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導讀: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在幼兒繪本教育過程中,采用以思維導圖為引導的繪本教學方式,提升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文章主要是從幼兒繪本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出發(fā),嘗試將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應用到幼兒繪本教學工作中,提升幼兒早期的邏輯思維能力。
繪本教學是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分析幼兒的心理特征,將具有一定知識元素的繪本故事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中,是幼兒早期進行知識學習和邏輯思考的重要方式。由于繪本故事具有圖文并茂、故事性強的特點,理解故事和實際運用需要邏輯思維,因此,在開展繪本教學中需要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繪本教學對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及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幼兒教育的目標。
在繪本教學中融入思維導圖可以提升幼兒的學習效果,將形象的繪本故事情節(jié)轉化為圖形邏輯,能提高幼兒對繪本故事的理解度及邏輯思維能力。
一、當前幼兒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一)重體驗、輕思維
幼兒階段的教學以游戲化為主,目標是提升幼兒對物體的形象化認知,培養(yǎng)幼兒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技巧,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當前的幼兒教育也充分落實了游戲化、生活化的教育方針。開展多樣的自然觀察、繪本閱讀、生活場景游戲等課程教學。對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習慣、形象化認知、學習習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對幼兒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幼兒階段處于思維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好奇心強是幼兒的特征之一,如何在幼兒階段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邏輯思維能力成為新的幼兒教育課題?,F(xiàn)行的幼兒課程存在重視幼兒體驗,但是輕視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例如,開展繪本教學時,只注重引導幼兒感悟故事背后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認知新的事物。而不注重讓幼兒梳理故事發(fā)展的邏輯、思考情節(jié)發(fā)生的因果關系及開放性思考更多可能性。
(二)應用能力弱
當前幼兒階段的學習只注重對幼兒習慣的培養(yǎng),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飯及刷牙,學習中的專注聽講、舉手表達想法等。但是對如何運用積木搭建一個建筑,分析不同顏色混合會得到什么新的顏色等需要探究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缺失。
二、幼兒繪本教育中融入思維導圖學習法的可行性和意義分析
(一)思維導圖教學法的理念和和可行性分析
1.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是模仿人腦細胞中的樹突和軸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到各個分支中,然后將各種曲線和符號、顏色及圖片等進行整合。思維導圖可視為一種可視化的圖表輔助進行思維的工具,在人們的記憶、工作、學習中幫助人們完成一定的創(chuàng)作工作。大到自我分析、制訂計劃,小到日常的繪本教學工作都可以采用思維導圖。實踐表明,在幼兒繪本教學中結合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2.思維導圖在幼兒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符合幼兒的學習和思考習慣,幼兒教育是以培養(yǎng)幼兒的形象化思維為主,發(fā)展抽象化思維能力。思維導圖教學法能將抽象的邏輯用形象化的圖畫進行展示,更直觀形象,符合幼兒階段的學習思維特點;另外,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幼兒階段是通過圖表式樣來構建知識體系的,思維導圖能將幼兒的歸納、敘事、邏輯思維能力進行關聯(lián),在運用到某些知識信息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整體知識的聯(lián)想記憶。
繪本也稱圖畫書,是通過圖文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閱讀和理解事物,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關聯(lián)性和發(fā)散性。思維導圖也是運用圖文的方式對事物進行整理和歸納,既有邏輯性,也要有一定的發(fā)散性。將思維導圖運用到繪本教學中,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幼兒梳理繪本故事的邏輯,完整掌握繪本故事的框架,還能引導幼兒進行發(fā)散性思考。兩者在形式和內涵上具有相似性和可結合點。
(二)幼兒繪本教育融入思維導圖教學法的意義分析
1.思維導圖有利于幼兒理解和掌握繪本故事
繪本教學一般是幫助幼兒營造出一個蘊含知識架構的情境。在繪本故事情境中,通過引導幼兒對故事進行閱讀、梳理,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法可以幫助幼兒處理繪本中的故事人物、情節(jié)和時間等信息,從而幫助幼兒加深對繪本故事的理解和整體掌握。
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發(fā)展中,對部分繪本故事中出現(xiàn)的大量場景、角色及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還存在障礙。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幼兒梳理故事發(fā)展脈絡、角色之間的關系、情節(jié)轉化的因果條件等,有助于幼兒理解和掌握繪本故事。
2.思維導圖可以提升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輔助繪本教學的展示工具,以較為形象直觀的圖畫進行展示,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參與到圖畫的閱讀中,幫助幼兒形成深度閱讀的習慣,也是加強幼兒對繪本故事理解程度的有力助手。思維導圖可以提升幼兒創(chuàng)造力,根據繪本故事制作思維導圖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性行為,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需要梳理不同的元素分類和層級關系,可以提升幼兒邏輯思考、創(chuàng)編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閱讀繪本《逃家小兔》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梳理故事的主角就是小兔子和媽媽;故事發(fā)展的邏輯關系是小兔子說它要逃走了,然后兔子媽媽去追他;故事的場景是小兔子變成了什么,兔子媽媽變成了什么,為什么。在整理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小兔子還可能變成什么,媽媽又會變成什么,為什么兔媽媽可以抓住小兔子呢,啟發(fā)幼兒發(fā)散性思考,提升幼兒創(chuàng)造力。
