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當(dāng)下的你覺得寫作是一件相當(dāng)有難度的事,看到一個題目腦袋里原本清晰的思路立馬亂成一團,你仿佛站在人潮擁擠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該沿著哪條路走下去。這時候你就需要請一個“向?qū)А睘槟阒嘎妨?,它的名字叫“如果和假如”,它有一個十分優(yōu)秀的能力叫“開啟你腦中的想象之門,讓你腦洞大開,下筆有料”。遇到思路不清的題目不要慌,就像你即將在下文中讀到的那樣,多讓“如果和假如”在腦中轉(zhuǎn)幾圈,你就會在“山重水復(fù)疑無路”后,發(fā)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憑借“如果”之力
小山薰堂
思考是不需要教科書的,生成新構(gòu)思的練習(xí)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
比如乘電梯時只呆呆站在電梯里未免太可惜,完全可以將其作為重置自己的機會加以活用。方法很簡單,嘗試擬人化地想象“假如我是電梯”。
電梯的“理所當(dāng)然”是一生只能上下移動,一生只能運送乘客或貨物。所以,試著想象電梯“偶爾也想橫著移動”的心情,或者想象電梯也會在上下班高峰期或午餐時間發(fā)發(fā)牢騷:“喂喂,超重啦!不要一下子上來這么多人嘛?!?/p>
如此移情人物,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思考諸事諸物。這種做法聽起來似乎有胡思亂想之嫌,但的確是很有效的想象練習(xí)。
用餐時也可以假想“如果我是斑節(jié)對蝦”。斑節(jié)對蝦被擺在盤里端到眼前,想象自己就是對蝦,在頭腦中編織出對蝦迄今為止的生涯。
某天,你正在海里心情愉悅地游來游去,結(jié)果被人類用漁網(wǎng)撈走。大海如此寬廣,“為什么偏偏是我,我的運氣怎么這么差”,你為此憤怒不已。因為要活著被送往廚房,所以你被迅速投入木箱。一瞬間,身上不再是海水,而是鋸末,因為浮塵飛揚,所以你忍不住咳出聲來。這還算好,剛從木箱中被拿出來,你就被粗暴地抓住頭部,還沒有來得及喊疼,便被利落地剝?nèi)ゼ讱ぁ_青?!啊,真是可憐。
如果是炸對蝦,你很快就會被全身裹滿面糊,而悲劇到此并未結(jié)束,轉(zhuǎn)瞬之間,你被投入滾燙的熱油中,簡直痛苦至極……
我們平常在吃炸對蝦時是不會這么想的,然而,偶爾化身對蝦,考慮它的心情,可以很好地練習(xí)編故事的能力。
實際上化身“他物”,從其角度進行思考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內(nèi)心深處被自己的“理所當(dāng)然”頻頻干擾,那思緒的野馬很難盡情飛奔。所以,每周一次,利用身邊的事物來場“胡思亂想”如何?
(摘自《風(fēng)流一代·經(jīng)典文摘》)
微評
“憑借‘如果’之力”大概正應(yīng)了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句話。試想當(dāng)你身邊的事物都在你的腦中被“擬人化”,具有了你的意識、你的情感、你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適當(dāng)做一些想象力訓(xùn)練吧,嘗試用各種腦洞大開的方式打開你的生活!
地鐵和胡思亂想
馬伯庸
馬克·吐溫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序言中寫道:“如果有人膽敢在本書中尋找什么結(jié)構(gòu)、道德寓意諸如此類,一律逮捕、流放,乃至槍斃?!蔽乙恢闭J為這是一種內(nèi)心無比強大的寫作態(tài)度,它可以嚇退所有正襟危坐的評論家,只留下想找些樂子的讀者。
寫作這種事,對我來說純屬偶然。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有趣;而現(xiàn)在的目的,同樣還是為了有趣,至于文章本身所引申出來的效應(yīng)與感懷,說實在的,只是附帶的副產(chǎn)品罷了。
我是個喜歡胡思亂想的人,雖然幻想這東西是非生產(chǎn)性的,它既不能很好地緊跟當(dāng)前形勢,促進精神文明建設(shè),也不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毫無現(xiàn)實意義,可我還是喜歡。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放松,頭腦中的廣播體操。閉上眼睛,任憑上億個神經(jīng)元在大腦皮質(zhì)的回溝里呼哧呼哧地跑著,是件挺愜意的事兒。有時候就算皮質(zhì)上沒回溝,它們都能給你蹚出一條來——現(xiàn)代科學(xué)表明,大腦回溝越多,人越聰明;人越聰明,就越容易做傻事。
