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興起與工業(yè)化、城市化加快發(fā)展以來,中國各大歷史文化古城逐漸失去文化傳承與特色,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窘境。長期以來,藝術設計領域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更多集中在城市視覺形象的改造上,以期通過建筑、景觀等構筑物的色彩搭配、形式組合改變本土地域文化的傳承方式。但是,桃紅柳綠之外還有鳥語花香,人對環(huán)境的體驗與認知并不僅僅只有視覺,而是綜合了聽覺、嗅覺乃至觸覺的五感體驗。不可否認,視覺在對環(huán)境的感知功能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主導作用,但是如果僅僅只有視覺形象,環(huán)境就像一幅無聲的畫卷,這種感知是平面而非立體的。因此,筆者從視聽結合的角度出發(fā),以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交叉學科“聲景學”作為研究手段,以衢州地域文化“南孔文化”為例,探索地域文化與聲景設計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可行性。
一、聲景學綜述
聲景是一個舶來語,其英文表達為soundscape,也可稱之為聲音景觀(Acoustical Landscape)。soundscape由sound和scape兩個英語詞根構成,《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九版)》對-scape的解釋為“a view or scene of…”,即“作為……景色”的后綴之意,與land組合即landscape(景觀、風景),與sea組合即seascape(海景),還有諸如moonscape(月景)、cityscape(城市景觀)、streetscape(街景)之類。以上組合多為一種視覺形象。不同于以上組合,scape與sound(聲音)相結合則將聲音維度納入了視覺形象之中,即聲景。
聲景概念的普及要歸功于加拿大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謝弗(R.Murray Schafer)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對該領域的創(chuàng)新與推動。他在1969年發(fā)起的“世界聲景工程(World Soundscape Project)使聲景概念在西方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普及傳播。謝弗出版的專著《聲景:我們的聲音環(huán)境和世界的音調》(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聲景學著作。該書集合了謝弗之前出版的與聲景相關的作品和論文以及“世界聲景工程”中的文件,并將其進行了更加細致的整合。
謝弗在書中明確了聲景中與聲音相關的三個基本要素——基調聲(Keynote)、信號聲(Signal)﹑地標聲(Soundmark,也有學者譯為聲音基調、聲音信號、聲音坐標),這三個要素貫穿于聲景學研究始終,也是后人研究聲景學的重要參考。謝弗指出,基調聲就像背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tài)?;{聲不必刻意去聽,它們是無意識的,但不能被忽視,因此基調聲更多的是一種聆聽習慣中的聲音。與之相對應,信號聲是聲音感知中被刻意聆聽的前景聲。任何聲音都可以被刻意聆聽,因此任何聲音都能變成信號。地標聲是最具特色的聲音,地標聲soundmark來源于地標landmark一詞,地標聲是使一地區(qū)的聲景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的重要標志,決定了該地區(qū)聲景的獨特性、唯一性。
二、衢州城基調聲的探索
衢州是一座安靜厚重的歷史文化古城。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對杭州、寧波等地級市要低得多,但其文化軟實力卻毫不遜色于其他城市。衢州建于東漢初平三年(192),其悠久歷史的物質性證據(jù)就是衢州府城墻?!俺鞘小辈鸱珠_來可分為“城”和“市”,在古代,“城”和“市”是兩種概念,二者雖然都是大型人類聚居地的稱謂,但“市”更多的是一種經(jīng)濟交流、市場貿易的中心,“城”則是政治中心。先有城,后有市,市依附于城,城的歷史要久遠于市,而城和市之間的界限劃分是城墻,城和市之間在物質性上的判定標準便是有沒有城墻。衢州雖不及北京、西安、洛陽、南京等歷史文化名城恢宏龐大,甚至還不及同省的杭州有著吳越王朝、南宋王朝政治中心的耀眼歷史,但其現(xiàn)存的衢州府城墻足以證明衢州是一座“古城”。
衢州也是一座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的城市,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其城市規(guī)劃不像上海、北京那樣大刀闊斧的改造,自然環(huán)境保護得更好,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美譽。在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濟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保護都在理論層面上被重視,但在實踐中往往是個悖論﹕經(jīng)濟強大的城市由于城市化的覆蓋率較大,必然會對原始自然環(huán)境進行開發(fā)、破壞,因此對原始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更差。城市化、現(xiàn)代化好的方面在于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與城市發(fā)展水平,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開發(fā)與破壞。反之,經(jīng)濟落后的城市往往能保存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衢州經(jīng)濟上的落后與其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不無關系,但城市化的腳步不會停下,也很難說城市化帶來的益處是否會超越原有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益處,但值得肯定的是,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始終是城市化進程中繞不開的重要課題。
