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群
導讀:現(xiàn)如今,培養(yǎng)學生的圖文閱讀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繪本是一種兒童文學,所提供的圖文并茂的教材,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了解當前小學語文繪本教學中的圖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并依據有關的理論依據及以往的研究,建構出圖形閱讀能力的基本框架,并以元素框架與課堂觀察相結合的方式,對優(yōu)秀繪本課進行觀察與分析,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
繪本是兒童文學的一種,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對兒童的課程資源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繪本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助。還有一些無字繪本,完全依靠圖片講述和表達感情,這對閱讀理解的要求很高。繪本是課外閱讀的擴展,與傳統(tǒng)的語言課本相比,具有豐富的畫面和顏色。圖片豐富精美、語言精練、故事性強,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繪本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教學資源。
一、小學繪本閱讀的概述
(一)繪本閱讀及繪本教學的概念
繪本是一種利用圖文搭配來表現(xiàn)其內容的讀物。教師應清楚地意識到,繪本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繪本的功能。第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興趣。繪本以生動的圖像、精練的語言描寫生動有趣的故事。小學生愛讀、愛看。教師以繪本故事作為教學內容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圖文結合,培養(yǎng)想象力及思考能力。文字與圖畫構成了一個故事,使學生可以通過圖畫理解故事的大概,并通過文字的描述或前后的對比,培養(yǎng)學生對圖畫的理解能力、學生的想象力。第三,加強對語言的理解及故事的記憶力。繪本的圖畫在敘述故事時,主要是用短文字、戲劇性的圖像、清晰的色彩等,還包括寫實、圖像和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能迅速、準確地閱讀,加深記憶并了解語言。
(二)小學語文繪本教學的必然性
教師應明確地意識到,繪本集文學性、生動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身。通過繪本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繪本是小學生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材料,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能。對小學生而言,可以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小學繪本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從日常生活、學習等方面結合起來的,教師要挑選適合小學生的繪本,并在課后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繪本閱讀材料,這樣可以大力提高學生的文字閱讀水平。此外,繪本教學自身特有的趣味,可以讓學生輕松地接收所需的知識,迅速進入專注、有效的學習狀態(tài)。
二、面向圖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語文繪本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繪本選材類型較單一
意識到繪本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部分教師積極地行動,選擇與課堂教學目標結合度較高的繪本故事進行閱讀教學。但是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是圖文結合、故事性強,且有一定的教育引導意義的繪本。這就是語文教師在繪本選擇中類型單一的問題。
繪本故事的類別多樣,除了圖文搭配的繪本故事,還有無字繪本;除了科普知識、生活習慣引導、品格培養(yǎng),還有傳統(tǒng)文化、歷史文化、數學思維培養(yǎng)等類型的繪本。不同類型的繪本閱讀可以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思維啟蒙。教師應盡量選擇多種形式的繪本類型。通過科普繪本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而數學思維故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無字繪本能鍛煉學生的觀察、推理和想象能力,而這些都是閱讀能力的基礎。
(二)繪本教學目標設置不全面且與實際教學不匹配
首先,繪本閱讀的教學目標應是多樣的,不僅是為語文閱讀教學服務,更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考量。閱讀能力不僅包含了文字理解能力,更有圖形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根據觀察教師教學過程及對一線教師的訪談發(fā)現(xiàn),當前教師對繪本閱讀教學設置的主要教學目的還是以繪本故事的理解為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繪本閱讀教學的重點放在梳理故事脈絡、故事情感理解及語言表達上,并沒有設置多樣化教學目標。例如讓學生猜測推理故事的下一步內容、圖畫中的細節(jié)是否透露出不一樣的信息、只看圖畫描述你看到的故事等等。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多維度的,教師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應該設置多維度的教學目標。
其次,設置的教學目標與實際教學有所偏離。繪本故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在運用繪本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預先設置好環(huán)節(jié),學生會在課堂教學的自我生成中存在偏離預定教學過程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提前預設課堂生成的過程,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
(三)教師對繪本教學內容不明晰
繪本作為舶來品,教師知道和使用繪本進行閱讀教學的時間并不長,很多教師對如何使用繪本進行閱讀教學尚在摸索中,對繪本教學的內容存在不了解的情況。
繪本有文字敘述的故事、圖畫表達的故事及文圖搭配形成的故事,很典型的繪本就是《母雞蘿絲去散步》,如果單看文字故事,講述的是一只叫蘿絲的母雞吃完晚飯去散步,走過院子、池塘、谷倉,然后回家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平淡,看圖畫的內容,會發(fā)現(xiàn)一只狐貍從蘿絲出門就對她虎視眈眈,想要吃掉它,可是每次都被蘿絲巧妙地躲了去,圖畫的故事更豐富。而把文字和圖片結合起來,就能感受到蘿絲其實完全沒有發(fā)現(xiàn)狐貍,平靜地散步。很多教師在看了很多人對這個故事的評價之后,就第三種故事形式進行教學,主要體會故事的驚險,或補充描寫故事情節(jié)。圖畫描述的故事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是因為教師對繪本故事的內容沒有仔細推敲,以學生為中心設置教學內容。要想發(fā)揮繪本閱讀提升學生的圖文閱讀能力,需要教師不斷地鉆研,提升自己對繪本的認知和理解。
