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雨欣 王沖
大學生信用建設事關社會信用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一項基礎性、關鍵性、漸進性的長期工程。高校承擔著引領信用文化建設和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大使命,是開展信用教育及實施學生信用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多年來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教育形式化、信用管理空擋化等問題。高校信用教育及信用管理的困境、大學生信用危機的頻發(fā)與大學生評價機制、約束機制及失信懲戒制度的缺失存在必然聯系。部分高校曾嘗試以大學生誠信檔案、大學生信用報告建設為抓手開展大學生信用評價與管理工作,但因缺乏科學有效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大學生信用評價及信用管理工作收效甚微。因此,亟需構建有效地服務于高校大學生信用教育及信用管理工作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從而提升大學生誠信自律意識,推動校園信用文化建設。
我國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大致經歷了先行試驗、自發(fā)探索、積極推進、突遇沖擊及頂層設計五個發(fā)展階段,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鮮明特點。
一是先行試驗階段(2002-2004年),高校嘗試與征信機構及商業(yè)銀行合作,以大學生信用檔案為載體開展大學生信用評價及管理工作,旨在為銀行發(fā)放助學貸款或信用貸款提供信用評估依據。2001年,重慶工商大學在全國率先建立涉及在校表現、家庭經濟情況等信息的學生助學貸款信用檔案;2002年,上海近50所高校依托征信機構對學生助學貸款償還及其他信用情況進行跟蹤;2004年,北京高校首批大學生信用卡亮相(1)《個人信用評估伴隨首張大學生信用卡亮相》,新浪財經,2004年10月11日發(fā)布,2021年11月22日訪問,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studentYz/20041011/17161070635.shtml。,信用卡信息、在校信息等納入大學生信用評價。
二是自發(fā)探索階段(2005-2007年)。大學生信用評價范圍不斷拓寬,信用評價指標范圍由經濟信用擴展到學業(yè)、社會實踐、就業(yè)等多方面信用,評價結果為評獎、推優(yōu)等相關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參考。自2003年天津師范大學推出涉及學習、經濟、生活、擇業(yè)四方面量化考核內容的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后,鄭州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在2005-2007年結合實際,建立信用檔案和信用報告,個別高校還推出了大學生考試誠信檔案、勤工儉學誠信檔案等專項誠信評價。
三是積極推進階段(2008-2010年)。大學生信用評級管理平臺建設推動了信用信息從高校單享到區(qū)域統籌、多省共享,大學生信用評級管理平臺逐步演化為集大學生信用記錄、誠信教育及個人征信建設于一體的多功能信用管理載體。2010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探索“行政主導、社會聯動、多方共建、校方管理、學生應用”的省級高校大學生信用評價管理平臺,建設包含身份信息、家庭信息、學籍資料、銀行貸款信息、個人履歷等內容的大學生誠信體系。隨后,湖南、黑龍江等省區(qū)相繼跟進。
四是突遇沖擊階段(2011-2013年)。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建設遇冷,一度陷入低谷。由于個人隱私保護及信用檔案建設法律制度的缺失,大學生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fā)(2)《穗高校生訴苦個人信息被賣 主管部門:建信用檔案》,中國廣播網, 2011年5月30日發(fā)布,2021年11月22日訪問,http://http://china.cnr.cn/xwwgf/201105/t20110530_508049388.html。,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建設被推上輿論風口。學生質疑、學校消極、企業(yè)觀望、信用檔案“被遺忘”(3)《“被遺忘”的大學生信用檔案》,《南方日報》2012年10月22日,第A15版。,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步履艱難。
五是頂層設計階段(2014年至今)。我國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guī)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的印發(fā),標志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初步完成?!肚嗄晷庞皿w系建設規(guī)劃(2016-2020年)》及《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進一步提出了“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逐步應用到青年入學、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領域,引導青年踐行誠信理念”(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人民日報》2017年4月14日,第1版。。此外,《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也要求學?!耙赃m當方式記錄學生學業(yè)、學術、品行等方面的誠信信息,建立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機制”(5)《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17年2月16日發(fā)布,2021年11月22日訪問,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國家規(guī)劃綱要的發(fā)布和高校相關管理政策的實施助力大學生信用評價建設的有序推進。
