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盛元,張其成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相火”一詞最早見于《素問·天元紀大論》:“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作為六氣之一與少陽相配,僅出現在運氣七篇中。兩漢至晉唐未有論及相火者,直至王冰注解《素問》時以五行之中火分君相,始有“相火”稱謂[1]。宋金元時代,醫(yī)家們開始對“相火”進行探討與發(fā)揮。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及:“五行各一,惟火有二者,乃君相之不同”[2]。李東垣《脾胃論》曰:“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盵3]在這一時期,“相火”逐漸與運氣學說解綁,成為獨立的醫(yī)理概念。朱丹溪是第一個系統(tǒng)論述“相火”的醫(yī)家,對相火理論做出了極大貢獻,以此為轉折點,此后歷代醫(yī)家均會論及“相火”。筆者認為,朱丹溪能夠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和發(fā)展,得益于“援易入醫(yī)”的獨特角度。
《周易》的象數思維自《黃帝內經》開始,便滲透于整個中醫(yī)理論體系之中[4]。金元時期醫(yī)家開始有意識地援易入醫(yī),易學思想指導了當時中醫(yī)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5],丹溪更是能夠熟練地運用易理來解釋醫(yī)理[6]。
《丹溪心法·序》言:“朱震亨氏,實白云許文懿公高第弟子”[7]。丹溪為學儒出身,《周易》作為六經之一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理學中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被丹溪多次引用,作為說理工具與理論根據。以此觀之,宋元理學滲透到醫(yī)學領域,不能不說是丹溪首倡[8]。所以易學是丹溪成就理論突破的重要因素,而卦爻象作為易學的基本元素,可以提供一個新穎的角度來研究相火論的內涵,還原丹溪相火論本義。
相火論借《太極圖說》釋火:“太極,動而生陽,靜則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薄盎饍汝幎怅枺骱鮿诱?,凡動皆屬火?!钡はJ為“火”與“陽”皆由“動而生”,兩者近乎等同。但“火內陰而外陽”,火由陰陽構成,火的層次高于陰陽,并非等同。丹溪將“火”進一步分類:“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由此引申出兩對概念,分別為陽與火;相火與君火。君火、相火同為“六氣”之一,屬于同一層次。但丹溪之君火、相火則有別于此,與“陽”與“火”的關系類似,并非同一層次的概念。丹溪言:“心,君火也”,又言“(相火)寄于肝腎二部”。心、肝、腎為同一層次,但心為君火,相火卻寄藏于肝腎之中,可見君火層次高于相火。
丹溪釋君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君?!本馂椤拔逍兄稹?,而“五行之火”在八卦中對應“離卦”,即前文“火內陰而外陽”。且丹溪強調君火是“以名而言”,在《素問·天元紀大論》中則是“君火以明”(宋代林億校本改作“名”字)。根據《周易·大象傳》:“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離卦與君火皆有“明”之性質,“明”指明亮向陽的南方,對應離卦的方位。又根據《周易·說卦傳》中“圣人南面而聽天下”的說法,南方也是“名”之所在,這體現了君火向明而治,居于統(tǒng)領的地位。
對于相火,丹溪則言:“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睂Α耙晕弧钡慕忉尡娬f紛紜,多從運氣流行來看待,如王冰注釋:“君火在相火之右,位立名于君位,不立歲氣?!钡は撓嗷鹗顷U述臟腑生理的,與六氣之相火并非同一概念。《說文解字》言:“列中廷之左右謂之位?!睆南群筇旆轿粊砜?,君火離卦之“左右”皆不符丹溪后文所指,顯然“位”并不指卦象方位。相火輔佐君火,雖都稱為“火”,但君火層次高于相火,而構成卦象的上一層次符號是爻象。因此,丹溪所說“相火以位”當指爻位,離卦陰爻居中,上下的陽爻便是“列中廷之左右”之相火,相火為陽爻。
丹溪認為,相火“生于虛無”“因其動而可見”,這表示相火是無形的,在事物運動時才可以感受到其存在,相火是運動的原因。后文言:“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天為乾,《周易·大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吨芤住は缔o傳》曰:“乾者,陽物也”,“陽”就是運動的原因。故“其所以恒于動,皆相火之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結合前文“凡動皆屬于火”與“動而生陽”來看,丹溪認為,普天之下無處不有相火,代表世界的普遍運動規(guī)律,也就是“陽”。君火為離卦,相火為陽爻,明確了這一點之后,君相之間的關系亦能被卦爻象表示。
