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君
摘 要:文學史對于沈約的評價大多沿著鐘嶸《詩品》對其的評價:“不閑于經(jīng)綸,而長于清怨”,“長于清怨”是研究沈約的重點。沈約之所以形成這種清怨風格,與他宦海沉浮的身世是分不開的,對沈約的評價也就更多地集中在“怨”上,對其“清”的方面往往缺少獨立性的認知,本文將結合沈約個人經(jīng)歷所展現(xiàn)的詩人氣質(zhì),具體作品中物象以及與“怨”緊密聯(lián)系的角度探求“清”的內(nèi)涵
關鍵詞:沈約;清怨;清
“清”這一美學概念在六朝詩壇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時人也多以“清”論詩。鐘嶸在《詩品》中提及“清”字凡18處,先后評價了古詩十九首、班婕妤、嵇康、劉越石、陶潛、沈約等十五人所作五言詩的特點[1]。從鐘嶸《詩品》來看,論詩之“清”主要提及詩歌聲律辭采、詩歌情感、詩人氣質(zhì)等主要方面。理解沈約“長于清怨”之“清”,就免不了從這些方面入手?!扒濉弊鳛橐环N美學概念進入文學領域,有著重要的新變意義,因此首先理解“清”的源流發(fā)展對了解沈約詩歌“清”的方面必不可少。
一、“清”內(nèi)涵溯源
古者今人在對“清”的闡釋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即使現(xiàn)在,依然不能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定義它。“清”作為一種非常文人化的審美趣味,也很難確定它的定型時間。這就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理解障礙。但是每個時代都有著其代表詩人,包括馬自力《清淡的歌吟》所列舉的陶淵明、張九齡、常建、儲光曦、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再加上何遜、陰鏗和庾信等等[2]。通過對他們詩歌的評析鑒賞,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清”的基本內(nèi)涵是明晰省凈,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想要全面了解“清”的內(nèi)涵,就不得不了解它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史演變。
“清”作為一種審美追求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的道家哲學中?!独献印匪氖逭隆扒屐o為天下正”中“清”主要是道家追求的“虛靜”的全無雜念的心理境界。這種清靜自然的狀態(tài)在莊子那里得到了繼承,通過“心齋”“坐忘”等方式進入“清靜無為”的心理狀態(tài),道家哲學對這種心境的追求也影響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如《莊子》中的很多篇目充滿靈性,可謂是當時“清音”。但是到了漢朝,因為統(tǒng)治階級的“獨尊儒術”,黃老思想也漸漸被淹沒在倡導經(jīng)世致用的儒家學說中。直到魏晉時期,“清”成為人物品評的重要概念再次進入人們視野。
魏晉時期品評風氣盛行,常以“風清骨俊”、“清通”等詞對當時名士群體進行評價。這時候的“清”往往體現(xiàn)出的是人物外型和精神風貌上的清俊之感?!拔湓哪颗幔⑼酰ㄈ郑┰唬骸稚屑s,楷清通?!盵3]426“世目謝尚為令達,阮遙集云:‘清暢似達。’或云:‘尚自然令上?!盵3]477這里的“清”都旨在體現(xiàn)人的精神風貌?!扒濉眱?nèi)涵的逐漸拓展和它所處的時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魏晉動亂時期,儒家傳統(tǒng)的束縛在慢慢放松,這些外在因素加上名士群體對自由的向往,他們?nèi)涡远鵀?,渴望在天地自然中找尋自身的價值,于是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就聚到一起暢談天地,清議之風興起。到了太康時期,由于詩歌的迅速發(fā)展,“清”開始轉(zhuǎn)向文學領域,出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清”也從一開始與“濁”相對的簡單釋義發(fā)展到更多的內(nèi)涵。陸云《與兄平原書》曰:“兄文章之高遠絕異,不可復稱言。然猶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為病耳。若復令小省,恐其妙欲不見,可復稱極,不審兄由以為爾不?”[4]2024“兄《丞相箴》小多,不如《女史》清約”[4]2044。“多”是陸機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其詩“才高辭贍,舉體華美。