國外高校重視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美國高校采用“榮譽制度”對學生學術誠信進行管理,注重學術誠信內容的細化和誠信管理程序的合理性(6)張鴻燕、姒鷺《中美兩國高校大學生誠信管理之比較》,《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58-61頁。?!皩W術誠信十原則”(7)Donald L. McCabe, Gary Pavela, “Ten (Updated) Principles of Academic Integrity: How Faculty Can Foster Student Honesty,” Change 36, no. 3 (May 2004): 10-15.是美國多數大學制定學術誠信政策的參考依據,該原則認為大學生的學術誠信需要學生、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協作推進。為重建高校學術誠信文化,有學者設計了集學生、教師及管理人員的學術誠信“十步模式”(8)Cam Caldwell, “A Ten-step Model for Academic Integrity: A Positive Approach for Business School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2, no.1 (March 2010) : 1-13.;有學者提出構建高校學生誠信評價機制(9)Tricia Bertram Gallant, Patrick Drinan,“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Student Cheating Explanation, Responses, and Strategi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7,no.5 (September/October 2006): 839-860.,建立信用數據庫。宏觀層面,國內學者從高校學生信用管理制度(10)崔國富、袁冬梅《高校學生誠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構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25-30頁。、運行機制(11)雷金?!墩摳咝W生信用管理模式》,《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82-86頁。等方面展開探討。微觀層面,有畢業(yè)生求職誠信機制建設(12)姚祖才、張興榮《對高校畢業(yè)生求職誠信機制建設的理性思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9期,第28-30頁。、基于誠信體系的高校貧困生管理路徑(13)季麗、趙婧一《基于誠信體系的高校貧困生管理路徑研究》,《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第88-90頁。及從高校學生公寓管理視角(14)劉國威《基于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的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研究》,《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第103-105頁。開展的大學生誠信制度體系構建研究。高校管理信息化下的大學生信用檔案管理數據平臺及評價管理系統研究也備受學者的關注。
西方發(fā)達國家個人信用評級體系較為成熟并得到廣泛運用,大學生信用評價歸屬于國家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主要評估個人履行經濟承諾的能力及意愿。FICO信用評分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個人信用評分,評價指標包含信用償還史、信用賬戶數、信用使用年限、正在使用的信用類型、新開立的信用賬戶五類,每類包括若干子項(15)姜琳《美國FICO評分系統述評》,《商業(yè)研究》2006年第20期,第81頁。。國外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常用的統計方法有判別分析、logistic回歸、決策樹、神經網絡、數據挖掘等。我國個人信用評價研究起步較晚,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內容上,除對大學生信用進行綜合評價外,還有針對信用卡信用(16)陳燕《大學生信用卡個人信用評價體系研究》,西安科技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9頁。、就業(yè)信用(17)于超《大學生就業(yè)信用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以山東泰安地區(qū)2011年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信用狀況為例》,《中國成人教育》2012年第10期,第15頁。、讀者信用(18)成永娟《高校圖書館讀者信用評價體系的應用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2年第19期,第74-79頁。等展開的具體評價指標研究。在指標體系設計上,已有研究發(fā)現人口統計變量、消費觀、信貸條件等是衡量大學生學術信用的重要指標。學者多從學習、生活、經濟和社交方面進行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構建,從背景、學籍及在校表現、學生助學貸款等情況展開評價指標設計(19)管七海、郭建偉、馮宗憲《建立國家助學貸款大學生個人信用征詢與評價體系的實施方案》,《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第96頁。;從基本信息及在校行為記錄、消費習慣及消費能力、歷史信用水平及社交情況探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20)王旭東《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中國集體經濟》2018年第25期,第81頁。