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青
摘要:紀錄片是一種常見的影視藝術形式,以真實生活為素材,向人們展示真人真事,引發(fā)人們的思考。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題材的紀錄片數量增加,對于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出重要作用。本文從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價值入手,詳細闡述了該類紀錄片的傳承現狀和創(chuàng)新途徑,并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進行分析,供同業(yè)人員參考。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紀錄片;價值;傳承現狀;創(chuàng)新途徑
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是以紀實的手法對歷史文化進行記錄和再現。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社會生活具有密切關聯,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掌握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審視未來發(fā)展空間。紀錄片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方式,以畫面為主、以旁白為輔,讓觀眾更好地理解與接受,打破了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障礙[1]。我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為紀錄片提供了多樣化素材。同時,紀錄片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使傳統(tǒng)文化更加廣泛傳播,增強了社會影響力。以下結合實踐,探討了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傳承現狀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價值
(一)文化價值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從五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孕育而出,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也是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在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中,人們更加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特征,能增強文化認同感、歸屬感。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不僅產生濃厚的興趣,還會引發(fā)一定的思考,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另外,觀看此類紀錄片,觀眾能感受到文化情懷,在豐富的歷史文化中增長知識,獲得良好的體驗,突出此類紀錄片的文化價值。
(二)歷史價值
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一般有著鮮明的歷史印記,能讓人們了解某段歷史。例如,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梳理了從漢、三國、兩晉、隋唐、蒙元、明清、民國到新中國河西走廊的發(fā)展歷史,呈現出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豆蕦m》則從建筑藝術、使用、館藏文物、從皇宮到博物院四個方面,全面展示了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廷建筑和館藏文物,見證了故宮百年大修的歷史過程。富陽是《富春山居圖》實景地,富陽之美,山水是表,人文是里。 在千年山水的持久滋養(yǎng)之下,富陽形成特定的文化基因,形成獨有的文化風骨。《富春山居文化解碼》系列紀錄片用“一條江、一幅畫、一張紙、一批人、一座城”作為富陽的標簽,解析富陽千年文化基因,重新認知審視這片山水之于這座城市的意義??梢姡祟惣o錄片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價值,值得人們反復觀看探索,尤其能為歷史愛好者、科研人員提供素材資源,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加大對文物的關注度。
(三)教育價值
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教導人們如何為人處世,在文化內容的熏陶下,提高個人思想品德,追求更高品質[2]。以央視紀錄片《家風》為例,將古代著名家訓作為切入口,講述我國家風歷史脈絡,以及家族對傳統(tǒng)美德的執(zhí)著追求,體現出家族凝聚力與責任感。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家風,家訓是家風的精華總結,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具有傳家繼世的用意。觀眾觀看此類紀錄片,能為家庭關系、鄰里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處理帶來啟示,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凸顯出教育價值。
二、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傳承現狀
近年來,我國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數量眾多。其中,人物類紀錄片重點介紹具有文化價值的代表性個人或群體,如《青春致敬青春》;物品類紀錄片重點介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物品,如《故宮100》《國家寶藏》;事件類紀錄片重點介紹著名的歷史事件,如《辛亥》《記住鄉(xiāng)愁》;技藝類紀錄片重點介紹傳統(tǒng)手工技藝,如《指尖上的傳承》《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國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傳承現狀表現出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內容上聚焦物品、技藝與精神;二是定位上分為高冷、群眾兩條線。
(一)內容上聚焦物品、技藝與精神
