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益思
越南究竟是什么味道?是青檸的淡雅還是魚露和蔥油的辛香?
答案或許正在一張地圖上:這個“形容瘦小”的國家北接中國,西臨老撾和柬埔寨,東接南海,3000公里的海岸線蜿蜒而下。穿越河內(nèi)、會安、西貢和湄公河三角洲——美景旖旎無限,美食也隨地理風(fēng)光千變?nèi)f化。
越南北方的食物深受中國的影響,但一路南下便能發(fā)現(xiàn)泰國和柬埔寨的濃郁風(fēng)味占據(jù)上風(fēng)。南方的熱帶氣候帶來了漫山遍野的水稻、椰子、菠蘿蜜樹與藥草,這便意味著食物也通常更為甘洌:河粉的肉湯會用冰糖調(diào)味,咸味菜肴里也依稀能品出棕櫚糖的輕快明媚。
言語早不足以描述越南的美味,每一次動手起筷對感官來說都是未知的探險:繽紛的色彩讓人目不暇接,香氣撲鼻,松脆的食材聲響挑逗著每一寸耳部神經(jīng),細膩的質(zhì)地讓雙手不住驚嘆。當然,各類口感更是讓舌尖興奮不已。
越南菜非常重視平衡。不同味道和成分需要精準組合,咸甜酸辣苦,所有這些在越南風(fēng)格的烹飪里相互融合又各自獨立。如此特色便不得不提到越南菜的靈魂——魚露。
魚露
越南的秘制魚露,又名魚醬油,是越南最常見的一種調(diào)味佐料,被稱之為越南飲食中的國粹,與奧黛一樣被視為越南的形象之一。
魚露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福建和廣東等地,后經(jīng)華僑商人帶到東南亞地區(qū),自此魚露便在越南廣泛流傳開來,成為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醬料。
領(lǐng)略過越南街頭小吃的人一定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街邊嗦一碗粉,還是在餐廳里享用一頓正餐,桌上都會放置著一瓶越南魚露。魚露雖其貌不揚,初聞起來味道也并不討好,甚至腥咸有些許下頭,不過當食物蘸上這些醬汁被送入口中時,卻有種難以言喻的味覺傳導(dǎo),仿佛食物被清新的海風(fēng)裹挾,回味無窮。
甚至有人說:“吃了魚露,才算是到過越南。”
夏卷
要說魚露的最佳拍檔,要數(shù)越南特色“春卷”。
提到春卷,中國人腦海里第一個浮現(xiàn)的就是炸的金黃酥脆的外衣,裹著炒熟的餡料,一口咬下去油香四溢的小吃。但在越南,要放下對“春卷”的固有設(shè)定了。叫春卷會惹來各方口水之戰(zhàn),所以它還有一個清爽的名字——“夏卷”。
不得不說,這兩字將“通感”的含義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相較中國人熟悉的春卷,用稻米磨成的米紙是夏卷清涼優(yōu)雅的代名詞:芳香的草本、新鮮的蔬菜、彈力十足的米粉,白煮魚蝦或五花肉切片,最好還要配上切絲蛋皮,這種營養(yǎng)足夠均衡的精致“沙拉”整整齊齊地被捆在一起,包裹在吹彈可破、水晶狀的米紙中。
拿起夏卷,將一端浸入奶油花生醬或魚露,再咬上一口,清爽的味道和柔軟的質(zhì)地在你的舌尖上交纏。但是,水盈的夏卷并不宜久置,否則外皮的水分便會被蒸發(fā)殆盡,絲滑口感也便隨之盡失。
越南名廚彼得·孔·富蘭克林說,雖然世界上的春卷都源自中國,但夏卷毫無疑問是為越南人量身而做。
相傳,在越南西山王朝,第二代皇帝阮惠在一場戰(zhàn)役中為了迅速行軍,便一道圣旨命令戰(zhàn)士們用吊床背著彼此交替前進,如此一來,其中一個人休息的時候另一個人還可以繼續(xù)趕路。而夏卷這種便攜又充饑的“軍旅干糧”便應(yīng)運而生。這道“軍旅美食”如今已成為越南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開胃涼菜,也一舉成為越南飲食走向國際,且地位絕不亞于日本壽司的亞洲美食代表。
河粉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豆腐腦甜咸之爭從未停止,但在國土面積尚不如云南省的越南,河粉也沒少讓人盎盂相擊。河粉究竟是該放牛肉還是雞肉?一位名叫蒂根·杰拉德的美食達人曾不明所以地將“越南河粉”稱為“雞肉河粉”,軒然大波由此而起。不少美裔越南人怒不可遏,“指責(zé)”其誤人子弟大搞文化欺騙。但也可見,關(guān)于越南河粉是放雞肉還是放牛肉已成為鑒別這道河粉是否“血脈純正”的關(guān)鍵。
正宗的越南河粉一定要用黃牛肉,使用的米粉也要比中國廣西的切粉還略薄略細。
將一大塊精黃牛肉加上各種佐料后下鍋煮熟,再切成細片,將米粉煮熟后,加入牛肉、肉湯和各種調(diào)料,一碗湯粉便大功告成。千萬別小看這清湯寡水的樣子,吃起來味蕾并不會覺得無聊。盡管河粉及配料都是再尋常不過的普通之物,一旦澆上湯汁,立即生動別致起來。凡吃過之人,無不為之贊嘆并回味良久。宛如有魔法的湯底,鮮只是基礎(chǔ)款,更豐富的層次才著實令人著迷。
