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a Kumba Sesay 郭志濤
摘要:糧食倉儲設施在糧食安全保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塞拉利昂糧食產不足需,倉儲設施匱乏,產后損失嚴重,嚴重影響塞國糧食安全。中國是世界上第一糧食倉儲大國,中國多年發(fā)展經驗值得塞拉利昂學習和借鑒,本文分析了中國倉儲設施建設的成就與經驗,討論了塞拉利昂糧食生產和流通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給出可以供塞拉利昂發(fā)展建設糧食倉儲設施的啟示。
關鍵詞:糧食倉儲設施 糧食安全 塞拉利昂 中國經驗
糧食生產具有強烈的季節(jié)性,糧食消費在年度間是穩(wěn)定的和連續(xù)的,糧食倉儲設施可以起到很好的蓄水池作用,平衡協(xié)調糧食生產和消費。塞拉利昂人口800萬,糧食產量110萬噸,2021年在全球饑餓指數(shù)(GHI)116個國家排名中為第106位,屬于糧食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的國家。中國是人口第一大國,糧食產量第一大國,也是世界上糧食倉儲第一大國,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中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中,倉儲設施體系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沒。新中國糧食倉儲設施從零起步,到今日糧食倉儲強國,建設成就與經驗,對塞拉利昂發(fā)展本國糧食倉儲設施具有借鑒意義。
一、中國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成就
1. 倉儲設施總量增長迅速。中國糧倉建設和農業(yè)發(fā)展、經濟增長密不可分,1959年全國僅有糧食倉容0.55億噸,1980年倉容約1億噸[1],其中約有50%以上是簡易糧倉。改革開放實施的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帶來糧食產量迅速增長。糧食倉儲短缺和落后與糧食產量增長形勢不相適應,國家先后通過三庫建設、機械化骨干庫、世行項目等項目,極大提高倉容設施總量和設計、建造水平。隨著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根據(jù)《中國糧食安全白皮書》(2019),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表1反映了中國糧食產量和倉容的變化過程。
倉儲設施總量與糧食生產、進口和儲備的需求相適應。以2018年為例,當年糧食產量6.78萬噸,進口1.08億噸。如果按照秋糧產量占比75%,進口中轉一個月中轉1次,完全能夠將當年所生產的糧食全部存儲在倉庫中。在糧食倉容中,約有1億噸專門存儲中央儲備,是中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應對糧食危機的重要抓手。
2. 適合需求發(fā)展多種倉型。1980年以前,中國糧食儲藏以平房倉為主,裝糧線高度2-3M,單倉倉容千噸以下。在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先后發(fā)展了適合糧食長期儲備的裝糧線8M的高大平房倉,兼顧儲備和進出的淺圓倉,適合港口大宗物流快速中轉的立筒倉,節(jié)地效果明顯的多層樓房倉;這些倉型在全國總倉容中的占比分別為82%、4%、10%和1.5%。除此之外,還因地制宜發(fā)展用于儲糧存糧的洞庫、球形倉、氣膜倉和滑蓋倉等各種倉型。
3. 大型化趨勢特征明顯。以往中國實現(xiàn)的是收納庫、中轉庫-儲備庫兩級模式,在每個鄉(xiāng)鎮(zhèn)上分布著1個或多個直接面向農民的糧管所,每個糧管所倉容多在3000噸以下。隨著物流運輸條件改善和農業(yè)規(guī)?;a,糧食集并能力明顯增強,庫點大型化趨勢明顯,許多糧管所棄用或進行功能升級,2018年,2.5萬噸以下的糧庫由2003年的占比93%下降到了77%,而10萬噸以上的糧庫從312個增加到了1464個。
為了提高糧食保管效率,降低單位糧食保管成本和節(jié)地,儲糧單倉裝糧數(shù)量大幅提高,新建平房倉裝糧在5000噸左右,新建淺圓倉裝糧在萬噸左右。
4. 管理與科研能力同步跟進。因為存在蟲害、發(fā)熱、霉變等糧食損壞風險,在倉儲設施內保管糧食非常復雜,需從基礎設施、工藝裝備、糧食特征指標檢測和監(jiān)測等多個方面進行專項研究,通過制定作業(yè)標準、質量標準,配置合理的工藝裝備提高糧食保管質量,降低了保管損耗。中國有河南工業(yè)大學等多所以糧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高等院校,國家和地方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所屬科學研究院所機構,河南工大設計研究院等多家專業(yè)致力于糧食倉儲設施設計與建造的工程設計單位。大型現(xiàn)代糧倉基本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糧食儲備“四合一”新技術研究開發(fā)與集成創(chuàng)新等科研項目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勵。