;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等方面構建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融資信用評價指標體系(21)馬新瑞、李大容、周振楠《基于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融資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價值工程》2019年第5期,第172頁。。國內信用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方法有德爾菲法、層次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時間序列等。但現有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指標選擇過寬、種類設置龐雜、實踐操作過程不便,難以為大學生信用評價管理,尤其是高校大學生信用評價管理工作提供實質支撐。二是指標邊界不清或重疊交叉,指標關聯不強,導致信用評價停留在簡單的數據統計層面,難以挖掘數據背后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深層問題。三是設計方法單一,單方面?zhèn)戎囟炕蚨ㄐ匝芯?。多數研究成果不能將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并準確運用,容易出現指標主觀性較強或涵蓋不全的問題,指標的有效性有待驗證。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高校管理視角,針對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力求實現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構建。
準確把握大學生信用評價的內涵是科學構建指標體系的前提。現代意義上的“信用”是一個包含了倫理道德、經濟、法律、心理等內涵的概念(22)石淑華、李建平《論現代信用文化建設》,《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第76-80頁。,包括信守諾言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社會對民事主體的履約能力和履約意愿的評價(23)石新中《論信用概念的歷史演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第120-126頁。、社會認可的“自我”(24)吳繼霞、曹文雯、丁怡彤《從信用知識到信用生活——江蘇公民個人信用意識調查及啟示》,《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第75-81頁。等方面的含義?;谝陨险J識,本文認為大學生信用評價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在學習、生活、經濟社交中反映出的道德、經濟、法律和心理層面的信用意識、信用意愿、信用能力和信用行為的總和。高校管理視角下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就是要在遵循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高校職能部門的信用評價主體作用,實現部門工作職能與評價指標要素的精準對接,在搜集大學生信用信息的基礎上,對其信用行為作出科學評估和量化,并將評價結果運用于大學生信用管理工作之中,從而有效發(fā)揮規(guī)范、引導、監(jiān)督、約束學生行為的作用。
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導向功能,可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鑒定功能,可對學生當前信用意識及信用行為等級做出科學的價值評判;調控功能,評價結果的科學反饋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信用觀,糾正不良信用行為;激勵功能,可發(fā)揮評價在促進每一位學生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信用意識及行為的提升與發(fā)展;預警功能,評價結果可對大學生信用問題進行及時監(jiān)測,也可對其未來信用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
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是有效評價的前提,而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又離不開共同遵循的準則。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與建構中,應遵循的原則有“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可測取性及相互獨立性”原則(25)韓中庚《數學建模方法及其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頁。,“全面性、科學性、針對性、公正性、合法性、可操作性”原則(26)葉偉春主編《信用評級理論與實務》,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2-153頁。等。本研究借鑒彭張林等提出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目的性、完備性、可操作性、獨立性、顯著性與動態(tài)性”原則(27)彭張林、張愛萍、王素鳳、白羽《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與構建流程》,《科研管理》2017年第S1期,第210-215頁。來進行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建立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直接目的是客觀真實地衡量、評價大學生的信用水平。指標體系構建初期旨在形成指標體系全集,評價指標集必須構面完整、層次清晰地反映及衡量大學生的信用行為特征,因而目的性和完備性是首要考慮因素。指標體系設置中期主要進行指標篩選,指標的獨立性及可操作性最為關鍵,確保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可得、度量可行,且在可接受成本范圍內;指標之間盡量獨立,上下級指標之間、同一層次之間內涵清晰,避免重疊交叉。指標設置后期,顯著性和動態(tài)性是著重需要把握的方面,需要保留對評價結果均有顯著影響的指標,剔除貢獻小的指標,并根據新的評價目標和評價要求進行主動調整,或是根據評價結果的反饋進行被動修正。
1.基于文獻、訪談及問卷調查的指標體系搭建
