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桃 徐寧
[摘 要]高質量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強國觀念,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但是,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急需解決,其不僅包含教學內容方面、教學形式方面的問題,也包含課程體系方面的問題,而要想更好地優(yōu)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可以嘗試融入紅色文化的資源,營造紅色文化的學習環(huán)境,借此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受到感染、受到激勵、受到教育,為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礎。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4-0052-03
一、紅色文化資源對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走過的道路,其中有雄關漫道真如鐵的艱難,也有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壯闊,但無論歲月如何更迭變遷,共產黨人始終堅守初心、不忘使命,追隨黨的腳步,砥礪前行。紅色文化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大學生了解歷史、學習先輩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1]加強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涵養(yǎng)民族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刻苦學習、艱苦奮斗的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強國觀念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所形成和發(fā)展的,是祖國從山河破碎到中國統一、從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的歷史印記,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精神動力。
如今,我國正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積貧積弱、受人欺辱的歷史已經過去,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實現,正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進軍。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中,高等學校注重在大學生中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強國觀念,堅定強國信心,鼓舞他們在新時代的宏偉浪潮中奮發(fā)圖強,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二)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和動蕩不安的局勢,革命先輩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英勇奮斗。長征時期,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紅軍戰(zhàn)士如果不是靠著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是很難走出草地雪山的。紅軍戰(zhàn)士用頑強的革命意志譜寫了史無前例、雄偉壯闊的長征史詩。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各種思潮涌入,大學生的思想極易受到影響。大學時代是個人思想成長、方向選擇、目標確定、信念確立的關鍵階段,更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2]如果我們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復雜的社會思潮中明辨是非,科學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堅定正確的人生方向;也有利于激發(fā)新時代的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追求和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三)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
紅色文化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共同創(chuàng)造的特殊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和現實意義,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廣大共產黨員始終沖鋒在抗疫最前線,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彰顯勇于擔當、堅強無畏的本色,體現了共產黨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教育引導學生愛己、愛人、愛家、愛國、奉獻集體、服務社會的好教材,也是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的人生目標同祖國和民族前途命運緊密聯系的好時機,是新時代涵養(yǎng)大學生家國情感、幫助大學生樹立報國志向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也存在追求短期效應的隱憂。當下在校大學生多是“00后”,個性強、思維新已成為“00后”的專屬標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很多“00后”都擁有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展進入全新的時代,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使得“00后”思想更加自由、開放,既對本土文化充滿自信,又對外來文化充滿興趣,呈現為多元的文化認同?!?0后”的興趣特點和成長環(huán)境使他們中的部分人對于紅色文化了解還不夠深入,很難真正將紅色精神入腦入心。所以,更好地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他們心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我國培養(yǎng)具有紅色基因、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深遠意義。
(一)教學模式陳舊,課程內容單一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教學進程,學生被動接收信息,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于相關理論的理解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層面上,無法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傳統教學模式重視理論學習,但是對于實踐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理論與實踐之間缺少有效結合的橋梁。教師在教學中對于教材表面知識的講解關注較多,對于教學內容缺少深層次的挖掘,課外延伸廣度有待提升。長此以往,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fā)展也會相應受限,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認知的客觀規(guī)律,壓抑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理論、輕實踐
隨著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改革也取得顯著成效,但改革的深度有待提升?,F實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存在理論重于實踐的現象,理論課程學時、學分占比遠高于實踐課程。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方式更具有生機和活力,更易被學生接受。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基地、開展紅色文化圓桌研討、組織紅色文化主題報告會等,使大學生更愿意參與,學習效率和感悟效果也大幅提升。
(三)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性
隨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傳統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表現在內容上不能及時更新、陳舊老化。受社會、家庭的影響,大學生之間在思想水平、道德素養(yǎng)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客觀存在差異,傳統教育模式大多重視學生的共性特點,缺少對學生個性特點的重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留在表面,很多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很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學生活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不同時期的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多是采用單方面的“灌輸”,這種方式不僅費時費力,還很難保證教育效果。另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力量和輔導員的專業(yè)素質水平都有待強化,輔導員隊伍教師的專業(yè)類型多種多樣,但有思想政治專業(yè)學習背景的輔導員卻很少,因而缺乏相應的專業(yè)知識來指導和教育學生。