……尚規(guī)矩,不貴綺錯,有傷直致之奇?!盵5]張華曾評價陸機說:“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6]可見陸機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朝著詞采繁麗的方向,而陸云卻不滿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針對陸機的這種“多”的風格提出了“清”的概念。這里的“清”明顯與“多”相對,包含著簡潔,省約的內(nèi)涵。然而陸機因為才華出眾而備受當時文壇推崇,所以陸云所提倡的清沒辦法與持“雅麗”主張一派的文人抗衡。一直到東晉前期,清的內(nèi)涵盡管有了更多的釋義,但是卻沒有更深的層次發(fā)展,這也可能是“清”的提出沒有震蕩當時詩壇的一大原因。
東晉時期,“清”在人物品評與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頻率大大增加,內(nèi)涵進一步豐富。這時的文人在創(chuàng)作實踐的摸索中,實現(xiàn)了對“清”內(nèi)涵更深層次的探索。玄風的興起,為文壇帶去了很多新的風氣。名家思想的碰撞必然激發(fā)出更多思想的火花。東晉時期伴隨著“清議”風氣的盛行,山水開始進入文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當中。而在關涉山水的描寫當中,一種新的真正屬于審美意義美學追求就誕生了,這就是“清”。隨著山水詩的寫作漸漸流行,“清”逐漸成為一種純美自然的藝術境界。而“清”之境正是借助山水詩的寫作筑建著屬于自己的審美領域。雖然在后世的詩學理論中,“清”的內(nèi)涵不斷新變和拓展,但是對它的闡釋始終是圍繞著具體作家作品的鑒賞中展開,或是聲律辭采,或是詩歌意境,或是詩人情感……因此探究沈約詩歌之“清”就必須進行多方面的展開論述。
二、聲律辭采之清——聲韻和諧
沈約詩歌之清并不只緊緊體現(xiàn)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清新流麗的詩境上,更是表現(xiàn)在他詩歌的聲律、文辭和具體內(nèi)容上,還有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沈約詩歌之“清”并不是一種全指,并不意味著沈約的詩歌大多都有這些特征,而是根據(jù)沈約的詩歌有關“清”的方面以及值得探討的地方,尋求與鐘嶸《詩品》中對他的評價相契合的點,沈約詩歌的風格多樣,本文很多的是針對他的部分詩歌呈現(xiàn)出來的與“清”相聯(lián)系的特征進行分析論證。
沈約是永明體詩創(chuàng)作的重要人物,他和友人王融所提倡的聲律論直接刺激了永明體的出現(xiàn),聲律之“清”則是沈約詩歌中的重要創(chuàng)作實踐?!扒濉笨偸呛汀皾帷毕鄬?,從南齊永明時期開始,清與濁的對立便更加明顯,這樣的變化不得不歸功于對聲律論的探討。劉宋作家范曄曾經(jīng)談到:“性別宮商,識清濁”[7],這里的清濁相對,與聲律相關。聲律之“清”主要是永明體詩歌呈現(xiàn)出的聲韻和諧,如陸厥在與沈約的信中說:“美詠清謳,有辭章調(diào)韻者,雖有差謬,亦有會合。”[8]這里指的就是一種聲韻的和諧,會造就詩歌美詠清謳,使得詩歌具有一種自然流轉(zhuǎn)的清新之感,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也是謝眺提倡所謂的“圓美流轉(zhuǎn)”,沈約對這一點也是極為贊成的。沈約的是注重格律,講究對仗,在他的詩中就有明確的體現(xiàn)。如這首《古意詩》:
挾瑟叢臺下,徙倚愛容光。佇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腸。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錦衾無獨暖,羅衣空自香。明月雖外照,寧知心內(nèi)傷?[10]365
詩押的是平聲陽韻,聲調(diào)鏗鏘,韻律和諧,“錦衾無獨暖,羅衣空自香”一聯(lián)對偶工整,低昂互節(jié)[9]。聲韻的和諧和對仗工整影響著整首詩的風格,清新流麗之感撲面而來。另外,在沈約的樂府詩中,聲韻和諧和對仗工整更加明顯。為了使詩歌帶給人一種自然,平易,清新之感,沈約往往在樂府詩中使用“雙聲疊韻詞”,“雙聲疊韻詞指的是”聲母相同的詞和韻母相同的詞,這樣的詞組合在一起會造成一種和諧的聲音效果,也就是形成一種動聽的音樂美。如《長歌行》:
春限黃綠柳。寒揮積皓雪。依依往紀盈。霏霏來思結。思結纏歲晏。曾是掩初節(jié)。初節(jié)曾不掩。浮榮逐弦缺。弦缺更圓合。浮榮永沉滅。外隨夏蓮變。態(tài)與秋霜奎。道迫無異期。賢愚有同絕。銜恨豈云忘。天道無甄別。功名識所職。竹帛尋摧裂。生外茍難尋。坐為長嘆設[10]288。