兩者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形氣相生”與“守位秉命”上。離卦之中上下兩陽是相火,但有“真陰”在中,得“中”則得“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陽化氣,陰成形”。兩陽爻與一真陰相合為一卦,以正中真陰為主持,正是“形氣相生”。故丹溪言:“天人之火皆生于動”,即君火與相火皆生于動,動則生相火,相火進一步構成了君火,是君火的組成部分。
同時,相火有“守位秉命”的特征,雖然它能夠推動一切運動,但在生命活動中須服從于君火指揮,而君火之所以能夠約束相火,其根源還是在于得“名”的真陰。故言“君火,人火也”,指君火可以主持人的生命活動,其中真陰主靜,相火主動,共同協(xié)調,使人體機能正常運行,離卦之象也進一步解釋了丹溪“陽有余陰不足論”的內涵。兩者關系見表1。
表1 君火與相火的關系
《格致余論·相火論》曰:“(相火)見于天者,出于龍雷,則木之氣?!庇纱艘觥褒埨谆稹备拍?。其中“龍火”源于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注》:“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9],雷火一詞用于醫(yī)學是丹溪首創(chuàng)。后世醫(yī)家多認為“龍火”“雷火”意同,皆指“相火”。如陳士鐸《本草新編》云:“肝、腎之火,皆龍雷之火也”[10]。也有醫(yī)家認為龍火屬腎,雷火屬肝。王肯堂《證治準繩》曰:“動于肝者,猶雷火之出于地,疾風暴發(fā),故水如波涌”[11]。王永濤等[12]提出,古人認為龍有行云布雨之功,而雨天多電閃雷鳴,故將二者合稱。
實際上,“龍雷火”的概念與《周易》關聯緊密,丹溪特別提到了“則木之氣”,木在卦象中對應震卦,代表動。《周易·說卦傳》言:“動萬物者,莫疾乎雷?!鼻拔囊呀浱岬?,“動”在丹溪眼中就是“相火”,而在《周易·說卦傳》中,龍、雷皆取象為震卦,故合稱“龍雷火”,廣義上指代相火。后文續(xù)言:“天之火雖出于木,而皆本乎地”,“出于木”便指相火“因其動而可見”“生于虛無”的過程,如鉆木生火、雷擊出火?!氨竞醯亍眲t是強調震卦的生成。《周易·說卦傳》言:“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壁w獻可《醫(yī)貫》言:“震本坤體,陽自外來交之。” 可見相火主要寄于震卦之中,巽卦則與震卦同屬木,對應肝膽三焦心包,亦是被相火所寄。
坎為水,陽爻居中,故言“出于海,則水之氣也”。正中的那一根陽爻便代表“出于海”的相火,后世醫(yī)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張景岳曰:“上者應離,陽在外,故君火以明。下者應坎,陽在內,故相火以位?!薄霸痪幌酂o非陽氣之所在耳”[13]。孫一奎《醫(yī)旨緒余·右腎水火辨》言:“腎具水火之道,一陽居二陰間為坎,水火并而為腎”“坎中之陽,即兩腎間動氣……謂之陽則可,謂之火則不可”[14],闡明了“相火”本質為陽。鄭欽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分醒裕骸耙稽c真陽,含于二陰之中,居于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諸書稱為真陽……真陽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門火,名龍雷火,一名無根火,一名陰火,一名虛火”[15]。
“(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人體中的相火主要寄于震、巽、坎三卦中,而除此三卦所對應臟腑外,其余臟腑也藏有相火。乾坤二卦純陽純陰,代表天地,不在人體中;離卦為君火,對應心;兌卦為金,對應肺與大腸;艮卦為土,對應脾胃,且各卦皆有陽爻,則皆藏有相火。如彭子益所說:“人身處處有燔灼作用,處處有相火之氣”[16]。
相火“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如此便讓朱丹溪格外重視“陰精”,故言:“彼五火之動皆中節(jié),相火惟有裨益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边@里“五火”便是指五臟之相火,在“陰精”的所用下才能“中節(jié)”與“裨益造化”,使得生命活動生生不息。在臨床上,論治相火往往局限于“滋陰降火”“肝腎藏相火”,甚至凡是肝腎異常致病,都會牽涉到相火[17],此皆未能領會丹溪相火論本義。相火并非六淫邪氣之火,盲目清降會損及陽氣,故丹溪不僅重陰亦是重陽。肝腎雖然與相火關聯緊密,但肝腎之病未必與相火相關,其他臟腑疾患亦需考慮相火問題。
綜上所述,《相火論》雖論君火相火,但并非論運氣,而是從卦爻象中得到啟發(fā),用來闡釋臟腑生理的論述。從卦爻象角度更能理清“相火”“陽氣”“君火”等概念的關系,并從中看出丹溪的運動觀、生命觀,同時也進一步解釋了丹溪“陽有余陰不足論”和“養(yǎng)陰理論”的內涵與淵源。丹溪以“象”言理,以卦爻象為基礎構建模型,“相火”與“陽爻”的關系雖未明說,卻暗藏字間,反應了象數思維“重動態(tài)功能,輕實體結構”的特點,這種思維深深影響著中醫(yī)學的理論建構[18]??梢钥闯?,易學的思維方式與哲學思想對丹溪相火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易理為醫(yī)理帶來了理論突破。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醫(yī)易同源”這一命題,從易學中尋找新的方法和視角,推動中醫(yī)藥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