在梳理歸納已有相關文獻要素指標的基礎上,結合對在校大學生及高校教職工展開的訪談及問卷調查,編制出43項與在校大學生學業(yè)、經濟、生活、社交相關的信用評價指標量表。學業(yè)信用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反映在學業(yè)上的信用水平,圍繞學習行為及學術行為進行測度,主要考察課堂紀律、考試紀律及學術紀律的遵守。經濟信用是大學生在校期間與學?;蛘咂渌麢C構及人員經濟往來過程中呈現出的信用水平,圍繞學費貸款及個人消費進行測度,重點體現大學生學費繳納及貸款履約等情況。生活信用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日常生活及社交行為所反映的信用水平,圍繞日常行為及人際交往中的行為進行測度。社會信用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擔任學生干部時或實習實踐及求職過程中表現出的信用水平,圍繞實踐活動及求職行為進行測度。
2.基于德爾菲法和因子分析的指標篩選
在我們的前期研究中,運用德爾菲法和因子分析對指標進行篩選,初步確定了一套包含37項指標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框架(28)侯雨欣、王沖《基于德爾菲法與因子分析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篩選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第34-41頁。??紤]到前期研究可能存在取樣局限和指標可測量性驗證等客觀條件限制,在后期研究中,我們拓展了樣本規(guī)模,對指標的可測量性及可操作性進一步展開調研。專家咨詢團隊拓展到12所高校(29)12所院校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四川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理工學院、重慶師范大學及南充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專業(yè)教師、行政人員及輔導員;專家咨詢問卷由初步搭建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專家對指標的評判(如指標重要性評分及判斷依據等)、對指標設計改進建議(如指標的修改及增補)及專家個人信息四部分組成;經度量賦值(30)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對指標的重要性、熟悉程度進行度量,設“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重要、很重要”和“熟悉、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完全不了解”五個等級并分別賦值。專家對指標的判斷依據設“實踐經驗、理論分析、參考文獻、直觀感覺”四個等級并分別賦值,同時對專家學歷、技術職稱、從教年限分別賦值。后,檢驗問卷信度、專家意見集中度、專家意見協調系數等。在此基礎上基于2019屆畢業(yè)生的338份有效問卷樣本(31)調研均獲得了學生的知情同意,并實現了隱私保護。,通過SPSS統計軟件中的因子分析對以上指標進行建構效度的驗證(32)量表總體信度Cronbach’sα值為0.836,KMO值為0.873,Bartlett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為1317.174,P值為0.000。采用主成分分析抽取因子,總累計貢獻率為74.208%。由于篇幅原因,數據分析及驗證部分未詳細列出,感興趣的讀者可向作者索取。,對2項不易衡量且易造成歧義的指標進行整合,并刪除了與預設分類不同且因素負荷量過低的1項指標。我們最終構建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學業(yè)信用、經濟信用、生活信用和社會信用4項一級指標,學習行為、學術行為、個人消費等8項二級指標以及35項三級指標。
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標權重確定
由于因子分析主成分方差貢獻率完全依賴于指標間內在關聯,因此用主成分方差貢獻率作為指標的權重(33)具體方法為:用該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除以所有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累計貢獻率,從而得到每個因子的權重;因子內再按照指標載荷的大小,按比例分割因子權重作為指標權重。參見:任弘《體質研究中人體適應能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第71頁。,能有效避免人為評價的主觀影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在充分考慮地域及學校類型因素下,以在校大學生的200份有效問卷為樣本,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獲取因子載荷值。如學業(yè)信用因子的貢獻率為19.332,除以4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66.568,即一級指標學業(yè)信用的指標權重為0.290。經濟信用、生活信用、社會信用3個因子照此法計算出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278、0.221、0.211。可見,一級指標權重相差不大,學業(yè)信用最高,經濟信用次之。4個因子中二級指標的權重再由該因子中包含的指標因子載荷按比例分擔。如一級指標“學業(yè)信用”包含“學習行為”和“學術行為”兩個二級指標,載荷值分別為0.819與0.807?!皩W習行為”的權重系數為它在兩個指標載荷之和中占的比例,再乘以因子1的權重系數(0.290),因此,“學習行為”的權重系數為0.146。類比推導出其他二級指標的權重??梢?,二級指標中,學費貸款、學習行為、學術行為的權重位列前三,這也與大學生惡意拖欠學費的行為、提供虛假貧困證明騙取資助行為以及學術不端行為密切相關。三級指標權重確定方法與之類似,即根據每個二級指標所包含的三級指標條目數進行因子分析,根據每個條目解釋的變異量來確定其權重。由此,確定出該體系所有指標的參考權重。
1.指標體系文本
本文所構建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涉及“學業(yè)信用”、“經濟信用”、“生活信用”和“社會信用”4項一級指標、8項二級指標及35項三級指標,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結構效度等符合統計要求。評價指標構成及參考權重見表1。