第一,物品傳承。物品傳承類紀錄片以某個物品為主線,加入社會背景、文化知識和物品本身的故事。該類紀錄片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上,主打宣傳教育的作用,突出物品本身的價值。例如,《城河》以秦淮河為主線,與國家命運、中華文明緊密相關,紀錄片梳理了與秦淮河相關的文化、技藝,以及現代化和未來發(fā)展走向,讓觀眾產生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秶鴮殭n案》中介紹的物品,在封建社會中被貴族、皇族壟斷,普通百姓接觸不到,觀眾只能欣賞物品的精美造型。為了拉近人們和物品之間的距離,也出現了一些親民紀錄片,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代表,聚焦于手藝人的日常工作,在受損文物修復過程中,展示出文物的珍貴性,讓觀眾產生更加真實的感受。
第二,技藝傳承。技藝傳承類紀錄片以某項技藝為主線,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此類代表作如《指尖上的傳承》《中國手作》;另一類是民間匠人手藝,此類代表作如《風味人間》《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展示的內容全部取材于真實的日常生活,選擇的物品在普通人家可以找到,如野菜、紙張、面食、斗笠等,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紀錄片的表達手法,是對制作過程進行近景拍攝和特寫,對技藝方法進行真實記錄,既傳達手藝人的快樂,也表達存在的苦惱和擔憂。另外,此類紀錄片還有一個重要價值,就是為即將失傳的技藝留下影像資料。以筆者所在單位拍攝制作的《老手藝》系列紀錄片為例,對富陽即將消逝的非遺技藝如油紙傘、手工造紙、手工豆腐皮制作等手藝進行跟蹤拍攝制作,很多傳統(tǒng)手藝面臨后繼無人、機械化代替手工的尷尬現狀。手藝人的手藝沒有傳承下去,技藝就只能失傳,讓觀眾產生遺憾之情,好在紀錄片留下了他們的寶貴資料,讓技藝在影像中永久流傳。
第三,精神傳承。相比物品和技藝,精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實體展示,但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3]。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精神理念,該類紀錄片在精神理念的挖掘、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終表達的內容和想要傳承的精神并不完全匹配。其呈現方式簡單,多是字幕或旁白解說,或者進行場景再現。當然,并非所有的紀錄片都是如此,筆者所在單位制作的《富春大地》側重于精神傳承類紀錄片欄目的拍攝,2022年相繼拍攝了“富陽民間記憶”系列紀錄片,回顧歷史長河中富陽人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繼而引申到崇德重義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
(二)定位上分為高冷、群眾兩條線
第一,高冷路線。所謂高冷路線,就是具有較高的學術性,觀眾和紀錄片之間的距離遠。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每集用5分鐘的時間講述一件文物,介紹國寶背后的中國精神、審美和價值觀。該節(jié)目采用短小的分集設置,適應新時代信息碎片化傳播的特征,讓人們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抽空“快速充電”,一經播出獲得良好的口碑。但是,因敘事上較為高冷,普通觀眾在觀看后會產生“和我有什么關系”的感受。這一現象本質上是觀眾不容易理解所致,如解說詞大量引用古代典籍,雖然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增加了觀眾的理解難度,影響傳播效果。
第二,群眾路線。所謂群眾路線,就是內容上通俗易懂,全年齡段人群均是目標受眾,觀眾和紀錄片之間的距離近。作為地方電視臺,筆者所在單位更多走群眾路線,以《富陽味道》為例,該紀錄片以輕松快捷的敘述節(jié)奏、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展示了富陽的飲食文化,總結了人們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并且呈現出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飲食習慣、獨特的味覺審美等。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被真實的煙火氣息所打動,產生想要去當地一覽的想法。
三、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途徑
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因其文化、歷史和教育價值,一直以來給人一種權威、莊重、高冷的感覺,直到《舌尖上的中國》的出現,證實群眾路線也是紀錄片的一種可行路線,這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4]。結合近年來出現的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其創(chuàng)新途徑集中在風格、視角、傳播三個方面。
(一)風格創(chuàng)新
過去,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制作單位基本上都是官方機構。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fā)展,非官方機構、個人也成為紀錄片的制作者,甚至部分節(jié)目成為爆款。以B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制作的《歷史那些事》為例,用8個獨立的歷史故事,挖掘歷史人物背后的奇思趣事,涉及歷史人物、典故、冷兵器等多個方面。其中《在下東坡,一個吃貨》介紹了蘇東坡的故事,一改傳統(tǒng)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嚴肅敘事方式,在原汁原味還原歷史故事的基礎上,對表現風格和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觀眾在觀看時,不僅能見到漫畫梗、站內“行話”,還融入了說唱元素,有助于更多年輕人愛上歷史、研究歷史。如今,面對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生活,寓教于樂、大眾趣味的視聽表達方式,更容易被觀眾和市場所青睞,能讓人們在歡笑的同時學習知識,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需求。
(二)視角創(chuàng)新
