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鷗外作為日本的文學大家,在文學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廣受好評,給日本文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影響也一直留存至今。其中,《舞姬》作為他的處女作,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巨大反響?!段杓А分饕鑼懥艘晃蝗毡厩嗄旯賳T留學德國,雖與當?shù)刎毟F舞女相愛,但卻因受到封建官僚制度的壓迫,最終不得不放棄愛情,釀成悲劇的故事。
《舞姬》這本著作不僅在日本文學界引發(fā)了巨大的轟動與討論,在中國文學界,也有眾多學者圍繞它提出了許多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的觀點和意見。通過對兩國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對比,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以主人公太田豐太郎為中心展開的。例如,在日本文學界中,本我與自我分析研究、自我覺醒后的自我否定、明治初期“立身出世”的影響等觀點十分具有代表性。而國內的研究,又大致可以總結為仕途與愛情不可兼得、個人價值觀的破碎以及時代本身的矛盾等類型。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中國學者還是日本學者,大多都贊成“由于主人公受外部事物影響較大從而導致了最后的悲劇”這一結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外部事物確實會或多或少地對個人行為產(chǎn)生影響,但是,我們卻難以否認個人主觀因素所具有的力量﹐或者說,個人的主觀選擇才是在一件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從這一視角展開,或許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主人公太田豐太郎的內心世界。
一、太田豐太郎利己主義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一)叔本華的思想
如果問太田豐太郎的利己主義思想是從何而來,我們可以從書中找到蛛絲馬跡,即叔本華這一人物。他幾乎未在書中被提及過,只在愛麗絲去往太田豐太郎家因借錢一事致謝時登場過一次。
愛麗絲為了向我表達她的感激之情,獨自一個人來到我的住處向我道謝。那時,坐在我右邊的是叔本華,而左邊的則是席勒。
叔本華是德國19世紀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的人。作為非理性主義和唯意志論的創(chuàng)始者,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人的軀體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現(xiàn),并著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書中詳細闡述了他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意志”這一概念。
此外,他對倫理學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倫理學是一門很簡單的學科,并從人的行為動機來探討人類道德的基礎。人的行為的動機即利己、惡毒、同情。
(二)受叔本華影響的太田豐太郎的思想
從原文的幾處描寫中不難發(fā)現(xiàn),太田豐太郎在德國留學期間是非常熱愛讀書的,例如“我將大學里所學習的法學相關的科目都扔到一邊,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閱讀歷史文學,并且越讀越入迷,仿佛已經(jīng)進入了倒吃甘蔗的境界”“我整天端坐于桌前閱讀”“奮筆疾書”等。書,對于太田豐太郎來說,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的。因此,我們不難推測,叔本華的書也或多或少影響著太田豐太郎的思想和行為。之所以如此推測,是因為文中太田豐太郎的言行舉止都十分符合叔本華“消除自身意志,懂得適當放棄,痛苦常伴人生”這一思想。
面對著眼前那動人的美景,對第一次到這里的人來說,用目不暇接來形容也不為過。然而,我早已在心中立下誓言,那就是無論我去往何處游玩,都絕不會為了外界的美景而擾亂自己的心神,因此,我常常將外界事物與我自己分隔開,以免受其侵襲和干擾。
