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有關信息技術融入地理教學的研究不斷增加,熱度不減。但是,最近幾年,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仿佛少了許多,創(chuàng)新水平不高。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一些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地理教學中的常規(guī)技術,如交互式電子白板、智能手機投屏等,不過由于這些技術已經被大多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不強;二是近幾年出現的可用于地理教學的新技術雖然不少,但一些技術如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需要較大投入,用在地理教學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影響師生體驗效果?;诖?,在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深度融合背景下,靜下心來思考適切進行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深度融合的策略可能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深度融合的現狀與理性思考
多年來,廣大地理教師都在積極嘗試和探索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信息技術也一直在推動地理教學變革,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但是客觀來講,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深度融合的效果并不是特別顯著,以推動實現地理教學的根本變革。
一是在決定把何種技術工具應用于教學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教學法問題,但有些教師通常是先選擇一種技術工具(可能因為喜歡這種工具),然后才想方設法使教學意圖適應這種工具的用途,而不是根據擬采用的教學法選擇某一種技術工具——這其實是本末倒置之舉,即以技術為先,而非以教學創(chuàng)新引領技術應用。換言之,決定技術解決教育問題的,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技術背后的教育原理。正如邁克爾·?;仍凇兑越虒W創(chuàng)新引領技術應用》中所說的,唯有建立在一定教育教學或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技術應用,才能發(fā)揮其促進教學創(chuàng)新的潛能。與技術工具相比,教育原理具有解決教育問題的先在性地位,是第一位的。解決教育問題的時候,是由教育原理決定使用何種技術工具,而不是由技術工具決定應用什么教育原理。這種技術應用的教育邏輯決定了教育從來不會因為使用某種“新技術”而蛻變?yōu)椤靶陆逃?。技術重塑教育需要技術應用導向之外的實踐范式,這應該是信息技術融入地理教學沒有給地理課堂教學變革帶來顯著影響的主要原因。多年來,很少有人從地理教學的整體邏輯層面思考如何選擇和使用技術,而是看到某個技術出現,就去研究這個技術在地理教學中有什么作用,嘗試以后束之高閣,或者被教師熟練掌握后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兇”。
二是在某個技術出現時,人們往往寄希望于這個技術能給地理教學帶來根本性變革,比如交互式電子白板、谷歌地球等。但實際上,目前能夠促進地理教學變革的不是某個技術,而是一系列技術組合形成的技術“域”。它涵蓋教育過程中運用科學和其他一般性知識解決具體教育問題的任何手段。單一的教育技術,其教育功能也相對單一。比如,媒介技術只是一種為教育提供內容資源的技術,學習分析技術本質上是一種研究教育的技術。就如陳曉珊等人在《“技術”何以重塑教育》中所說,那些被寄予厚望、應用于教育的“新技術”之所以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主要在于這些新技術不是從根本上解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如何評”問題的技術,它們只是某個技術的教育應用。
真正能重塑教育的技術不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上的應用,而應該是在新理念的基礎上選擇性地使用相應技術,否則就是“用新技術走老路”。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深度融合的方法路徑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大多是教師教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主要采取講授法。從深度學習和建構主義理論出發(fā),構建新型的地理課堂,教師要基于教學的邏輯,從教學全過程出發(fā),從根本上理解“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評”,這樣才能更好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某種程度上看,如果教師能夠從教學全過程思考促進上述四方面轉變的技術應用,就離真正的地理教學方式轉型不遠了。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學習有用的地理
教師為什么要教地理,學生為什么要學地理?關于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很好的答案。地理教學中,“教”是為了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明確強調:深信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yǎng)負責任而又活躍的公民必不可少;意識到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長見識、增才干和促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理解這個世界;知道在一個日漸縮小的世界上,學生需要更高的國際交往能力,以便在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和安全等廣泛的項目上進行有效的合作。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明確指出: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會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基于此,“學習有用的地理”成為地理教師的共識,教師應當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的地理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地理情境中去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最好的地理學習應該是野外與室內相結合,野外考察、調查等應該是地理學習的重要方式,因為地理本質上就是一門應用的學科。但在目前的情況下,讓學生去野外學習有許多困難,因此,那些能夠幫助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的信息技術就是好的技術。
這類技術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可視化技術。這里的可視化技術不僅僅指數據可視化技術,而是能夠真實展示地理景觀的技術,包括各種圖像和視頻技術。比如,教學自然帶或地域分異的知識時,教師首先要通過視頻或圖像讓學生對各種植物景觀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又如,研究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時,教師首先要展示各種地貌形態(tài),讓學生對地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等。這種技術在目前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比較多的。另一種是集成大數據的各類App,如奧維互動地圖、MeteoEarth、Earth Nullschool和Marine Traffic等。MeteoEarth是一款專業(yè)的天氣軟件,可以準確地提供世界各地實時的天氣信息,對氣壓、降水、溫度和云量等氣象要素進行全方位的展示。Marine Traffic(全球船舶追蹤網站)是一款為船舶航行提供天氣信息、船舶信息、港口信息、航線規(guī)劃等服務的在線軟件。Earth NullSchool(全球天氣可視化模擬網)是一款全球天氣可視化在線軟件,包含大量可用于地理教學的專業(yè)數據,涵蓋水體和大氣的方向、速度、溫度、濕度和污染物等,并以動態(tài)形式展示。還有一些增強現實技術,如增強現實地形沙盤(如圖1),能從不同方面動態(tài)呈現各種地理事象,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創(chuàng)設近似真實的虛擬情境。
