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楊春霞,鄧娟娟
(1.邯鄲市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河北 邯鄲 056001;2.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急診二科,河北 唐山 063000;
3.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河北 唐山 063000)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是由椎動脈循環(huán)缺血引起,患者由于椎動脈系統(tǒng)狹窄、血流動力學異常等引起后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而導致患者供區(qū)腦組織缺血,可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一定影響[1]。鹽酸氟桂利嗪是一種鈣通道阻斷劑,能防止因缺血導致的腦部細胞內病理性鈣超載所致的細胞損害[2]。中醫(yī)認為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屬于“眩暈”范疇,屬于一種腦血管疾病,其病因與患者病后體虛、年高腎虧、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等因素密切相關,病機在于患者機體虛實兩端,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髓海不足為虛,痰、瘀、風、火擾亂清竅為實。針灸是臨床治療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3-4],“小醒腦開竅”針刺法可通過針刺特定穴位有效改善患者機體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癥狀,但目前關于“小醒腦開竅”針刺法輔助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尚未完全明確?;诖?,本研究采用“小醒腦開竅”針刺法輔助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分析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128 例作為觀察對象,將128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4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30 例;年齡47~64 歲,平均(53.73±2.67)歲;病程5~14 h,平均(9.37±1.93)歲;體質量指數(BMI)19~25 kg/m2,平均(22.17±1.05)kg/m2。觀察組男33例,女31例;年齡45~66歲,平均(54.18±2.73)歲;病程5~14 h,平均(9.52±1.88)歲;BMI 20~25 kg/m2,平均(22.57±1.11)kg/m2。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神經內科疾病診療指南》[5]中的相關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者;2)無腦部疾病史者;3)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2)伴有腦部手術史者;3)合并血管病變者等。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睡前口服鹽酸氟桂利嗪進行治療,每次5 mg,每天1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小醒腦開竅”針刺法進行治療,選取患者印堂、百會及雙側風池、內關、完骨、天柱、三陰交,患者側臥,采用0.25 mm×40 mm 毫針(無錫佳健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對患者進行針刺,每穴施手法1 min,所有穴位留針30 min,每隔10 min 行施針手法1 次。2 組均治療3 周。
1.4 觀察指標 1)眩暈程度:治療前和治療3 周后,根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7]對患者眩暈程度進行分析,包括0 級、1 級、2 級、3 級。2)中醫(yī)眩暈癥狀積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和治療3 周后,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的相關標準對患者眩暈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價;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9]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3)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治療前和治療3 周后,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DC-N2S 型,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檢查2 組右椎動脈、左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液流速。4)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和治療3周后,使用血液流變儀檢測患者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
1.5 療效標準 根據《神經內科疾病診療指南》[10]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的相關標準制定。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使用例(百分比)[n(%)]表示,χ2檢驗進行比較。
2.1 2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64) 例
2.2 2 組治療前后眩暈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眩暈程度比較(n =64) 例(%)
2.3 2 組中醫(yī)眩暈癥狀積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中醫(yī)眩暈癥狀積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n =64) 分
表3 2 組中醫(yī)眩暈癥狀積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n =64)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4 2 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n =64) cm/s
表4 2 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n =64) cm/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5 2 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3 周后2 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 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n =64)
表5 2 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n =64)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后循環(huán)主要由大腦后動脈、椎-基底動脈組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血栓形成和后循環(huán)系統(tǒng)出現解剖異常均可導致后循環(huán)缺血的發(fā)生,可引起患者丘腦、海馬體、腦干、小腦等缺血,進而引起患者眩暈癥狀的發(fā)生,患者早期無梗死灶的形成,但隨著病情進展,可發(fā)展為腦干、枕葉、小腦等區(qū)域的安全性腦死亡,對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威脅[11]。鹽酸氟桂利嗪能增加耳蝸小動脈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循環(huán),同時對血管收縮物質引起的基底動脈和頸內動脈持續(xù)性血管痙攣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改善腦部血液供應,因而可緩解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眩暈癥狀,但其單一療法不能從根本上對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進行治療,需要聯(lián)合其他療法進行治療[12]。
中醫(yī)認為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病位在腦,痰瘀阻絡、氣血虧虛、腦髓失養(yǎng)、清竅郁閉為其主要病因,病變臟腑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臨床治療當以調神為核心[13]。“小醒腦開竅”針刺法選取穴位為印堂、百會及雙側風池、內關、完骨、天柱、三陰交,針刺印堂可開竅醒腦止暈、定志安神;針刺百會可益氣固本、升陽固脫、醒腦開竅;針刺風池可使氣血上注于腦,平肝熄風、除眩止暈;內關屬于手厥陰心包經,針刺內關有理氣止痛、寧心安神的功效;針刺完骨可寧神開竅、祛風泄熱;針刺天柱可有效緩解患者頭暈目眩的癥狀;三陰交位于足太陰脾經,針刺三陰交具有行氣活血、疏經通絡、調補肝腎的功效[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眩暈程度0 級患者占比及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中醫(yī)眩暈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小醒腦開竅”針刺法可有效改善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眩暈癥狀,降低眩暈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是導致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臨床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應以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循環(huán)為基本治療準則[15]。本研究結果顯示,右椎動脈、左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血液流變學指標低于對照組,說明“小醒腦開竅”針刺法可有效改善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腦部血液循環(huán)。現代醫(yī)學研究[16-17]認為,針刺百會可抑制內皮素的合成,抑制其引起的腦血管收縮作用,增加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腦血流量;風池位于枕下三角區(qū)的位置,神經血管及肌肉豐富,針刺風池穴可解除腦血管痙攣,調節(jié)血管運動平衡,緩解局部肌肉痙攣,改善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椎-基底動脈供血;針刺內關有效增加大腦血流灌注,改善腦部缺血癥狀;針刺三陰交可擴張微動脈,提高大腦供血。
綜上,“小醒腦開竅”針刺法輔助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血液流變學,改善眩暈癥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但本研究治療時間較短,對部分指標的統(tǒng)計學數值可能會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后續(xù)可延長治療時間,進一步分析“小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