從這段原文來看,其實太田豐太郎已經(jīng)被眼前的風景所吸引,想要陶醉于外部的美好事物,但同時他也清楚,自己是為了前途和名譽才來到了德國,所以即使為眼前美景所誘惑,他也抑制住了自己內心對于美的渴望和追求,消除了自身想要欣賞美麗景色的想法。
而到了后期,在太田豐太郎的仕途與他和愛麗絲的愛情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他也始終搖擺不定,難以抉擇?!拔业男奶嗳趿?,沒有辦法對這種事情做出決斷,但我還是決定暫時聽取相澤謙吉的建議,并向他保證與愛麗絲一刀兩斷”,“唉!我的意志真的是太不堅定了!竟然會說出‘遵命!這種話來”等一系列的內心活動,也多次體現(xiàn)出了太田豐太郎內心的糾結。再三猶豫后,太田豐太郎選擇了仕途而放棄了愛情,這也體現(xiàn)出了他承襲于叔本華的“懂得適當放棄”的思想和理念。
在這之后,太田豐太郎背棄了與愛麗絲的愛情,背負著“雖然我是個厚顏無恥的人,但我也不知道回去之后該如何向愛麗絲交代”,“現(xiàn)在充斥在我腦海中的念頭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是個無可救藥且難以被饒恕的罪人”,“至于一邊抱著像行尸走肉般的愛麗絲一邊流下痛苦的眼淚這種事,我已經(jīng)記不清有多少次了”等這些痛苦和陰影生活下去這件事,是太田豐太郎受到了叔本華的“痛苦常伴人生”的思想的影響的最好證明。
二、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太田豐太郎的利己主義
在過往的研究中,“太田豐太郎是一個軟弱的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的無奈之舉”等觀點,常常被認為是造成最后的悲劇的主要原因。當然,無法否認,這些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悲劇的產(chǎn)生,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太田豐太郎自身的利己主義。這也是他受到叔本華對倫理學獨到見解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下面我將結合原文,從太田豐太郎的愛人愛麗絲和朋友相澤謙吉這兩個方面來展開分析和論述。
(一)對待愛人愛麗絲
其實,在太田豐太郎第一次拜訪愛麗絲家時,他就已經(jīng)認為兩個人是不同階級、不同世界的人了。
進入位于教堂斜對面的大門之后,那里有座久經(jīng)風霜的石梯。在登上第四階石梯之后,看見了一道彎腰才可見的小門。少女一邊扭動著插入鎖孔中的已生銹的鑰匙,一邊用力地拉著門。這時,從屋里傳出了像是老婆婆般的嘶啞的聲音,問道:“誰啊?”少女回答道:“是我,愛麗絲回來了?!边^了一會兒,門被“砰”的一聲打開了,從里面走出一位頭發(fā)花白、面相不是很兇惡的老婆婆。這位額頭上深深印記著貧苦的痕跡的老婆婆,身上只穿著破舊的棉衣和骯臟的拖鞋。
從這段描寫中,就已經(jīng)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太田豐太郎對于愛麗絲的看法了。若將太田豐太郎與愛麗絲進行對比的話,太田豐太郎自己因“幼時家訓十分嚴格”,學問并未荒廢,所以“太田豐太郎的名字總是出現(xiàn)于眾人之前”,又因“受到長官的青睞,奉命出國調查有關事物”而去了德國留學。單看這段描寫就已經(jīng)表明了二者的天壤之別。而與太田豐太郎相比,愛麗絲只不過是出身于貧苦人家的女子,無論是家庭環(huán)境,還是學問見識,都遠遠比不上“我”。就仿佛在說:“這種身份地位的女子怎么能夠與我相比呢?我只好大發(fā)慈悲地憐憫她一下?!敝链?,兩個人之間已經(jīng)豎起了一座難以跨越的墻壁了。
在這之后,無論是“讀我借給她的書”“她不但改正了說話的口音,甚至連寄來信中的錯別字的數(shù)量也減少了”,還是“我對于愛麗絲的感情,比我初次見到她時還要更深”等描寫,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太田豐太郎那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和對底層人士的不懈和貶低,都只不過進一步加深了二者之間墻壁的厚度。不難推測,這些描寫只是為了接下來進一步隱藏太田豐太郎內心深處的利己主義所做的鋪墊罷了。
我對于那些涂脂抹粉,身著華麗的衣裳,坐在咖啡廳里招待客人的女人們,沒有上前搭訕的勇氣;而對于那些戴著高高的帽子,架著眼鏡,操著普魯士貴族們的鼻音說話的人們,也沒有試圖和他們混成一片的勇氣。正因為我缺乏這些勇氣,我也無法與活潑的同鄉(xiāng)們進行交往。