這里的雙聲詞就有“寒揮”“依依””“氨氯”“晨策”等,疊韻詞有“異期”“蓮變”等詞,詩歌里這些雙聲詞,疊韻詞的運用使得詩歌語言更加和諧動聽,同時影響到閱讀,使得詩歌更容易被接受和被廣泛地傳播,所以沈約的詩歌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聲譽與他對詩歌語言的運用是不無關系的。另外沈約樂府詩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對仗,如“依依往紀盈,霏霏來思結?!边@里的“依依”和“菲菲”就是模仿《詩經(jīng)》中的對仗形式,“曾是掩初節(jié),初節(jié)曾不掩?!币彩敲窀柚谐S玫氖孜蚕嘟拥男问剑褪堑脑姼杈哂辛撕椭C的連貫性?!巴怆S夏蓮變,態(tài)與秋霜奎”這里的詞性更是出現(xiàn)了對應,動詞對應動詞,名詞對應名詞,對仗十分工整,流暢和自然。以上提到的這些都是沈約聲律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時間,“聲律”之“清”帶來的必定是詩歌形式上的美感以及詩歌整體帶給人的清新流麗之感。
三、詩境之清——意境混融
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識選取具有“清”的景物來描寫,這種有意識的文學行為逐漸影響到了作家的審美傾向,到了晉末,已經(jīng)有許多詩人的詩作帶上了“清”的特征,如謝混、戴逵與殷仲文。通過對山水詩的描寫,“清”的內(nèi)涵明顯得到擴大,而真正讓“清”慢慢成為一種文學追求的是在劉宋時期。最具代表的是這一時期的謝靈運。如“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時竟夕澄霽,云歸日西馳。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guī)”(《游南亭詩》)等詩都在詩句里直接出現(xiàn)“清”字,據(jù)統(tǒng)計,謝靈運詩中帶“清”的就有三十首之多,而這里面大多用到的“清”字就是描寫山水,而這些山水詩都呈現(xiàn)出一種澄凈淡遠,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特點。即使是在沒有“清”字出現(xiàn)的描寫山水的詩句里,謝靈運的詩里所呈現(xiàn)出來的詩境都是清澈爽朗,淡遠明泊的。謝詩充滿著的圓美自然就是一種“清”的意境,其后隨著山水詩的寫作流行起來,“清”也在慢慢成為一種文學追求。在齊梁文壇上,謝朓與沈約在詩壇處于領袖人物的位置,謝脁詩風源出于謝混,以清淺為主,《南齊書》本傳亦稱其“文章清麗?!倍x眺在詩風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清淺”與謝靈運有很多相似之處。處于同時期的沈約善作五言詩,其描寫山水的詩篇必然也受到了當時寫作山水詩人的影響。另外,沈約憲章鮑明遠,《詩品》中在評價鮑照說到其詩是“嶄絕清巧”,鮑照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對“清”之境的呈現(xiàn)也一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沈約。沈約詩歌的風格多樣,其在描寫山水的寫作上經(jīng)常被稱作典范,其山水詩中呈現(xiàn)的圓美清淺的境界讓人贊嘆不已,如他的《早發(fā)定山》:
夙齡愛遠壑,晚蒞見奇山。標峰彩虹外,置嶺白云間。傾壁忽斜豎,絕頂復孤圓。歸海流漫漫,出浦水濺濺。野棠開未落,山櫻發(fā)欲然。忘歸屬蘭杜,懷祿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10]354。
這首詩把春天生機勃勃的活力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取景使人眼前一亮,色彩明麗,“彩虹”“白云”“歸?!薄耙疤摹薄吧綑选边@些景象每一個都給人一種舒適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整個畫面更是清新流麗,視野開闊,“清”的境界就在讀者我們面前展開。再如他的《登玄暢樓》:“落暉映長浦,炴景燭是潯。云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將光的變化細致清晰地描寫了出來,日落之時所呈現(xiàn)的意境全出,不含一點雜質(zhì),清晰自然,讀來讓人心境爽朗。所謂“清”,大概就是這種情景交融,內(nèi)心能獲得平靜的狀態(tài)吧??梢哉f沈約在描繪山水和寫景時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非同尋常的創(chuàng)作能力,大約鐘嶸評之清怨之清包含著對他這些詩的欣賞之情。