繪本教學主要是以繪本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引導幼兒對繪本上的內容進行觀察、表達和梳理,然后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幼兒對故事角色、角色關系、事物發(fā)展的順序等進行整理,加深對繪本故事的整體認知。思維導圖在繪本內容的表達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提升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對不同圖畫內容進行關聯(lián),從而讓繪本故事內容更加完善。
三、幼兒繪本教育教學策略研究
(一)精心選擇繪本內容
教師在選擇繪本內容時應遵循從易到難、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確保繪本內容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又滿足當前教學目標達成的要求。繪本故事蘊含的知識是當前教學的重心。
另外,教師在挑選繪本時,需要預先思考繪本故事的內容適合的教學方式。例如,《跑跑鎮(zhèn)》本身具有想象力,而缺乏邏輯性,選擇場景演繹的教學方式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繪本《小藍和小黃》講述了顏色的奧秘、對自我及友情的探索,但是對幼兒來說,還未掌握顏色變化規(guī)律,教師選擇動手實驗拓展的教學方式會更適合;繪本《花婆婆》具有明顯的時間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適合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梳理。教師不僅要選擇合適的繪本,還要更好地根據繪本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提升認知,發(fā)展各項能力。
(二)以繪本內容為基礎繪制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首先具備邏輯梳理的功能,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開展幼兒繪本教學工作,當幼兒面對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和較多的場景,可以發(fā)揮其作用。采用思維導圖法對繪本中的內容進行整體提煉,幫助幼兒把握整體的脈絡和故事情節(jié)。
例如,在《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故事中,先引導幼兒對繪本故事中的內容進行閱讀,重點觀察繪本圖片中出現(xiàn)的動物、場景、物品,根據畫面內容梳理故事情節(jié),對繪本故事中的母雞、狐貍等形象特征進行記錄。然后根據出現(xiàn)的動物、動物的特征、在什么場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結果是什么,在思維導圖中進行提煉和繪制??梢詫⒛鸽u的散步地點為主要連接點,在連接點上體現(xiàn)出故事的情節(jié)的發(fā)展情況,另外,可以通過會話框標注等形式對思維導圖中不同階段中故事角色的行為、過程、結果等信息進行記錄,使整個故事脈絡更清晰。
(三)選擇合適的思維導圖表現(xiàn)形式
思維導圖有多種展現(xiàn)方式,常見的方式有氣泡圖、流程圖、樹形圖等形式,在繪本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結合不同的繪本內容特點選擇不同的展現(xiàn)方式,讓繪本內容更清晰明了,在思維導圖展現(xiàn)中可以遵循以下表現(xiàn)特征進行選?。?/p>
1.氣泡圖
氣泡圖多用來描述事物的特征。在幼兒繪本閱讀教學中,氣泡圖能夠幫助幼兒全面地認識事物、完整地體會故事。在閱讀繪本時,幼兒尤其是中班幼兒,經常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某個細節(jié)上,捕捉的信息較為零散。通過氣泡圖,教師將關鍵信息簡單集合在一個畫面上,幼兒能清晰地在圖上找到答案,厘清繪本線索,快速地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系統(tǒng)認知。
如在繪本《彩虹色的花》閱讀教學中,當幼兒對故事有了整體感知后,教師制作氣泡圖提取關鍵信息,支持幼兒解決“彩虹色的花幫助了誰、是怎么幫助的”的問題。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幼兒將瑣碎的情節(jié)串聯(lián)在一起,引導幼兒品讀完整故事。又如在繪本《我爸爸》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思維導圖能有效地將爸爸的各項特征整合在一起,再現(xiàn)幼兒心目中無所不能的爸爸的形象,有利于幼兒整體閱讀、理解和表達。
2.流程圖
流程圖對邏輯的表達和梳理十分有效,可以清晰地展現(xiàn)出故事的發(fā)展方向和脈絡。對按照情節(jié)發(fā)生順序娓娓道來的繪本故事而言,比較適合用流程圖來表現(xiàn)。流程圖可以幫助幼兒厘清一件事情的發(fā)展脈絡:“首先—然后—接下來—之后—最后?!比缭诶L本《好餓的毛毛蟲》閱讀教學中,教師用流程圖的形式完整還原了毛毛蟲蛻變的過程。當教師將思維導圖直觀地呈現(xiàn)在畫面上時,幼兒可以很清楚地發(fā)現(xiàn)毛毛蟲的成長過程,而且印象深刻,記憶清晰。又如在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閱讀教學中,教師將母雞蘿絲散步的行走路線(出門去散步—走過院子—繞過池塘—越過干草堆—經過磨坊—穿過籬笆—鉆過蜜蜂房—按時回到家吃飯)按照順序畫在流程圖上,引導幼兒觀察時間線索(先后順序),較為完整地復述整個故事。
(四)精心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
幼兒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但是其認知相對有限,在繪本閱讀中需要教師的引導。因此,在繪本教學過程中需要增加幼兒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互動環(huán)節(jié)。并且教師需要根據幼兒認知的實際情況與繪本理解的難度精心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以幫助幼兒理解繪本故事、梳理故事情節(jié)、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在閱讀繪本《好餓的毛毛蟲》時,對幼兒不熟悉的水果,教師需及時告知或直接帶實物讓孩子觀察;在閱讀繪本《怎樣找到一頭大象》的過程中,部分幼兒的觀察能力較弱,教師需要模仿文字描述的動作或制作可見,放大細節(jié),幫助幼兒找到隱藏在圖畫中的大象,提升其參與度和獲得感。例如,閱讀《小藍和小黃》之后,讓幼兒觀察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會變成什么新的顏色,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出來,并給予顏料進行實踐。教師需要通過預設教學過程,考慮幼兒的認知程度,根據教學需要精心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閱讀學習興趣,還能提升幼兒的參與感。
四、結語
在幼兒繪本教學中融入思維導圖,能幫助幼兒更深刻地理解繪本故事,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另外,以思維導圖為引線,運用其開放性特征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不斷提升幼兒對整體繪本內容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力,是激發(fā)幼兒課堂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