在這之后,太田豐太郎即使面對著與自己同一階級的人,也不敢前去進行溝通交流,與其說這是沒有勇氣,不如說他是沒有與之交往的自信。正因如此,他在之前所遇見的身份地位都比自己低許多的愛麗絲,就是他找回自信的最好工具。只要有了愛麗絲,他就可以重拾自己的自信,就可以繼續(xù)保持自己故作高傲的身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體現(xiàn)了他的自卑和軟弱,以及故作清高的虛偽與做作。因此,對太田豐太郎來說,從一開始與愛麗絲的相遇,再到后來的所謂“與愛麗絲墜入愛河”,都只不過是他為了不讓別人看低自己,看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利己主義,而用來隱藏自己的借口罷了,而愛麗絲也就成了他最方便利用的工具。
(二)對待朋友相澤謙吉
在太田豐太郎陷入進退兩難不知道前路該如何走的迷茫局面時,他的好友相澤謙吉向他伸出了援手,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脈,將太田豐太郎從困境中解救了出來。
此時,對我伸出援手的是與我一道前來的相澤謙吉。他雖然人在東京,但卻已經(jīng)成為天方伯爵的秘書。他在官報上看到登出的我被免官的消息后,就向某報社的總編輯推薦了我,我便留在柏林,作為該報的通訊員,報道一些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事情。
從這段原文來看,太田豐太郎還是對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友相澤謙吉有著感恩之情的。在這之后,相澤的身影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xiàn)在作品中。等他再登場時,已經(jīng)是太田豐太郎拜訪大臣時候的事了。
如果你想要東山再起,就要先向別人展示出你自己的能力。去獲取伯爵的信任吧。至于你和那位少女的關系,即使她真情流露,你們之間也缺少一定的相互了解,不過是習慣所帶來的惰性罷了,還是早點下定決心,跟少女斷絕來往吧。
在仕途與愛情之間徘徊不定的太田豐太郎,就如同“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人”,他看不清未來應該何去何從,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怎么做。而此時出現(xiàn)的相澤謙吉,就如同及時雨一般,恰到好處地變成了太田豐太郎的“指路明燈”。書中的這一段描寫十分有趣:“我的心太脆弱了,沒有辦法對這種事情做出決斷,但我還是決定暫時聽取相澤謙吉的建議,并向他保證與愛麗絲一刀兩斷?!睆谋砻嫔蟻砜?,這似乎是太田豐太郎在好友相澤謙吉的影響和逼迫下,無可奈何而做出的決定,但實際上,通過這樣的手法,間接地表達出了太田豐太郎內心真實的想法——拋棄愛情,選擇仕途。從這時開始,這一想法也逐漸在太田豐太郎的心中生根發(fā)芽了。
最終,在太田豐太郎即將回國的時候,他一直試圖隱藏的真相還是為愛麗絲所知,而愛麗絲也因為受不了打擊,陷入崩潰狀態(tài),變成了太田豐太郎口中的“可憐瘋婦”,最終被太田豐太郎無情地拋棄在了德國。在愛麗絲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打擊之后,太田豐太郎不僅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反而將責任全部推給了好友相澤謙吉。他認為,是“這個恩人在精神上殺死了她”,并且從“但我腦海中至今仍對他有一點點憎恨”等描寫中也不難看出太田豐太郎對這位好友的態(tài)度。但事實上,真正有過錯的不是別人,正是太田豐太郎自己,他所憎恨的人也應當是自己。如果當初他能夠坦誠地向愛麗絲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許最后也不會釀成這樣的悲劇。正是因為他不想被別人指責為負心漢,所以潛藏于他心中的利己主義再度覺醒,將過錯全部推給好友,撇清自己的關系,將事實描繪成了對自己有利的樣子。
乍一看,《舞姬》這篇小說所描繪的不過是一場時代背景下的無奈所導致的戀愛悲劇,但究其本質,不如說它是一本主人公為了掩蓋自己的自私和利己主義而伸張自己的正當性的小說?;蛟S,我們可以從小說中得出這樣令人深思的結論:與其指責他人,將責任全部推卸給外部事物,尋找客觀原因,倒不如先從自身尋找主觀原因。這對于我們每個人,也都是有著重大意義的。生活在當今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對自己進行審視,找出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并加以改正和完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當今社會,更好地去追求自身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馬博雯,女,漢族,河南省密縣人,大連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