綜上所述,中國糧食倉庫建設在農業(yè)發(fā)展和糧食安全保障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一是為糧食產量增長提供充足的存儲空間,為國家糧食安全儲備奠定物質基礎;二是通過倉儲設施與糧食保管科技融入使得糧食保管質量在3-5年左右時間無較大差異;三是倉儲設施、工藝裝備和科研產業(yè)鏈協(xié)調發(fā)展。
二、塞拉利昂糧食生產和流通
1. 總產量和進口。塞拉利昂主要糧食品種包括稻谷、高粱、谷子以及其他種類。受自然災害、埃博拉病毒和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年度間糧食產量差異很大。2020年產量110萬噸,較2015-2019年平均水平減少了17%(見表2)。
塞拉利昂人均谷物消費量約190kg,總消費量在170萬噸左右。由于產量不能滿足需求,塞拉利昂必須進口谷物。2015-2019年間平均進口約40萬噸,2019年、2020年進口約50萬噸、60萬噸。每年進口需支出2億美元以上,進口貨物主要是大米,少量是小麥和玉米。
塞拉利昂人均大米消費量超過100kg,在非洲國家中名列前位。與其他國家對口糧習慣的改造不同,塞拉利昂人對大米消費具有獨特偏愛。但受本國產量限制,需要進口大米才能滿足國內需求。政府制定了2019-2023年國家農業(yè)轉型戰(zhàn)略,希望稻谷的產量能夠翻一番。事實上,塞拉利昂農業(yè)增長潛力很大,一是全國540萬公頃土地中,75%仍未開墾,可以通過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產量;二是通過改善農業(yè)基礎設施條件,包括農業(yè)灌溉、農業(yè)機械化裝備、種子培育等,大幅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據(jù)悉塞拉利昂每公頃稻谷產量僅為1.2噸,和中國6噸的單產水平有較大差距。
2.糧食儲存。塞拉利昂許多農戶在家中自存堆放,通常使用的儲藏技術有兩種:一是帶有聚丙烯內襯的塑料袋,塑料袋有50Kg、1000kg等規(guī)格;二是采用密封儲藏容器,包括塑料桶、油桶和聚乙烯袋。所應用的儲倉設施,普通農戶使用下部架空1M的類似于嬰兒床式的木質倉房,容量在500kg以下;或者使用采用泥土砌筑的土倉,茅草屋頂,下部架空約30cm,容量約1噸左右。條件較好的農戶、公司采用砌體結構庫房,墻壁上設置通風孔,庫房內存放帶有包裝袋的糧食。由于缺少儲藏設施,農民對增加糧食產量的積極性不大。
3. 產后損耗嚴重。塞拉利昂糧食在干燥、脫殼、分揀、運輸和存儲各個環(huán)節(jié)損失較大。相關文獻估計,產后損失在20-30%之間,其中發(fā)生在運輸、儲藏環(huán)節(jié)的損失分別為3%和6%。存儲的損失主要是來自于蟲害、嚙齒動物和真菌微生物的影響。
為了防止產后損失,在塞拉利昂提出了社區(qū)存儲的操作模式,即由村落統(tǒng)一修建保管條件較好的砌體結構庫房,用于保管農民所生產的糧食。但由于許多塞拉利昂農民對保管系統(tǒng)缺乏信任,故社區(qū)存儲模式目前進展并不理想。
4. 物流運輸。與中國的主產區(qū)、主銷區(qū)類似,塞拉利昂稻谷產量也存在不均衡性,北方區(qū)的科伊納杜古、通科利利、洛克港、坎比亞等省份,以及南方區(qū)的莫揚巴等省份稻谷有余,而其余省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糧缺口,需要省際間調劑平衡需求。
塞拉利昂谷物進口主要依賴海運,目前調入點集中在弗里墩港。進口大米主要是采用50kg袋和噸袋,港口有5000平方米的庫房可以用作臨時存儲。
總體來看,塞拉利昂缺少規(guī)范性的倉儲設施,無法與糧食增產形成良性互動;現(xiàn)行保管模式,較中國保管環(huán)節(jié)多0.2%損耗,產后損失太高。
三、中國經驗對塞拉利昂的啟示
中國是一個人口和糧食生產大國,塞國人口僅相當于一個較大的地級市人口,糧食產量僅相當于一個較大的縣。但中國建設糧食倉儲設施,促進糧食生產、抵御糧食風險的經驗依然可以為塞拉利昂所借鑒。
1. 政府高度重視。歷屆中國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糧食問題高度重視,對糧食倉儲工作十分支持。這也是糧食倉儲設施從1949年建國初期670萬噸發(fā)展到6.7億噸的最大動力。政府對倉儲設施建設體現(xiàn)在政策、財政支持、專項項目等各個方面,如對國家開展大規(guī)模建倉行動、企業(yè)建倉補助總投資30%的資金等;同時地方政府也積極配合中央政府行動,同步配套建設倉儲設施。
中國的倉儲設施建設與經濟水平發(fā)展密切相關,1980年中國人均GDP為308美元,2003年1700美元,2020年1.13萬美元。中國倉儲設施總量增幅最大的時間發(fā)生在2003-2018年間,這個階段社會各方力量的建倉投入成為主導。而在1980-2003年間,政府是倉儲項目投資的主導。當前塞拉利昂人均GDP512美元,依賴社會建設倉儲設施的能力不足,國家應當是倉儲設施建設的主導力量。
塞拉利昂政府缺少對糧食倉儲設施重要性的認知,雖然在《塞拉利昂中期國家發(fā)展計劃(2019-2023)》中認識到由于缺乏糧食倉儲設施,導致產后損失過大,但在應對策略中并沒有采取相應措施。塞拉利昂基礎設施資金缺口很大,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更是占據(jù)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角位置。應當認識到,糧食倉儲設施也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學者可以向塞拉利昂政府發(fā)出建議,塞拉利昂農業(yè)部門也應積極走出去、學習各國倉儲設施建設經驗。塞拉利昂政府可以仿照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改善糧食流通項目的經驗,大規(guī)模建設一批糧食倉儲設施,以適應本國糧食增產的需求。