詩境之“清”往往是通過具體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來的。用簡潔的詩歌語言表達自己深遠的辭旨往往是成為造就詩歌意境混融的重要因素。沈約往往用最簡潔精煉的文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辭旨深遠。如他的這首《直學省愁臥詩》:
秋風吹廣陌,蕭瑟入南鬧。愁人掩軒外,高窗時動扉。虛館清陰滿,神宇暖微微。網(wǎng)蟲垂戶織,夕鳥傍檐飛。終佩空為泰,江海事多違。山中有桂樹,歲暮可言歸[10]367。
這里除了“愁人掩軒外”提到“愁”字,其他無一處用到愁字,但是細看整首詩,“秋風”“高窗”“虛館”“夕鳥”“歲暮”這些簡單的意象卻在處處訴說著自己的“愁”情。最后一句“山中有桂樹,歲暮可言歸。”看似簡潔明了,卻蘊含著作者想要歸隱的意愿,他言“山中”提到“歸”字,加上“歲暮”自己年事已高的感慨,聯(lián)想到當時沈約的處境就可想而知的,雖然整首詩只用了尋常不過的詞語,簡單的意象,可是呈現(xiàn)出來的思想情感卻與其中的景象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終佩空為泰,江海事多違”,將人生的那種無奈感在現(xiàn)實世界的場景中展開,訴說著自己無處安放的愁緒,可謂辭旨深遠,文辭精煉。沈約的很多詠物詩都呈現(xiàn)出這樣的效果。這首《詠湖中雁詩》: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回翔。婆流牽弱藻,斂翩帶余霜。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xiāng)[10]386。
此詩詠雁,將旅雁映著水光飛行的狀態(tài)及其優(yōu)美細致地描繪了出來,由遠及近,旅雁在春日的暖意里成群地從遠處飛過,掠起春日里平靜的池面,“群浮”“單泛”只是寥寥數(shù)筆就將雁的情態(tài)動作一覽無余,“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仿佛是在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將群雁飛行時的狀態(tài)無比細致地描繪了出來,仿佛身臨其境。最后的點睛之筆“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xiāng)。”從體物到言情,將自己的情感賦予到這些雁的身上,思歸之情一覽無余,短短數(shù)句,淺淺數(shù)語,便道出了深藏在心中的情感,全詩呈現(xiàn)出語句清新,辭旨暢達之感。
“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關于詩境的澄澈,中國自古以來的追求就是心與物的交融。其中最突出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景中寫情”。在沈約的很多詠物詩中可以發(fā)現(xiàn)沈約在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作中著力于寫景,使得詩歌畫面如人身臨其境,并且具有強烈的共鳴感,這也是為什么沈約的這些詩歌能夠動之以情的原因了。如他的這首《傷春詩》:
弱草半抽黃,輕條未全綠。年芳被禁黛,煙華繞層曲。寒苔卷復舒,冬泉斷方續(xù)。早花散凝金,初露泫成玉[10]403。
此詩刻畫工細,給人以晶瑩清透之感。將初春的季節(jié)特點刻畫地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其中隱藏的傷情?!鞍搿薄拔础薄昂薄岸薄霸纭薄俺酢睂⒊醮旱哪欠N清冷,冬日還未完全散去的寂寥感通過這些詞準確地表達了出來,這種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的渲染,造成意境的混融的清澈,婉轉(zhuǎn)地將心中隱藏之情鋪染紙上的寫法在沈約的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沈約在詩歌意境創(chuàng)造中表現(xiàn)出對“清”的審美追求,可以說和與當時“永明體”的出現(xiàn)以及蕭氏父子文學主張的傾向有很大關系。同時,我們該注意到齊梁詩壇除了綺麗華靡的文風之外,另有一些清新流麗的創(chuàng)作影響著一批詩人,雖然在當時尚未取得一定的文學地位,但是依然深刻影響著后世的文人創(chuàng)作。另外,沈約詩中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清”的詩境與他歷仕三朝,目睹國家動亂,經(jīng)歷宦海沉浮的人生經(jīng)歷也有莫大的關聯(lián),因此理解詩人一生中另一極為重要的情感——怨,就不得不成為研究沈約詩歌的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什么歷來對沈約的研究重點放在“怨”上的重要原因。
四、“清”與“怨”結合
