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劉霞,杜艷平
(河南天海電器有限公司,河南 鶴壁 458030)
本設計客戶要求:按照QC/T1067.1—2017,USCAR-21設計一款低插拔力,適配0.3~0.5mm和0.5~1.0mm兩種范圍的新型端子。此款端子最重要的是彈片設計和芯線壓接尾部的設計。
本設計端子接觸彈片要實現的功能:①傳送小電流或者傳播信號;②建立可靠的接觸界面;③適應連接器系統(tǒng)的制造誤差。芯線壓接尾部要實現的功能:①建立導線和端子的連接;②產生盡量小的壓接電阻。
接觸彈片材料必須具備一定的導電性、彈性、機加工性和抗應力松弛性。因為是小電流端子,可不必太注重端子溫升,端子材料的導熱系數不是關鍵。綜上,選擇料厚0.25mm的銅合金為本端子材料。
常見的可分離式連接器端子的類型有:簡單懸臂梁、雙支撐懸臂梁、預負載懸臂梁、復合懸臂梁等,其各自的特點見表1。根據各種形式彈片的不同特點,本設計選用彈性較好,適用于料厚較薄的雙支撐梁。
表1 彈片類型及特點
一般的導體壓接高度可由下式進行計算。
式中:CCH——芯線壓接高度,mm;Φ——導線直徑,mm;δ——端子料厚,mm。
一般的芯線壓接尾部展開長度可由下式進行計算。
式中:——芯線壓接尾部展開長度,mm;Φ——導線直徑,mm;δ——端子料厚,mm。
一般的芯線壓接尾部的半徑可由下式估算。
式中:——芯線壓接尾部半徑,mm;——芯線壓接寬度,mm。
一般的壓接高度與寬度比為50%~80%,壓縮比為75%~90%。
因本端子料厚為0.25mm,可得3種規(guī)格導線的芯線壓接寬度、芯線壓接尾部展開長度和芯線壓接尾部半徑值,見表2。
表2 芯線壓接尾部部分參數
由于本設計要設計一種適配0.3~0.5mm和0.5~1.0mm兩種范圍的尾部,因此初步設定適配0.35~0.5mm的尾部,=4.87mm,=0.825mm;適配0.5~1.0mm的尾部,=6.10mm,=0.99mm。端子芯線壓接尾部的寬度能使整個尾部呈現U型或V型即可,另外尾部的壓筋和壓邊按常規(guī)設計即可。
由于CAE技術的迅猛發(fā)展,CAE仿真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連接器領域。如:河北工業(yè)大學的駱燕燕等人[1],海軍航空大學的張彤等人都對連接器進行了CAE分析,驗證了CAE技術應用在連接器領域的有效性。姚偉在“線束壓接成型分析”一文中對端子尾部的壓接進行了詳細說明。因此本設計首先進行了CAE分析。在CAE驗證設計合格后再進行后續(xù)的試驗驗證。
如圖1所示,插座端子固定端子間的摩擦系數為0.15,插頭端子沿其軸向插入并拔出。
圖1 端子間插拔力分析示意圖
經過CAE分析可得其插拔力曲線,如圖2所示,即端子的插入力為1.92N,拔出力為1.51N。
圖2 插拔力曲線
本設計分別對兩種尾部進行CAE剖面分析。端子尾部壓接CAE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端子尾部壓接CAE分析結果
綜上,結合QC/1067.1—2017和USCAR-21可知端子插拔力合格,端子剖面合格。
CAE分析的結果顯示端子插拔力和端子剖面均合格,最后進行試驗驗證。按 照QC/T 1067.1—2017的4.4做端子間的插拔力實驗,如圖3所示,其實驗結果如表4所示。
圖3 插拔力實驗
表4 插拔力實驗結果
按照USCAR-21中剖面分析進行試驗,所得剖面如表5所示。
表5 剖面分析結果
通過客戶要求及各種標準要求等信息作為連接器端子設計輸入,結合端子各部分理論分析,完成連接器端子的設計,并用CAE技術對設計進行了分析驗證,最后通過實物實驗驗證本設計。本文對連接器的設計提供了正向設計思路及方法,對以后端子正向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