2. 滿足生產與儲備制度需求。為了確保糧食安全,中國設立專門管理中央儲備的公司,并擁有近億噸的自有糧倉,儲備規(guī)模達到17%的國際通用水平。塞拉利昂年度間糧食產量波動很大,糧食供應不足時刻威脅到國民生命安全。在南部非洲國家中,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建立國家儲備,如肯尼亞、馬拉維等國家。塞拉利昂應當設立專門負責存儲國家儲備的公司,總倉容在20萬噸左右,儲備糧源采用豐年收儲和進口相結合的模式,分別在港口、重要交通節(jié)點、糧食需要外部調入的地區(qū)設立多個2-5萬噸的倉庫。
中國的糧食倉儲設施總量和糧食產量的總量基本是一致的,這和世界上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的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是相同的。以此考量,塞拉利昂的倉儲設施總量目標應在150萬噸左右。但現(xiàn)階段塞拉利昂的倉儲能力距離該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應制定一個長期的發(fā)展計劃。塞拉利昂倉儲設施分為四種類型,包括農戶儲存、集中儲存、商業(yè)儲存和港口儲存,并有針對性的制定發(fā)展措施。首先,農戶儲存是為農業(yè)種植戶設計的存儲裝備,包括簡易倉房和各類存儲工具,總量在30萬噸,解決產后存儲能力不足和損失過大的問題;其次,在鄉(xiāng)鎮(zhèn)建造用于集中儲存的平房倉(庫點3000噸,單倉500噸),總量在90萬噸,為農戶售糧提供便利條件和產量增加提供支持;第三,鼓勵加工和貿易企業(yè)設計建造筒倉倉庫,總量在25萬噸,作為商業(yè)儲存在糧食有結余的地區(qū)開展收購、倉儲和加工服務,拉長產業(yè)鏈條,推動農業(yè)產量增長;最后,在弗里墩港等交通樞紐建造5萬噸的港口存儲設施,為現(xiàn)階段糧食進口和未來糧食出口提供物流中轉服務。
3.根據(jù)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優(yōu)化合理保管模式。中國的倉儲設施是跟著生產力發(fā)展、科技水平同步的,以往的糧食保管采用自然通風,當糧食保管量大幅增加之后,方應用了谷冷、內環(huán)流、橫向通風等各種科學技術。在塞拉利昂建設糧倉,可以仿照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起步標準,并且要注意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成本節(jié)約,逐步實現(xiàn)從包裝到散存、自動化進出倉的改進。為此,在塞拉利昂應當成立專業(yè)的糧食倉儲設施的研究院,致力于通用倉型和標準化倉儲工作、工藝設備研究,這種研究應當結合塞拉利昂糧食的品種特性進行,包括糧食產后除雜、大型密封桶、結構保溫隔熱等各個方面。
四、結論和建議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七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實現(xiàn)糧食安全,支持措施包括制定并實施中非農業(yè)現(xiàn)代化合作規(guī)劃,實施農業(yè)援助項目,援助人道主義糧食,派遣高級農業(yè)專家等。如果能利用中國技術,將保管環(huán)節(jié)損失率由6%降低至1%,即可增加糧食供應5萬噸以上,滿足25萬人的口糧需求。塞拉利昂迫切希望來自于中國的倉儲設施建設經驗和資金幫助塞國改善糧食產后損失大的惡劣局面,從而增加糧食產量、提高本國糧食自給率和減少饑餓人口。為此,塞拉利昂應當:
1. 樹立糧食倉儲對糧食生產的重要性認知,從而可以在全國上下逐步推動糧食倉儲設施建設,重點是發(fā)展農戶儲存和集中儲存。
2. 派遣專職人員到中國糧食高等學府、糧食倉儲企業(yè)學習糧食倉儲設施的設計、建造和保管經驗,并根據(jù)塞拉利昂國情研究適合本國糧食品種的保管設施,總結保管經驗,提升科技含量。
3. 制定倉儲設施發(fā)展規(guī)劃,逐步實現(xiàn)倉儲總量建設目標。確保糧食產后有庫可存,并且逐漸減少產后流通環(huán)節(jié)損失。優(yōu)先推動國家倉儲設施建設,應對糧食短缺,解決本國饑餓人口需求。
4. 確立保管運營模式。倉儲設施建設投入大,糧食價值低,如何讓糧食倉儲設施實現(xiàn)良性運轉是關鍵問題,包括國家對于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的投入,運行階段的保管費用等。
參考文獻:
[1]李為民.我國糧食倉儲業(yè)的發(fā)展歷程與展望[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05(1):2-4.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Gento group construction company sl.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