鐘嶸言及沈約“長于清怨”之“清怨”,原是一詞之用,所以“清怨”兩字是分不開的,而清怨重在怨,是什么樣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沈約形成的這種“清怨”進而表現(xiàn)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造之中值得我們具體探究。
沈約家世顯赫,是東南有名的豪族,家族成員累世身居高位,在不斷追求功名中造就了豪族聲望。但是到沈約這,已經(jīng)家道中落,沈約在少年時期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灰暗時期,遭受了眾多的打擊,命途多舛。然而作為豪族后裔,如何甘心就此庸碌一輩子,盡管他被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打倒在地,卻仍然渴求著功名,在仕途上成就一番偉業(yè),再加上沈約從小生活在儒學的教育環(huán)境中,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一直植根于他的血液之中。可以說沈約這一生都在不斷完善著自己士大夫的政治家身份。
永明十一年,竟陵王蕭子良奪位失敗,在這樣尖銳的朝廷爭斗中,與沈約交情甚好的蕭子良和王融相繼因為被卷入硝煙中而遭迫害離世。這時,沈約已經(jīng)為失去了自己強大的政治靠山,身邊的好友相繼被迫害離去,可想而知沈約心中的惶恐和憂慮與日俱增。盡管沈約已經(jīng)很謹小慎微,但是這樣紛亂動蕩的爭斗中,他已經(jīng)不可能獨善其身。被排擠出城,任東陽太守,算是暫時躲避了這場權力爭斗的險境。但是被貶的沈約終究是這場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在外任東陽太守的這段時間,沈約的詩歌創(chuàng)作頗豐,雖然這段時間他更多的是寄情山水,詩中常出現(xiàn)歸隱的意愿,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沈約心靈深處隱藏的落寞之感和抑郁之情。這在他的詩歌中時有體現(xiàn),如這首在外任期間所做的《登臺望秋月》:
秋月光如練。照曜三爵臺,徘徊九華殿。九華玳瑁梁,華榱與璧珰。以茲雕麗色,持照明月光。凝華入黼帳,清輝懸洞房,先過飛燕戶,卻照班姬床。桂宮裊裊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葉颯颯鳴,雁門早鴻離離度。湛秀質(zhì)兮似規(guī),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軒之蓬影,映金階之輕步。居人臨此笑以歌,別客對之傷且慕[10]403。
整首詩以“月”的朦朧營造出一種極其凄清肅穆的意境,讀來使人內(nèi)心涌動著復雜的情緒。前半部分描寫的就是月照九華殿的繁華景象,而后隨著月光的移動,又到了凄寒的班姬床前,“桂宮裊裊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葉颯颯鳴,雁門早鴻離離度。”在同一場景中這兩處呈現(xiàn)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失寵的班姬床前映照出的是一副“露寒凄凄”的畫面,夜晚林中颯颯的樹葉聲更是映襯了孤寂冷清之感,這和前面提到的九華殿中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九華玳瑁梁,華榱與璧珰。以茲雕麗色?!笔軐欄w飛燕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宮殿金幣會還,紗帳重疊,在月的映襯下色彩斑斕,處處映現(xiàn)著富貴熱鬧的氣息,這種鮮明的對比正是此時沈約內(nèi)心的寫照,因為被排擠出城,有志難成,用班姬庭院的肅清冷淡襯托出自己內(nèi)心的憂愁苦悶??梢娚蚣s內(nèi)心是不甘的,渴望著功名再成,才華得施。在他的詩中時常會有像“月”這樣的意象出現(xiàn),如《歲暮愍衰草》將憔悴無姿色的“衰草”與昔日光彩耀眼的容色相比較,襯托出其受風寒的侵襲與摧毀,借此暗示自己遭遇重創(chuàng)的感傷[11]。《會圃臨春風》詩起先以濃艷的筆調(diào)展開一幅佳人迎春風游芳園的美圖,面對眼前這一清輝柔美的情形,詩人因異鄉(xiāng)客的身份而產(chǎn)生強烈的距離感,更突出內(nèi)心的哀怨傷感[11]。這些都將沈約心中隱藏的感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沈約懷舊傷逝的怨情實際上是有感仕途坎坷艱辛,內(nèi)心苦悶無法宣泄的清新哀怨之情,是一種純而不雜的感情?!扒逶埂睂嵤且环N“清愁”,這是一種獨屬于文人的一種愁緒。這種清愁在沈約《懷舊詩》中有集中的體現(xiàn)。懷舊詩一共九首,詩大約創(chuàng)作于永明九年至永元元年(491-499),這其間為南齊統(tǒng)治時期,階級內(nèi)部矛盾激化,權力爭奪殘忍激烈,王融、謝朓、劉沨等人受到牽累而無辜送命。這些無疑給了沈約沉重的打擊,《懷舊詩》就是為了懷念哀悼舊友所作?!秱x朓》是其中出色的作品,詩人對友人純真之情表露在字里行間之中:
