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偶爾羨慕那些身形矯健的人?他們在操場上、在田野里,也在舞臺上。一起來見識豐富多彩的雜技吧!
力技——雜技之祖
角抵本是古代一種比試力量的活動,類似于今天的摔跤。《述異志》中記載:“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這里的“頭戴牛角”為后代雜技的假面、化裝等提供了先例。
耍弄技巧
漢代的“跳丸弄劍”“舞輪”都是經(jīng)常表演的節(jié)目,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磚“丸劍樂舞宴飲圖”就是很有名的一幅。如今的耍弄雜技也已經(jīng)極大豐富,比如極富動感的多重呼啦圈。
形體技巧
所謂形體技巧,就是通過人物伏、臥、倒、立、拉、撐、推、支等各種不同動作和姿勢,疊成多種多樣的人體造型。形體技巧是雜技藝術(shù)的基礎(chǔ)。
馬戲、馴獸、禽戲
人們或喜歡動物的形象美,或陶醉于它們鳴叫的音樂美,或驚詫于它們的通乎人情……各種各樣的動物戲也是雜技品種之一。
口技
所謂口技,就是表演者用口、齒、唇、舌、喉、鼻等發(fā)聲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種聲音,如飛禽走獸、風(fēng)雨雷電等,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當(dāng)代流行的“B-Box”,本質(zhì)上也是口技,只不過它模仿的是各類樂器。
高空節(jié)目
對雜技表演者來說,秋千也是展示技藝的一大方式。此外,令人高度緊張的“走索”或“走鋼絲”也是高空雜技,它要求表演者有極佳的平衡能力。
有驚無險的“幻術(shù)”
雜技中的“幻術(shù)”相當(dāng)于如今的“魔術(shù)”,由于表演者有技巧地遮蔽了真實狀況,故而給人奇異之感。國外傳入的紙牌魔術(shù)、帽子戲法等,中國雜技表演者發(fā)明的“吞刀”“胸口碎大石”“上刀山”等經(jīng)典刺激的項目,都可歸入幻術(shù)之列。
世界雜技在中國,中國雜技在吳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的吳橋雜技,其神奇之處在哪兒?其中又蘊含著哪些科學(xué)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