(四)缺乏針對圖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當前的繪本閱讀教學主要目標是提升閱讀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圖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偏少。通過觀察繪本閱讀教學課堂情況發(fā)現(xiàn),教師在繪本閱讀教學中使用了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但大都是為幫助學生加深對故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對圖畫理解的學習卻很少。要想提升學生的圖文閱讀能力,可以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例如,依據圖畫內容編寫故事,不看繪本原本的文字,而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圖畫內容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不僅能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能依據學生寫作的文字與作家的文字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語言表達所帶來的差異;還可以讓學生尋找圖畫中的細節(jié),例如《怎樣找到一頭大象》,可以讓學生去尋找畫面中的細節(jié),根據文字所描述的特征,能否在圖畫中找到大象。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注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圖文結合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改進對策
(一)根據培養(yǎng)目標篩選繪本教學材料
學生圖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教師需要根據當前學生所處的圖文閱讀能力的階段,根據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繪本。
圖文閱讀能力分為四個階段:圖書期、圖片期、故事期和文字期。小學生一般處于故事期向文字期轉變的階段,這時學生對故事的興趣度高,教師可以選擇故事性強或者故事有反轉類型的繪本。通過故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再通過方法引導,提升學生的圖片閱讀、文字理解、情節(jié)推理和語言表達能力。如果班級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停留在圖片期,教師在教學時應首選圖畫細節(jié)豐富、文字偏少的繪本,再逐步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情節(jié),引導進入故事期。
根據閱讀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學情的繪本,不僅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繪本的選擇需要教師建立繪本數據庫、自己研讀繪本,逐步積累和建立與繪本更深的認知。
(二)依據課標確定繪本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角度來看,小學語文文字閱讀的目的是要能獨立閱讀、理解原文的含義、趣味的閱讀和擴大閱讀的數量。其概括為四個維度: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對圖形閱讀能力進行具體的培養(yǎng)。①知識和技能:掌握圖畫的基礎結構,包括封面、內襯。能閱讀各個段落的圖形和文字,并了解其相互關系。②過程與方法:能理解圖畫中的圖畫、文字、色彩、構圖、材料的設計特征及圖文關系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得出結論,能夠通過言語、書寫、繪畫、表演等方式來闡釋對圖畫的認識。③通過閱讀繪本,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會到良好穩(wěn)定的情緒和正確的價值觀。核心素質是學生知識、情感、態(tài)度等素質的全面體現(xiàn),是每一個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所必需的素質。④繪本教學形成的價值觀可分為文化基礎、自主學習和社會參與三個層面。繪本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中的“學會”元素相一致。課程和方法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中的科學精神元素相一致,而情感、價值取向則與核心素養(yǎng)中人文內涵因素相一致,主要表現(xiàn)在審美情趣、人文情懷等方面。
總之,教師要設置多維度、綜合性的教學目標,除了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之外,還要培養(yǎng)閱讀興趣、圖畫閱讀理解、文字閱讀、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三)明確圖文閱讀內涵,豐富繪本教學內容
通過對課例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對學生文字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對學生圖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卻沒有清晰的認識。文字閱讀能力只是學生閱讀能力的一部分,教師要進一步深化對圖畫閱讀的理解,在繪本閱讀教學中不斷優(yōu)化方法,從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圖文閱讀能力。
從圖片、文字和圖文結合三個方面來看,適合于提高學生的圖文閱讀能力的繪本,可以從色彩認知、圖形和構圖的認知、圖文的關系、圖文的不同敘述功能等方面進行論述。教師可以根據選擇的圖畫資料進行學習。比如《小黑魚》,它用了一種特殊的顏色,來強化主角的存在感,也體現(xiàn)了角色的個性。這時才能在顏色意識中建立起人的顏色和情緒之間的關系。其次,繪本中的圖畫關系也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通過梳理繪本中的圖畫關系,提高了學生的圖文閱讀水平,使他們真正理解了圖畫中的故事,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這方面的教育。此外,圖文結合的敘述功能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運用針對性的繪本教學方法
1.整體認知
全面認識繪本就是要求對繪本的基礎知識有很深的理解。一本完整的繪本由封面、前部、扉頁、正文、后環(huán)襯、后襯組成。每個段落、每一頁的插圖是不容忽視的部分。書的封面上一般都會寫著主角、標題、作者、制作者和翻譯者的名字。這就是有關這本書的一些基礎資料。封面上寫著圖書的條形碼和價格,甚至還有一些作者對這本書的評論。而有些繪本則是把封底和封皮連接在一起,就能看見一張完整的圖片。因此,有時我們收到一本繪本,看見封面上的圖畫有些迷惑,打開封底就知道了。在封皮后面和封底前面都有一個環(huán)形,環(huán)形的色彩和圖案往往與主題有關。有些環(huán)形襯里有花紋,有些只有一種色彩,這也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封面是封面,封面左邊是版權頁,右邊是書的名字、作者的名字、出版社名字。此外,還會有與故事主題有關的人物等圖片。教師拿到一本繪本,需要全面、細致地觀察繪本的每一處細節(jié),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繪本閱讀教學的素材與亮點。
2.圖文轉換
圖文轉換是指將圖像的內容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呈現(xiàn),并將文本內容以圖解的方式呈現(xiàn)。通過圖片的變換,可以看出學生對圖片和文字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圖形化的方式進行教學。
在此階段,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圖片的含義,并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從中提取出幾個關鍵的詞語,為口語及寫作提供材料。雖然閱讀不含文字的繪本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圖文閱讀技能,但是,也要把握好度,以免把繪本的閱讀教學轉變?yōu)閷懽?。把文字轉化為圖片,既可以是一項綜合活動,也可以是通過展示圖片讓同學們根據所選的圖片來進行搭配,測試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結語
當前對學生圖文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繪本以圖為主、圖文結合的形式更適合小學生閱讀。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繪本培養(yǎng)學生的圖文閱讀能力,教師需要不斷鉆研繪本,豐富自身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升其圖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