(四)課程思政建設尚未完善
紅色文化資源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要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構建課程思政育人格局,充分發(fā)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價值。高校在課程教學體系中,思政元素與專業(yè)課程內容的融合程度依然有待提升,專業(yè)知識課程本身所具有的時代背景、家國情懷、價值引領等要素缺乏深層次的挖掘和開發(fā)。部分專業(yè)課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的職責和義務,很少主動承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任,常常出現將德育內容生硬楔入專業(yè)課程中、生搬硬套等問題?!罢n程”“思政”二者應該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協調發(fā)展。在課程評價上,應試教育導致部分學生單純關注考試結果,忽視學習過程,重視智育、忽視與其他四育的協調發(fā)展。比如,學校依托主題黨(團)日開展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多數以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為主,缺少對革命背景、革命故事、革命人物的深入探索,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在館前合影留念或是上交活動心得,學生為了得到高分,經常摘抄網絡上的文章,沒有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因此實踐活動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思政育人價值,教育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三、以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以紅色資源感染人
充分挖掘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黨史是學習紅色文化最鮮活、最珍貴的教材。以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抓住黨史學習教育的契機,將紅色文化資源深入融合到黨史學習教育中,并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涵式發(fā)展。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時要結合時代發(fā)展背景,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在思想上觸及學生靈魂,做到實事求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并逐漸延伸到學生的思想心理層面,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使以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綏化學院坐落在綏化市,對于以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綏化市有林楓故居紀念館、望奎縣烈士陵園、北林區(qū)革命烈士陵園、馬玉祥紀念館等119處紅色教育基地,收集了綏化地區(qū)革命先烈事跡、戰(zhàn)役歷史等諸多內容。結合學科特點和創(chuàng)新實踐案例,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中,構建紅色文化資源教育體系,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參觀綏化市紅色旅游景區(qū),參觀前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紅色旅游景點進行初步了解,參觀后交流心得體會,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傳承革命烈士遺志,弘揚愛國精神,將愛國愛黨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
(二)以紅色環(huán)境塑造人
推動文明校園內涵式發(fā)展,建設以紅色文化為底蘊的特色校園,讓紅色文化旗幟在校園中高高飄揚。紅色文化是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經歷無數次斗爭沉淀下來的特殊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財富,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紅色文化蘊含著中華兒女對理想、價值和道德行為的共同追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取向,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加強以紅色文化資源為突出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精神品位的必要條件,是培育大學生民族歸屬感、家國使命感的精神源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紅色文化元素,在圖書館開設綏化市紅色歷史文化展覽專區(qū),校報、廣播要進行有關紅色文化的專題報道,結合綏化市獨有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和學生的思想水平、心理素質,開發(fā)特色校本教材,構建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充分發(fā)揮社團作用,結合國家重大歷史節(jié)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話劇、舞臺情景劇、影視經典再現、經典誦讀等方式,“穿越”到那些刻骨銘心的歷史時刻,切身體會先烈的革命情感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提高學生自身品格,筑牢愛國愛黨的精神長城。依托互聯網平臺,組織以綏化市紅色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專題網絡節(jié)目,以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為切入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全方位、多角度地將紅色歷史文化再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心靈與紅色歷史交相融合,激發(fā)共鳴。
(三)以紅色文化激勵人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要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揚好紅色精神,[3]發(fā)展好先進文化,筑牢新時代大學生不忘初心、不懈奮斗的精神支柱。要精心粹選并緊緊圍繞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紅色精神如“紅船精神”“龍江精神”“抗戰(zhàn)精神”“五四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 打造學生全參與、形式全方位、精神全實踐的主題教育系列活動。要精心設計規(guī)劃,完善引導方式,不斷吸引更多大學生主動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和紅色精神洗禮。要不斷在學生中挖掘紅色文化傳承載體,組織紅色文化宣講團,講好鮮活的革命故事,生動展示黨和人民的奮斗歷程,不斷把紅色文化所負載的偉大革命精神和奮斗精神轉化為激勵學生成長、成才的時代旋律。引領學生學黨史、悟初心、擔使命,切實將紅色文化內化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中,并以此為工作抓手,加快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
(四)以紅色課程教育人
著力深化“三全育人”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思政育人格局,實現“紅色文化”“課程思政”相結合,構建紅色文化育人課程體系,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撐。以紅色基因為依托,強化紅色元素,立足綏化地區(qū)革命根據地歷史資源,緊緊圍繞改革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中國精神等主題,用新思想新理論挖掘革命老區(qū)的精神特質和時代價值,創(chuàng)新體驗式、互動式、案例式教學模式,打造特色鮮明、實用管用的精品紅色課程。紅色課程開發(fā)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價值引領,緊跟時代發(fā)展與思想潮流,尊重每位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和需求,嚴格落實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成為紅色課程的開發(fā)者、參與者。高校全體教師要自覺履行教書育人職責,主動承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擔,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改革,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鄭燕燕.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9.
[2]周麗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11.
[3]付可塵,劉昊.淺論新時代紅色資源融入“綱要”教學的有效路徑[J].赤子,2021(1):89-90.
(責任編輯: 劉潔)
基金項目:綏化學院2021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K2021001)。
? ?作者簡介:李春桃(1993—),女,碩士,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徐寧(1991—),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