在越南河內(nèi),趙夫人街是當?shù)赜忻摹昂臃垡粭l街”,街道兩旁各色各樣的河粉檔口鱗次櫛比。盡管市井味十足的小店并沒有奢華餐廳舒適的就餐環(huán)境以及周到細致的服務(wù),但這樣煙火氣十足的館子里,任何一碗牛肉河粉都絕對稱得上是原汁原味的越式風(fēng)味。而越南當?shù)厝艘惨欢〞S意地蹲在小店門口,捧著熱氣騰騰的河粉大快朵頤。
這樣一種香味濃郁、營養(yǎng)豐富、口味溫和的牛肉米粉,在越南烹飪經(jīng)典中出現(xiàn)時間相對較新——僅在20世紀初的書面記錄中有所提及——但這種看起來近乎寡淡的食物的身世與歷史一樣微妙復(fù)雜。
大多數(shù)歷史學(xué)家都認為河粉誕生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國殖民時期的越南北部,因為河粉的越南發(fā)音與法國牛肉蔬菜燉鍋pot-au-feu相近;還有觀點認為,越南牛肉粉應(yīng)該來自于當?shù)囟ň拥娜A人社區(qū)里的牛肉粉面。但如今,起源已經(jīng)無關(guān)緊要,畢竟“英雄不問出處”,越南河粉早已站上了國菜的神壇,更成為散落在北美歐洲大洋彼岸亞裔聚集區(qū)里東方美食的驕傲。
蝦餅
帶著對東方特有的陰間濾鏡,美國電視網(wǎng)這樣說過:“越南的蝦餅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當然還有貧困”——人們沒有太多(奢侈的)食物或優(yōu)質(zhì)的肉類,能吃上新鮮的蝦餅,已經(jīng)是越南人的一種享受,因為看似工序復(fù)雜的蝦餅實際上成分原始且簡單,只有淡水小龍蝦、面粉和地瓜。
但美國人怎么會懂東方人對香料入骨是怎樣含蓄的表達。蝦餅其實最早流行于中國的魚米之鄉(xiāng)——江南,是老少咸宜的大眾小吃,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清代乾嘉時期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這樣寫道:“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少許,加水和面,香油灼透?!?/p>
能入了美食家眼睛的蝦餅,怎會是無味之物?
而帶了中華料理特色的蝦餅在19世紀由中國商人帶入越南,并受到當?shù)厝嗣竦南矏?,這才迅速在越南各地流行了起來。別看食材簡單,但蝦餅的用料非常講究,必須是活蹦亂跳的鮮蝦,蝦肉才會格外富有彈性,再加上越南本地特產(chǎn)的紅薯粉作為主材料,吃起來給人一種特別厚實的飽腹感。
雞蛋咖啡
雞蛋和咖啡?這是什么神仙搭配?聞所未聞!但在越南大街小巷各色各樣的咖啡館里,手打雞蛋咖啡卻無一例外都是招牌。這種搭配怪異的飲品甚至被盛贊為越南的卡布奇諾。
然而1000年來,受到中國的影響,越南傳統(tǒng)上應(yīng)該稱得上是一個喝茶的國家。那么,是什么讓咖啡在今天的越南如此受歡迎?
在殖民時期,咖啡被法國人引入越南。隨著越南受到歐洲多種經(jīng)濟勢力的影響——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的法國人以及后來的德國人,這些來自西方的咖啡愛好者們?yōu)樵侥洗蜷_了新世界的大門——咖啡開始進入越南城市??Х任幕呀?jīng)成了越南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越南是僅次于巴西的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chǎn)國。不僅如此,越南還擁有多種獨特的咖啡沖泡方法,這其中便包括雞蛋咖啡沖泡法。
走在越南的任何一條街道上,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對咖啡情有獨鐘的國家。無論是在人行道上趕路,或是坐在低矮的凳子上與朋友閑聊,再或是在風(fēng)格時髦的商場悠閑逛街,人們手里總要捧上一杯咖啡啜飲。
然而,與其說他們尋求的是咖啡因的刺激,倒不如說是癡迷于雞蛋咖啡的獨特口感——在濃郁的越南咖啡上還鋪著一種奶油般柔軟、類似蛋白霜的蛋白泡沫。
這種別致的越式雞蛋咖啡誕生于 1946年法越戰(zhàn)爭期間。戰(zhàn)火紛飛,百業(yè)蕭條物資稀缺,越南牛奶稀少。于是,那時還在河內(nèi)殖民酒店任職的調(diào)酒師阮江虎便突發(fā)奇想,嘗試用生蛋黃與保久乳打成綿密豐厚的奶泡,再加入味道醇厚的黑咖啡,做成雞蛋咖啡。
這樣的作品對于戰(zhàn)爭里的人們來講,更像是一種安慰劑,安撫了民眾對美食的無限向往。雞蛋咖啡極具特色又意義非凡,最終風(fēng)靡越南也不足為奇。
雞蛋咖啡可冷可熱。前者用勺子食用,嘗起來更像是咖啡味的冰淇淋,綿密的質(zhì)感也更像是甜點而不是咖啡;后者則會把咖啡杯放在小碗中,小碗中的熱水可以保持咖啡的溫度,咖啡濃郁的味道則會靠熱氣的上移傳遞至表面的雞蛋霜上,呷一口香甜濃郁,也不會太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