過去,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的視角很大,如今,此類紀錄片的視角變小,聚焦于家庭、尋常百姓,內容傳達上潤物細無聲。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歷史文化的“參與者”,通過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來感受紀錄片傳遞的內容和思想。以《四季中國》為例,以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為主線,為了探尋不同節(jié)氣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攝制組從零下30度的哈爾濱到45度高溫的重慶,制作出24集內容各異的精美傳統(tǒng)中國風動畫,讓觀眾感受中華文明及傳統(tǒng)習俗的博大精深。平民化敘事,通過小人物、小事件的敘述,讓觀眾對工作、生活產生思考[5]。
(三)傳播創(chuàng)新
過去,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在電視臺上播出,收視率高低是判斷受歡迎程度的重要指標。如今,新媒體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新渠道,點擊率、點贊數、評論數成為判斷受歡迎程度的新指標。觀眾在互聯網平臺上觀看紀錄片,不僅能決定觀看時間、觀看內容,還能及時進行評論、轉發(fā),顯著增強了互動性,這些在傳統(tǒng)電視臺上是做不到的[6]?!渡嗉馍系闹袊凡コ龊螅吧嗉怏w”在社交活動中廣泛流行;《如果國寶會說話》播出后,相應的解說詞一度被大眾模仿??梢姡瑐鹘y(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提示紀錄片制作團隊創(chuàng)新思維理念,分析觀眾的實際需求,賦予紀錄片碎片化、社交化、參與性、公開性等新的屬性,如此才能擴展受眾范圍,獲得更多支持和喜愛。
四、典型案例分析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央視出品的文物修復類紀錄片,該紀錄片對故宮內的書畫、青銅器、木器、陶瓷等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進行記錄,并且展現了文物修復者的故事,將工匠精神講得細膩、溫軟、富有人情味。節(jié)目播出后,不僅獲得觀眾的喜愛,而且榮獲了“2016年度優(yōu)秀國產紀錄片”“2016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2016中國電視年度掌聲”等榮譽。該節(jié)目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有三個特點。
(一)文化傳承是主題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主體是傳承文化,包含傳統(tǒng)文化、修復技藝、工匠精神三大塊。在工匠精神方面,是匠人對物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追求。在紀錄片中,向觀眾展示了文物修復師嚴謹專注、從容淡泊的思想態(tài)度,他們長期工作在故宮院墻內,連續(xù)幾天甚至幾個月面對一件文物,對個人素質提出極高的要求。鐘表組花費8個月時間,才讓銅鍍金鄉(xiāng)村音樂水法鐘重新動起來;為了采集高質量的原漆料,工作小組在山崖邊作業(yè),用一晚上的時間只得到了400 克的原漆料。面對受損的文物,修復師滿眼寫滿了熱愛與珍惜,文物修復的過程也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弘揚、發(fā)展的過程。
(二)敘事突出人文關懷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敘事上直接引用親歷者的話語,采取日常化的拍攝方式,關注修復師的平凡生活,從中彰顯出人文關懷。在內容拍攝上,摒棄了大場景拍攝、情景再現等常規(guī)手法,而是將鏡頭聚焦于修復師瑣碎的、反復的日常工作;大量使用特寫鏡頭,專注刻畫修復師的眼神和動作,表現出修復工作的小心翼翼。另外,修復師還參加校友會、鐘表展,拜訪自己的老師,呈現出其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拉近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有助于產生情感共鳴。
(三)人物塑造真實飽滿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人物塑造上,更多著墨于修復師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如被問及在故宮修復文物的原因時,修復師說父母希望自己能留在北京,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快要退休的老師傅,喜歡在工作之余攝影,想要在退休后換一輛車,嘗試滑翔傘這項刺激的運動。對于這些內容,本質上和文物修復是無關的,但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會了解到修復師的工作原因、退休后的生活,其和大眾沒有明顯差別,縮小了這一特殊職業(yè)帶來的距離感。
五、結語
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具有一定的文化、歷史和教育價值,是傳統(tǒng)文化繼承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載體。此類紀錄片內容上聚焦物品、技藝與精神,定位上分為高冷、群眾兩條線,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在風格、視角、傳播三個方面。未來,制作者必須創(chuàng)新思想觀念,分析觀眾的實際需求,充分發(fā)揮出融媒體的優(yōu)勢,才能制作出高質量的紀錄片,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姚倩倩.非遺題材紀錄片中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表述研究[J].電影文學,2022(10):74-77.
[2] 付靖博,劉永寧.論人文歷史紀錄片的傳統(tǒng)文化表達:以北京衛(wèi)視《紫禁城》為例[J].東南傳播,2022(3):100-103.
[3] 孫暉.傳統(tǒng)文化對紀錄片講述“中國故事”的現實意義[J].記者搖籃,2021(11):111-112.
[4] 梁湘梓,劉海海.媒介記憶視野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紀錄片的記憶框架與內容[J].視聽,2021(11):21-24.
[5] 鄧若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紀錄片的價值與傳播[J].文化產業(yè),2021(31):157-159.
[6] 孟憲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對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講述[J].數字傳媒研究,2021,38(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