曾經(jīng)有人問我:你總能想出稀奇古怪的主意,都是怎么琢磨出來的。我的回答是:這些東西不是琢磨出來的,它們是些傲嬌的野貓,當(dāng)你試圖靠近的時候,這些家伙會藏在灌木叢里不現(xiàn)身;你去做別的事情,它們反倒慢慢溜出來蹭你的褲管。
所以胡思亂想的時間,不是在書桌或電腦前,而是在等候地鐵、堵車或者坐在馬桶上便秘時。當(dāng)一個人陷入空虛無聊的時候,就是幻想的最好時機。
在這些最適合幻想的場所里,地鐵又是最有趣的。堵車時,與你在一起的只有一個司機;馬桶上更是只得你一個人——我想誰也不會喜歡這時候還有人在圍觀——地鐵卻不同。你和形形色色的人近距離地接觸著,如同一個小小的社會,信息量蘊含很高,隨時可能有驚喜發(fā)現(xiàn)。
我坐地鐵的時候,經(jīng)常人多擁擠不堪,不光沒有座位,連伸開手臂拿手機或掌上游戲機的空間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能動的,只有腦子。我會仔細觀察周圍的人,幻想他們身上隱藏的故事和他們離開地鐵以后的人生。
而我們坐的這列地鐵,誰又能保證它下一站抵達的是普通地鐵站而不是這個城市底下巨大的軍事要塞呢?在要塞里有一門利用靈魂作炮彈的大炮,炮口對準(zhǔn)月球。每一個不幸的地鐵乘客都要被送進炮口,把靈魂貢獻出來去轟擊月球上的兔子惡魔。
甚至這列地鐵本身,或許并不是地鐵,而是一條龍。它偶爾墜落到了地面,被撿到的科學(xué)家改造成了一列地鐵,每天都在暗無天日的隧道里穿行,把乘客們從城市的一端運往另外一端,沒有一天休息。只有在晚上十一點地鐵停運之后,這條龍才能停下疲憊的身軀,從隧道的洞口爬出去,昂起頭來看一眼暌違已久的天空。
我就這么坐在地鐵里,在城市的腹心穿行,眼睛看著乘客,腦子里琢磨著他們的種種不靠譜故事,一直到達我旅途的終點——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摘自《齊魯晚報》,有刪改)
微評
有時我們頭腦中的一次幻想之旅可能就是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的,說不定是在等車時,搞不好會在洗澡時……有趣的故事往往來源于大膽的想象,當(dāng)你突然有了某個好點子或者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抑或是想到了某個拍手叫好的金句,不妨盡快記錄下來吧,也許在下一次的習(xí)作中你就能用到它們。
假如“你讀的什么書”成為問候語
岳洪治
街坊鄰里在一起,相互打招呼,多半都會說一句:你吃了嗎?如果與對方熟稔,往往還會再問一句:吃的什么飯???問話的人,其實并不真想知道你吃沒吃飯、吃的什么,更不是要請你下館子。他不過是同你打個招呼,以表示友好。這是中國百姓生活中一種很普遍的禮節(jié)和風(fēng)俗。
我由此想到,倘若有一天,鄰里間的問候語改為“你讀了嗎”“你讀的什么書”,那該是怎樣一種令人振奮的情形?。?/p>
無論閱讀一本書,還是享用一餐美食,只有在愉悅的狀態(tài)中完成,才可能更有效地獲得營養(yǎng)。精神的需求與身體的需求,在這個問題上是完全一致的。閱讀時的環(huán)境、閱讀者的心情,與閱讀的成效息息相關(guān)。所以,我們完全有必要,像選擇食物那樣去挑選讀物,像挑選就餐環(huán)境那樣去選擇閱讀的場所。
忘記了是誰說過的一句話:“你就是你吃的食物。”其實,還可以加一句:“你就是你讀的書。”你的體型暴露了你的飲食習(xí)慣;你的言談舉止和行為方式,則會泄露你的閱讀偏好。為了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講究飲食的品質(zhì);為了精神的高尚,我們必須講究精神食糧的品質(zhì)。因為,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健康人。
誰不愿意做一個體格強健、精神高尚的人呢?中國百姓早就懂得,人活著不但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還應(yīng)“讀天下好書,養(yǎng)人間正氣,成大寫之人”。在今天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熱愛閱讀,掌握新知,提升自我,與時俱進,已成為廣大讀者共同的愿望與追求。
多么希望有一天,“你讀了嗎?你讀的什么書?”變成街坊鄰里間的問候語??!我想,即使暫時還不會有人這樣問你,但是,作為一個對自己負責(zé)的人,一個有社會責(zé)任感的人,我們也該每天這樣問一問自己。
(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微評
由日常生活中一句嘮家常的問候“你吃了嗎”進而想到“你讀了嗎”,接著打開話匣子論述精神食糧同物質(zhì)食糧一樣重要,亮明自己的觀點,這樣一篇有理且有趣的文章就應(yīng)運而生了??矗瑢懽魇遣皇呛芎唵??有時就從一句嘮家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