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剛 何佩佩
“9 的乘法口訣”是口訣學習的“收官之課”。學生在前面的口訣學習中已經積累了關于“編寫口訣”“用口訣解決問題”的豐富經驗。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同時,“9的乘法口訣”中,1~9各數與9相乘的積有較為獨特的“變化規(guī)律”,引導學生發(fā)現并應用這些規(guī)律,可以在幫助學生掌握口訣的同時體現本單元“算用結合”整體教學的思想。
“9 的乘法口訣”有其獨特的內在規(guī)律。怎樣將這種規(guī)律外化為一種操作活動?筆者選擇用改造后的計數器進行撥珠操作,讓學生在撥珠的過程中感知積的變化規(guī)律。
計數器是學生在學習數的認識時常用的工具,也是直觀展現“滿十進一”算理的具體模型。教師首先出示個位上撥有9顆珠子的計數器,接著出示手中拿著的9 顆珠子,提問:再增加1 個9,怎么操作最方便?
有學生這樣操作:先從老師的手中拿出1個珠子撥入個位,這樣個位上就滿十了,取出向十位進一,再把老師手中剩余的8 個珠子放到個位上,結果是18(如圖1)。
圖1
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操作,追問:有沒有更方便的方法?有學生想到這樣的操作:從個位上的9個珠子中取出1 個,與老師手中的9 個珠子放在一起形成一串,滿十要向十位進一,這時計數器十位上有1 個珠子,個位上有8 個珠子,合起來是18(如圖2)。
圖2
比較后學生發(fā)現,第二種操作更方便。根據剛才的操作,教師請學生先用數一數、列一列、編一編的方法編出相應的乘法口訣,再完成后兩句口訣,形成板書(如圖3)。
圖3
積累素材,合情猜想,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數學規(guī)律的重要思想。教師請學生結合圖3中的計數器,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有學生從變化的角度發(fā)現,十位上的珠子在增加,而個位上的珠子在減少。教師進一步追問:有什么不變的地方呢?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個位與十位上的珠子總數不變,即個位與十位上的數字和不變,都等于9。
基于以上發(fā)現,教師請學生邊計算邊驗證,編寫“9的乘法口訣”,形成創(chuàng)編內容(如圖4)。
圖4
用畫一畫、加一加、數一數、列一列、編一編等方式創(chuàng)編“9的乘法口訣”,既是對之前編寫經驗的再應用,也是對規(guī)律的應用。
“9 的乘法口訣”雖然句數較多,但富有規(guī)律,在日常語言中也應用頗多。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手指一彎,口訣自現”(如圖5)的方法邊活動邊記憶口訣,接著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填空,感受乘法口訣在日常語言中的應用。
圖5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要經歷“____”難,孫悟空有“____”變的本領?!秾O子兵法》中有“_____”計,中國古代有“_____”般兵器。
通過上述過程,教師把“9的乘法口訣”納入乘法口訣表中,學生按自己的方式讀一讀或背一背乘法口訣,對乘法口訣的記憶也更為深刻了。
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與乘加或乘減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乘法口訣,逐步學習相應的問題解決策略,構建起乘法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體系。本節(jié)課中,教師對求總價的數量關系進行了適當延伸。
教師對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練習十九”第5 題進行了改編,將成人票8 元/人改為9 元/人,請學生先解決4 位成人需要多少元的問題。獨立畫出圖式,列出數量關系式后進行解答。接著進行反饋評析,形成板書(如圖6)。
圖6
在解決了上述問題后,教師出示完整的圖式(如圖7),請學生在上一題的基礎上獨立完成,之后進行反饋評析,形成示意圖和數量關系式(如圖8)。
圖7
圖8
在上一題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信息,解決新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由簡單到復合的數量關系的變化過程。
通過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初步構建了“求總價”的乘加(減)兩步復合應用問題的模型,下面可以利用這一模型解決相應的現實問題。
教師出示問題:王老師到文具店買了9支同樣的筆,每支7元,又買了一本7元的筆記本,他付67元錢,夠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反饋評析,形成如下解決問題的過程:每支筆的錢數×支數+筆記本的錢數=需要花的錢數。因為7×9+7=70(元),70元>67元,所以付67元不夠。
在這一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對結果做出了精確的判斷。教師進一步追問:算式“7×9+7”還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分析后發(fā)現,它表示“10 個7是多少”,為后續(xù)計算“7×10”做鋪墊。
結合乘法口訣的學習進程,融入乘法與乘加、乘減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整體設計的特色。在本環(huán)節(jié)中,解決問題采用題組的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反思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活動經驗,解決相應的問題。
新課教學的練習環(huán)節(jié),既是鞏固新知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應用新知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谶@樣的思考,圍繞“9 的乘法口訣”的應用,教師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新知,在應用中活化新知。
8和9的乘法口訣的編寫都用到了公差是8和9 的等差數列,在此基礎上對數列進行變式,設計如下問題:
找一找規(guī)律,再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
11 20 29( )( )( )( )( )( )( )
利用乘法口訣既可以計算出準確的積,也可以應用到估算之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商店里的鋼筆每支9 元,小明帶了60 元錢,最多可以買這樣的鋼筆幾支?
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除法,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起乘法算式的模型,即“9×( )<60”,括號里要填的數就是鋼筆的支數。學生嘗試應用“9的乘法口訣”,填入合適的數。
在上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括號里面最大能夠填幾?這也是學生在后續(xù)學習除法試商時需要用到的一種思維方式。因此教師出示如下一組專項練習,請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校對。
( )里最大能填幾?
9×( )<40 9×( )<80 ( )×9<64
( )×9<29
教師出示如下問題:一種布9元1米,買10米,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生利用已知的數量關系可以列出算式“9×10”。那么它的結果是多少呢?用“9的乘法口訣”不能夠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之前的“7×9+7=7×10”相聯系,通過拆分得到“9×10=9×9+9”,從而計算出結果。
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如下算式,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計算結果。
1×10= 2×10= 3×10= 4×10= 5×10=6×10= 8×10=
之后請學生找一找規(guī)律,學生由此發(fā)現,一個數乘10的積就是在這個數的末尾添一個0。
回顧“9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教師先以計數器為教學工具,通過“撥一撥,畫一畫、算一算”等活動引導學生提出猜想,再通過自主操作、借助數軸驗證猜想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內在規(guī)律,最后通過多種題型的練習,豐富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充分體現算用結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