(二)運用信息技術教地理大概念或大觀念
從“教什么”的角度來看,地理課堂上要教的是大概念或大觀念,是可遷移、結構化的知識。經歷了多年的課程改革,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要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那“用教材”教什么呢?很多教師并不明確,認為是要教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從很多教師寫的教學設計或教案中就可以看出來。其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各個維度并不能與一節(jié)節(jié)課、一個個單元的具體目標一一對應,地理教學也不是教那些零散的地理知識,特別是關于某個國家在哪里、首都是哪個城市、國旗是什么樣子以及該國有什么物產等所謂的地理知識。
那么,地理教師到底要教什么呢?筆者認為,應該是組織起來的地理知識,是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即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地區(qū)分類及與空間分布有關系的地理事物。換句話說,地理知識能讓我們理解地理事物為什么存在、在哪里存在、怎么存在、它們?yōu)槭裁丛诳臻g上與其他事物相關聯……地理知識是地理學思想和對世界上自然與人文現象進行合理解釋的產物,也就是我們目前說到的?“大概念”或“大觀念”。
任何一個自然帶都既受到地帶性因素的影響,也存在著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就是一個地理大概念或大觀念。學生形成大概念或大觀念有一個過程,從基本經驗或前概念再到小的地理概念如各種自然帶,從小的概念到中等的概念如緯度地域性規(guī)律,再從中等的概念到大概念如上面所述或地域分異規(guī)律,這是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也是從經驗到符號的過程。大概念或大觀念往往要通過概念地圖或思維導圖工具來構建其結構,因此,概念地圖或思維導圖工具就十分必要,如iMindMap(如圖2)、Inspiration等。
(三)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師生、生生互動,進行即時評價
從“怎么教”的角度來看,地理教學要強調基于學生的經驗,在“做中學”,強調師生、生生的互動,在課堂上進行思維碰撞,從而達成對大概念或大觀念的真正理解。
學生建構對大概念或大觀念的理解是有一個過程的,不是教師可以直接灌輸的,首先要讓學生有相關的經驗或感性認識,或者破除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可視化技術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經驗或感性認識,破除錯誤的前概念。比如,讓學生看黃河小北干流河段或長江、黃河在三江源地區(qū)的影像,就可以破除許多學生認為河流就是一條或窄或寬的線的錯誤認識。而且,幫助學生建構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就必須有師生、生生的互動和思維碰撞,因此一切有利于師生或生生互動的技術都是必需的,如學習平臺或即時通信工具。這也要求學生擁有并學會運用這些學習終端設備。
與傳統的課堂討論相比,學生在網絡平臺上的討論更加通暢,他們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可即時獲得學生正確或錯誤的觀點,從而獲得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同時,在平臺上,學生的發(fā)言機會更多,平時膽小或害羞的學生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在課后針對學生課堂上討論的情況進行分析,實施適當的補償教學。教師也可利用學習平臺當堂檢測,并就學生答題結果進行即時評價。這些都有利于教師適時調控課堂的容量和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為學習的評價”
從“如何評”的角度來看,地理教學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認識世界,解決地理問題。
近年來,地理高考試題基本上都是提供新的學術情境或生活情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的地理問題,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轉向素養(yǎng)立意。在這種背景下,讓學生死記硬背肯定不行,僅僅讓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符號化知識、脫離現實生活也不行,有條件的話,一定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自然,走向社會,獲得一定的經驗,并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課堂教學評價也要從憑經驗的評價走向基于數據的即時評價?;跀祿脑u價,是指教師要獲得學生課堂學習及對知識理解的精確數據,而不是憑經驗看學生的表情進行評價。即時評價是指教師在獲得數據后要即時做出反饋,調整教學難度和進度。這都需要信息技術的參與,發(fā)揮大數據技術的優(yōu)勢。
長期以來,大多教師主要依靠紙筆測試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但是僅僅依靠紙筆測試有時是很難測試學生對大概念或大觀念的理解的,這就要求教師參考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類評價法,教學完一個單元后讓學生建構概念地圖或思維導圖,親手做地理實驗或模型,繪制校園地圖,組織學生進行地理考察或地理調查,撰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等,并將學生作品從不同角度劃分等級。學生可以手繪概念地圖或思維導圖,也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之后,教師要借助學習平臺展示學生的作品,實現教師評價、學生互評。這些“為學習的評價”不同于“對學習的評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學習。
總之,我們思考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深度融合時,必須改變從信息技術的角度思考融合的方式,而應從地理教學要求和教學邏輯出發(fā),透徹理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內涵。只有這樣,地理教學改革的春天才有可能真正到來。
李萬龍: 江蘇省常州市正行中學(市一中分校)校長,江蘇省中學地理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國培”專家?guī)斐蓡T,江蘇省教育督導專家組成員,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江蘇省中小學首批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主要從事地理教學、課程融合、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專著《用“著地”的方法教地理》《中學教育戲劇課程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發(fā)表論文近百篇。主張課堂應該是民主、平等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以人格育人格。追求地理課堂的真善美,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有趣味地學地理,在實踐中用地理,從而使學生認識、理解、欣賞這個世界。提出構建幸福地理課堂、可視化地理、用“著地”的方法教地理等教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