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老師,我感覺我一直在比較中生活,也喜歡同別人比較。從小到大,由于父母經(jīng)常喜歡拿我和別人比,所以我自己也經(jīng)常拿自己和別人對比。如每次考試成績出來的時候,我就會和我的同桌比,結(jié)果每次同桌的成績都比我好,這樣的結(jié)果讓我很有挫敗感;作為班干部,我又喜歡和其他班干部比較,可是每次和班長相比,總感覺他在班里更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我總感覺比他要差很多,這又讓我很難過。有時候我討厭比較,可是自己又控制不住,我該怎么辦呢?
知心老師:小東,你好!感謝你的信任和真誠地提問,你的困惑主要是自我認知問題,覺得通過與他人比較,自己不如他人,從而產(chǎn)生自我懷疑。其實很多同學都跟你一樣,有著類似的困惑。
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1954年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他指出,人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能力、水平如何,而一個人只有在社會中,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和他人。社會比較能夠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別人之間存在的差距,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因此,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大眾心理現(xiàn)象。
適當?shù)纳鐣容^可以為個體提高自信心,并且成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礎(chǔ),但是,當比較標準(比較對象)不恰當或者不切合實際,不但導致這些功能失效,而且會帶來很多消極的情緒。為此老師建議:
1.明確每次進行比較背后的意義和動機。每次比較背后的意義和動機有多種,是追求個人進步,還是賭氣、虛榮心的滿足,又或是提升個人自信心,如果是賭氣、滿足虛榮心這種,不進行比較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2.以自我為參照點,合理地選取比較對象,進行平行比較。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擇與自己類似的人作為比較對象,然后去評價自己更合理,也更有意義。如同桌非常優(yōu)秀,自己的成績在班級里是中等水平,經(jīng)常與之進行比較,很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和自卑感。
3.評價自己方式多樣化。比較并不是唯一了解判斷自己能力與定位的途徑,傾訴與詢問意見等方式也是一種了解的途徑。如果確實是對比較產(chǎn)生抵觸情緒,并且你常用的比較方式經(jīng)常給你帶來負能量,不妨試試采用別的方式來考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中等專業(yè)學校)
(插圖:沈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