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婧
據(jù)我在臨床心理咨詢中的觀察,有三種原生家庭問題模式帶給孩子的影響最大,即控制型、指責型和忽略型。其中,控制型和指責型原生家庭對于孩子雖然負面影響較大,但往往父母還是關注孩子的,而忽略型家庭處在兒童教育的另一個極端。
所謂“忽略型”原生家庭指的是:在原生家庭中,撫養(yǎng)者對孩子的愛、關注、依戀以及情感支持過度缺失或嚴重不足。成長過程中愛的缺失,會導致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感,成年以后,容易展現(xiàn)出對依戀有強烈需求、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和強控制欲、渴望被關注和有討好傾向等三方面人格特點:
他們在人際關系中有很強的分離焦慮,對陪伴需求強烈,渴望與人建立非常貼近的關系。人際交往中,常表現(xiàn)得“黏人”。異性交往中,常常難于拒絕追求者,難以忍受失去別人的愛。這有時會導致他們同時與多位異性保持曖昧,以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求。
另外,他們在關系中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愛,因而常展現(xiàn)出控制欲、占有欲。比如:在朋友交往中,不許自己的好友再擁有其他好友。親子關系中,只許孩子跟自己親近,不能容忍孩子跟其他撫養(yǎng)者親近,或?qū)⒆拥男袨橛泻軓姷目刂朴?。親密關系中,不允許伴侶跟異性朋友來往,或密切關注伴侶的一舉一動……
再有,在群體中,他們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關注,在乎他人的評價,試圖讓他人滿意,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刻意迎合與討好他人,害怕關系破裂。在親密關系和家庭關系中,害怕被拋棄,害怕失去親人的愛,因而常常展現(xiàn)出卑微和討好的姿態(tài)。
總之,“忽略型”原生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愛、尋求愛,為了得到愛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他們對愛一直保持“饑餓”和“貪婪”,似乎再多的愛都“吃不飽”,并且一直處于患得患失的忐忑中,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能擁有愛,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我不配得到”的感覺,即使得到了愛也總擔心自己會失去,一生都生活在“不安全感”之中。
與此同時,很多成長于“忽略型”原生家庭氛圍的人,還容易出現(xiàn)各種焦慮性的軀體癥狀,以及因此產(chǎn)生疑病癥狀,嚴重者會不停跑醫(yī)院,反復做檢查。究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通過身體的不舒服,喚起自己以及家人對于自己的愛和關注。這其實也是我們潛意識里彌補“愛的渴求”的一個重要心理途徑。所以,我常常對來訪者說,也許你不是真的生病,而是真的缺愛。
正如前文所說,成長中愛的缺失會讓我們產(chǎn)生嚴重的“不安全感”,一方面對愛保持“饑餓”和“貪婪”,另一方面又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能擁有愛,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我不配得到”的感覺,害怕傷害了對方,對方就會拋棄我們,因此在關系中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其實,愛沒有那么脆弱,每個人都有受挫折的能力,人和人之間是有“情感存款”的,你可以讓別人失望,但不會輕易失去他們對你的愛。你需要對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多一點信任和信心,更需要看到自己的價值。你要堅定地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愛!
有這類癥狀等人,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練習見證自己被愛,告訴自己這份愛是有“抗挫折”能力的,不會輕易失去,這可以幫助人們恢復心理上的安全感。當安全感得到恢復和提升,那么“討好”傾向和“控制”需求都會得到緩解。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曾經(jīng)做過什么事情傷害了某位對你很重要的人,但這件事并沒有影響你們的感情。然后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身上有哪些特質(zhì)是他認可和欣賞的,讓他即便受挫也愿意繼續(xù)和我保持關系?我曾在哪些時刻幫助或陪伴過他、或給過他情感支持?我給他帶來了什么樣的情感價值?對于我傷害了他這件事,他是怎么想的,才愿意繼續(xù)和我保持關系?
最后,在心底默念三遍,“愛是經(jīng)得起挫折的,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我擁有的愛是安全的、真實的、持久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