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菁
(寧波市婦女兒童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010)
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有助于獲取兒科患兒家長的信賴,拉近護患關系,切實提升護理服務質(zhì)量。護生作為護士的后備力量,在臨床護理教學中培養(yǎng)其健康教育能力十分必要。ISBAR是一種標準化溝通模式,最初應用于美國海軍通訊,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全球醫(yī)療行業(yè),并逐漸引入臨床護理教學,主要包括介紹(identification,I)、現(xiàn)狀(situation,S)、背景(background,B)、評估(assessment,A)、建議(recommendation,R)四個部分,能夠準確、及時、集中地傳遞護理信息[1]。護生參與管床制教學源于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深入開展而創(chuàng)建的管床責任制,是指讓護生管床到人并固定班次與床位,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所分管病人的健康教育等護理工作[2]。本研究在兒科健康教育教學中引入ISBAR結(jié)合護生參與管床制,取得較好成效。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的70名兒科護生為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5名。兩組護生均為女性,實驗組年齡19~22歲,平均(20.13±0.58)歲,專科11名,本科24名;對照組年齡19~22歲,平均(20.64±0.41)歲,???名,本科26名。兩組資料比較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教學法。護生跟隨帶教老師在入院時或查房治療時完成患兒簡單的基礎護理及家長健康教育,帶教老師采取放手不放眼的形式,盡快讓護生熟悉各項操作。實驗組應用ISBAR結(jié)合護生參與管床制教學。首先,帶教老師按照護生量度進行床位分配,每名護生管理2~3例病情輕的患兒,2名護生進行班次交替,如遇個別護生要求或特殊病種則進行適當調(diào)整。其次,帶教老師選取兒科常見疾病,制作運用ISBAR進行健康教育的PPT。其中,介紹(Ⅰ)為自我介紹和患兒基本資料介紹,現(xiàn)狀(S)為患兒診斷、現(xiàn)存問題和病情變化,背景(B)為患兒既往病史、用藥等背景資料,評估(A)為患兒重要檢查及家長健康教育需求評估,建議(R)為患兒后續(xù)護理建議和回訪的健康教育計劃。最后,帶教老師每周組織1次小講課,詳細講解ISBAR在兒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方法,指導護生運用ISBAR對所管患兒進行宣教,共同分析實踐運用過程中的難點和問題。
評價健康教育能力和溝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評價使用仝慧娟等編制的護理人員健康教育能力測評量表[3],總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49,內(nèi)容效度0.90,共4個維度38個條目,各條目1~5分,總分38~190分,評分越高表示健康教育能力越強。溝通能力評價使用楊芳宇等編制的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4],總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4,內(nèi)容效度0.84,共6個維度28個條目,各條目0~3分,總分28~84分,評分越高表示溝通能力越強。
實驗組健康教育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教育能力比較(分,
實驗組溝通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溝通能力比較(分,
報道顯示,良好的護患溝通是有效健康教育的前提[5]。兒科護生受到院校相關課程開設及參與臨床健康教育較少等影響,多數(shù)不夠了解健康教育的實施方法與實施技巧,并且在臨床運用過程中也缺乏溝通技巧,導致健康教育能力較差。本研究在兒科健康教育教學中應用了ISBAR結(jié)合護生參與管床制,并與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了比較。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評分、溝通能力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說明兒科健康教育教學應用ISBAR結(jié)合護生參與管床制的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分析原因,應用ISBAR進行兒科健康教育教學,不僅可使教學內(nèi)容更簡單及調(diào)理清晰,幫助護生與兒科患兒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整體把握患兒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家長健康教育需求,而且能夠教會護生如何思考問題,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術,有助于兒科護生形成自主的溝通行為,提高健康教育素養(yǎng)。同時結(jié)合護生參與管床制教學,可加深護生對兒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與認識,有助于促進護生在兒科健康教育實踐中進行主動學習,逐漸掌握兒科健康教育的必備技能,進而顯著增強健康教育能力。
綜上所述,ISBAR結(jié)合護生參與管床制在兒科健康教育教學中具有較好的成效,可顯著增強兒科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溝通能力,對兒科開展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及提高健康教育質(zhì)量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