綜上所述,得益于衢州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與其深厚的歷史積淀,以自然環(huán)境為物質載體的自然聲更適用于構成衢州的基調聲。這里所說的基調聲有兩層含義,一是大自然發(fā)出的聲響,如蟲鳴鳥叫、風聲、水聲等﹔另一方面是沒有工業(yè)噪音的安靜的聲音背景。在聲景學中,謝弗所定義的基調聲往往是由當?shù)氐牡乩砗蜌夂騽?chuàng)造的,包括水、風、森林、植物、鳥、蟲和其他動物,即其聲景的載體是自然環(huán)境。雖然時代在變,但人對環(huán)境感知的舒適度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反應,對自然環(huán)境的親近、對自然聲景的喜愛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因此,筆者認為謝弗所定義的自然環(huán)境基調聲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城市聲景的營造,反之,如果一座城市的基調聲變成了車流的工業(yè)噪音與喧囂,那么久居其中的市民的行為模式、心理狀態(tài)很難不被影響。如何找到經(jīng)濟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保護的平衡點,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這需要各行各業(yè)共同努力。只有從觀念上認識到聲音元素在城市發(fā)展中、日常生活中、工作學習中的重要性,才會在實踐上采取保護自然聲景的舉措。
三、以南孔文化為基礎的地標聲
提起衢州文化﹐最著名的是“南孔文化”,“東南闕里,南孔圣地”的美譽并非浪得虛名。南宋初年,孔子的后裔攜儒家文化的精髓南遷,定居下來之后與江南地域文化結合,形成了“南孔文化”,即“南宗”。位于衢州的孔子南宗家廟是儒家的“第二圣地”,該家廟雖不及曲阜的祖廟來得恢宏龐大,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如曲阜的孔廟來得顯赫,但其作為孔子家廟的兩項基本功能依然健全﹕一是教育,二是祭祀先圣。自此,衢州便成為儒學的第二傳播中心。
(一)符號的運用
符號的運用是保留地區(qū)特有風格,使之具有較高識別性的一種設計手段。符號可以引起受眾恰當?shù)穆?lián)想。以往的研究者將設計的重點放在了視覺符號上,如簡化后的花窗、屋頂、月門,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中國傳統(tǒng)風格,抽象化的希臘柱式、拱券、穹頂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西方古典風格。目前,許多“新中式”風格的設計大多是在現(xiàn)代主義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tǒng)構件抽象、簡化為一種符號,使其與受眾產生對話,形成一種本土風格的意味,如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該館并沒有將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的構件直接復刻,而是用現(xiàn)代材料加上幾何化的形式將傳統(tǒng)園林元素抽象化,形成一種本土元素符號化的效果,讓游客一看便知道這座建筑群是屬于蘇州當?shù)氐娘L格。貝聿銘設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塔樓是傳統(tǒng)清真寺的標志性組件之一,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兩座現(xiàn)代塔樓便成為伊斯蘭風格的符號。聲音也可以作為一種符號,喚起使用者對某個場所的聯(lián)想,這個概念幾乎等同于聲景學中的地標聲。
(二)南孔文化的聲音符號
儒學文化與我國古代禮樂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禮樂既是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與道德規(guī)范,又是古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儒學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則是以禮樂教化的歷史經(jīng)驗給出他的見解。因此,將衢州儒家文化與禮樂制度結合起來符合二者的歷史淵源,而中國古代禮樂樂器中最負盛名的當屬編鐘。編鐘是一種打擊樂器,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用木棰和木棒敲打銅鐘,能發(fā)出不同的樂音。編鐘最能代表衢州的儒家文化與禮樂文化,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鐘聲定為衢州的地標聲。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鐘經(jīng)常被作為詩詞的聲音載體,發(fā)出其特有的音律。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寫道:“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詩中的鐘聲反襯了當時環(huán)境的幽靜;唐代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言:“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贝睃S昏的鐘聲與渡口的喧鬧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唐代王維的《過香積寺》也說:“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詩中的鐘聲與無人深山的景色相呼應;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短短幾句就將時間、地點、聲音描繪了出來,形成一種視覺與聽覺并存的三維意境。試想﹐如果沒有古寺和夜晚,那詩中的鐘聲就顯得少了一份意境﹔反之,如果沒有鐘聲,只有古寺和夜晚,那就只是一幅無聲的畫卷。從鐘聲所在的時空環(huán)境可以看出,鐘聲往往與夜晚、黃昏、空寂等時空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因此其雖然是一種聲響,但卻能以動顯靜,營造出安靜、靜謐、幽靜的意境。
四、結語
通過對衢州的實地調研與對當?shù)匚幕难芯?,結合聲景設計,試擬定衢州的基調聲為安靜的自然聲,物質載體為原有的自然環(huán)境與減噪設施的建造,擬定的地標聲為靜謐的鐘聲。
[作者簡介]何曉,漢族,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