為上凸下凹的弧形。這種弧形的翅翼在其前后緣線與相對氣流平行時,仍能產生升力。當上凸下凹的弧狀物體處于氣流中時,便改變了氣流的正常運動。沿著物體上端凸起部分越過的氣流速度加快,使物體上部的壓強減小,而物體下部的氣流速度不變,壓強亦保持不變,故物體上下的壓力差使物體獲得了升力。

      于飛機上的科學運用

      風箏所蘊含的科學原理與經驗為人們的科技發(fā)明提供了可鑒的原理與方法。世界上每天都有數百上千萬人乘坐飛機,但有誰會想到風箏與飛機之間有著聯系呢?

      升空飛行,是古代人強烈的愿望和美好的憧憬。中國古代的“嫦娥奔月”故事和阿拉伯的“飛毯”傳說便能反映古人的這種愿望。在其他文明古國也有類似的傳統(tǒng)。風箏作為最古老的人造飛行器,是古人為征服天空而邁出的第一步。

      在中國的古文獻中,記載著一些風箏載人的傳說。清末畫家吳友如在他的畫里描繪了風箏把小孩帶上天空的情形,上記:“春雨初晴,遠山浮翠,清風習習,撲面不寒。兒童削竹糊紙為風箏之戲……新正初九日,甬江陳某其挈子阿寶散步芳郊,效韓信量未央宮故事,以大紙鳶系放空中,彼建十丈旗而隨風飄飏者,殆未足以形容其萬一。兒見之,不禁手為舞而足為蹈,乞一牽線以權其輕重,陳不忍拂其意,遂以線頭授之,詎該童年僅十齡,身微力弱,時值北風怒號,一霎時攜提空際,大有列子御風瞬息千里之勢,幸被城堞絆住,巡城勇丁援之而下,不使飄蕩無歸。不然軒軒霞舉,白日上升,幾何不見,射于侯景,化為飛鳥而高入云中也。”[4]

      據李約瑟博士考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2世紀傳入歐洲。牛頓在少年時就放過風箏,并且還就風箏的外形做了一些試驗。不久,他又發(fā)現從升力中可分離出推進力,這也是航空技術史上的重要發(fā)現。

      風箏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在飛機發(fā)明之前,風箏是人們經常利用的飛行器具,中國古代有許多利用風箏送信的記載。

      在西方,一些著名的科學家也曾借助風箏進行過許多有重要意義的科學實驗。據記載,1749年,蘇格蘭的阿萊克塞·威爾松用風箏進行了一次氣象試驗。威爾松將6個風箏串聯起來,裝上溫度計,將風箏放到915米高的空中,然后慢慢降落,以測定不同高度的溫度變化。這次試驗是在蘇格蘭的格姆拉奇進行的,是西方最早的風箏科學實驗,并且也是最早將串聯風箏成功地放上天空的紀錄。

      1752年7月,繼威爾松的試驗之后,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給風箏上系金屬線,在閃電時將風箏放上天,終于揭開了雷電的秘密,證明了閃電與電機發(fā)出的電一樣,能夠得到“電物質”,試驗是成功的。事后,他在筆記中寫道:“將一塊大的絲綢方帕張開,方帕的四邊要一樣長短。將兩根細棒扎成“十”字,把方帕的四角固定在“十”字的頂端,在一端扎上兩根帶子作尾繩,便做成一只絲綢風箏,這只風箏與紙風箏一樣能夠飛上天,卻不怕風和雨。在扎有尾繩的木棒另一端的上部約30.5厘米的地方,固定一根金屬針,并與金屬線連接起來。在金屬線牽引下來時,注意不要讓引線碰到任何東西,把引線引進房子里與一小玻璃瓶中的金屬連接,當打雷閃電時,雷電便沿著金屬線導向玻璃瓶進行充電,這時能看到玻璃瓶中的金屬電極閃光。由此可以證明,雷電與使電燈發(fā)光的電一樣,都有“電物質”。這是一次最著名的利用風箏進行的試驗。

      此后,也有人重復過這個試驗,但由于使用的風箏過于粗糙,再加上金屬線太重,所以,最高只能飛到300米的高空。到19世紀初,瑞士的克蘭特博士在日內瓦他父母家中重復了這個試驗。為了能讓導電的銀線升空,他將3只風箏串聯在一起,采用了昂貴的并以玻璃作為絕緣材料的銀線,以保證安全。試驗進行時,能夠在銀線的另一端看到 l米長的五彩電弧光。

      1833年,英國氣象學家 E·D·阿克波爾德把風速計安裝在風箏上,對不同高度的風速和風向進行了測量,取得了一系列的數據。此后,風箏開始正式作為氣象工具被使用。

      1887年,用風箏將照相機帶上空中,進行了首次空中攝影,獲得成功,從而引起了許多攝影愛好者的興趣。到1890年時,歐美等國也進行了多次空中攝影試驗。在美國,首次利用風箏進行空中攝影的是弋帕特·多丁·沃克拉那。他在日記中寫道:“1895年9月21日3時35分,第一次用照相機進行了空中遠征,在西大陸首次用玻璃感光片進行了空中攝影?!?/p>

      1901年12月12日,科羅埃蒙·馬可尼利用風箏作天線,與塞德·瓊斯在大西洋兩岸進行了無線電信號傳送的試驗,獲得成功。

      在這一系列的科學試驗中,風箏作為不可缺少的部分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即便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仍然有許多科學工作者利用風箏來進行實驗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梢钥隙?,在今后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中,風箏還會做出它應有的貢獻。(摘自鳳凰美術出版社“2021年度中國最美圖書”《風箏史話》)

      參考文獻

      [1]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卷13《魯問四十九》,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739-740頁。

      [2] [清]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卷11,“外儲說上第三十二”,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66-267頁。

      [3] 參見[唐]李延壽撰:《北史》卷19《獻文六王》,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09頁。

      [4] 吳友如畫:《吳有如畫寶》第十一集下《風俗志圖說》下,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201頁。

      猜你喜歡
      放風箏風箏
      風箏飄
      小風箏
      兒童繪本(2019年7期)2019-05-06 16:48:26
      風箏
      小小藝術家(2018年5期)2018-07-01 17:05:42
      在手賬中為風箏比心
      放風箏
      學做風箏
      放風箏
      放風箏
      當當三人行
      放風箏
      建湖县| 五华县| 崇明县| 洛南县| 黄石市| 临海市| 嵊泗县| 米林县| 和田县| 安福县| 桦南县| 海门市| 如皋市| 五家渠市| 益阳市| 闻喜县| 太和县| 大荔县| 灌阳县| 黄骅市| 济阳县| 桐乡市| 卫辉市| 琼海市| 兰坪| 镇坪县| 菏泽市| 望奎县| 从化市| 嘉鱼县| 庆云县| 柳河县| 盐池县| 青铜峡市| 阳城县| 宜春市| 江达县| 磴口县| 上林县| 普兰店市|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