吏部信才杰,文鋒振奇響。調(diào)與金石諧,思逐風云上。豈言陵霜質(zhì),忽隨人事往。尺璧爾何冤,一旦同丘壤[10]413。
首句肯定了謝眺的文學地位,“豈言陵霜質(zhì),忽隨人事往”表達了對謝眺遭迫害離世的沉重傷痛之情,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為謝眺喊冤,流露出的怨憤之情已經(jīng)躍然紙上,《傷王融》中也同樣吐露出失去知己的哀傷,“折風落迅羽,流恨滿青松?!闭f的不僅僅是對友人遭遇的怨,也是對自己坎坷一生,追求功名艱辛之路的哀嘆。
另外沈約的“清怨”與他糾結于仕途和歸隱的念想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其后期這種糾結更加強烈,從而自己的愁怨之情就更加強烈,從他晚年所寫的《與徐勉書》:
“吾弱年孤苦,傍無期屬,往者將墜於地,契闊屯邅,困於朝夕,崎嶇薄宦,事非為己,望得小祿,傍此東歸……及昏猜之始,王政多門,因此謀退……冒欲表聞,乞歸老之秩”。[10]140
其文以委婉的口氣敘述了自己一生坎坷的經(jīng)歷,最后流露出歸隱之志,可能這是沈約在一生的掙扎中選擇的路,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真心,這個時候的他只想給自己自由,盡管以前種種仍會一直縈繞在自己的心中,但正是波瀾之后才有的這份想歸隱的心造就了他作品中淡雅,正是他一生懷情不遇和歷經(jīng)的種種才使得這種“清怨”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五、結語
沈約的“長于清怨”一直被人拿出來研究,研究的重點也都是集中在沈約詩歌中的“怨情”,長于抒發(fā)這種哀怨之情成了沈約的一個標簽。如果一直拘泥于這方面的評價,鐘嶸也不必加上“清”字,只一個怨字就足以概括了。試著從更多的角度,更多的作品品味沈約“清怨”之“清”,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沈約詩歌中營造的詩境之“清”與其山水詠物詩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聯(lián)系,其詩歌形式與內(nèi)容之清則包括了聲律之清和文辭簡潔,辭旨暢達這些方面,而這也和當時永明聲律論的出現(xiàn)有著很大的關系。最后其詩中的“清怨”之情,往往是沈約有感自身經(jīng)歷流露出來的種種文人愁緒,詩人氣質(zhì)之“清”才造就了詩中情感表達的純而無雜??梢哉f,沈約詩歌之“清”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需要我們更加用心地去探求其中的種種要素。了解沈約的詩歌不僅對于了解其人有著重大的意義,也對研究齊梁這段歷史以及其時文人有著重大的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玥.鐘嶸《詩品》“清”內(nèi)涵初探[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2):49-55.
[2] 蔣寅.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J].中國社會科學,2000,(1):146-157,207-208.
[3]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26.
[4]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5] 陳延杰.詩品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4.
[6]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80
[7]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30.
[8]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7,896.
[9] 李文.論沈約詩歌的藝術特色及其對齊梁詩歌的影響[J].湖南社會科學,2003,(2):143-144.
[10] 陳慶元.沈約集校箋[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11] 陳欣婷.論沈約的“文”與“隱”[D].海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