2.指標體系說明
評價數據來源方面,在考察學生學習行為、學費貸款指標時,可從輔導員處獲取學生上課出勤及學費貸款等情況,圖書借還記錄可從圖書館借閱記錄中獲得;在考察學術行為指標時,可從班導師或任課教師處了解學生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在考察個人消費、日常行為、人際交往指標時,可通過談話或問卷調查從家長或同學處獲取學生消費、交往中的信用信息;在考察社會工作、求職信用等指標時,可從就業(yè)處、用人單位及班級等處獲取相關信息。評價賦分及評級方面,評估人員可分別對每個三級指標信用行為的違反次數或情節(jié)嚴重程度進行百分制評分,如100分為優(yōu)秀,違反1次扣10分,情節(jié)嚴重者該項評分不及格或計為0分。評分再分別乘以三級指標權重,就可算出某一項三級指標資信分值,再把所有三級指標項的資信分值相加,即可求得信用評級總分。根據總分可確定大學生一定時期內的資信等級。采用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進行評價等級劃分。具體等級可分為:AAA(96-100分)、AA(91-95分)、A(86-90分)、BBB(81-85分)、BB(76-80分)、B(71-75分)、CCC(66-70分)、CC(61-65分)、C(55-60分)、D(<55分)。
表1 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3.指標體系特點
相較于其他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本指標體系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指標篩選、優(yōu)化和權重設置,指標數據采集方法可行,并能夠較為準確地評價度量,保障了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性。本指標體系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聚焦高校管理視角,注重評價要素的完整性。高校職能部門是評價的第一主體,也是大學生信用數據的供給主體。通過對學生信用狀況的統計,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表現及信用行為,便于學校跟蹤掌握學生社會活動及經濟活動信息,進一步加強學生管理工作。二是發(fā)揮崗位職能作用,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由于該評價體系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聯動性,要求包括輔導員、行政人員、專業(yè)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共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有利于加強學校、家庭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形成社會、學校、家長共同育人的合力。三是圍繞信用建設重點,凸顯指標體系的導向性。以評價指標為引導,凝聚信用建設共識,明確信用評價重點,引導信用建設方向,分級分類地推進大學生信用文化建設。
然而,大學生信用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加之當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高校管理視角下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評價需要實現動態(tài)調整和評價反饋,未來還需進一步夯實該指標體系的優(yōu)化基礎,提高該指標體系的設計水平,增強該指標體系的服務功能。
1.整合教育資源,培育多元責任主體。大學生信用評價之所以出現社會認可度不高等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參與大學生信用評價工作的深度不夠。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優(yōu)化,關鍵在于明晰領導主體、培育研制主體、擴大用戶主體。明晰領導主體就是要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生工作擺上高??傮w工作議事日程,從而推動大學生信用評價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培育研制主體就是要建立一支由高校學生工作者、政治理論工作研究者以及校外相關學者組成的專兼結合的研設隊伍;擴大用戶主體就是要充分動員相關部門、第三方機構、企業(yè)等用戶積極參與到大學生信用評價工作中來。
2.提升數據質量,搭建數據共享平臺。優(yōu)化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采集是提高評價質量的基礎。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大學生信用數據采集流程和標準,逐步建立數據加工、保管、使用流程和規(guī)范,從而有序規(guī)范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采集工作。同時,要對數據實行分級管理,協調好數據管理者和使用者的關系,確保持續(xù)穩(wěn)定地實現數據共享。在此基礎上推動評價指標體系數據庫建設,嘗試建立大學生信用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建立校內信息共享平臺,不斷強化數據積累,推動數據的二次開發(fā)和利用,不斷促進評價指標體系的成熟完善。
3.研究設計標準,制定評估實施細則。完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設計標準是優(yōu)化大學生信用指標體系的前提。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少,但缺乏規(guī)范化、專業(yè)性的指標設計標準,指標體系不完善,難以滿足大學生信用評價的工作實踐和發(fā)展需求。在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設計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高校要狠抓標準的操作流程設置及其流程再造,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主體、多維度的評價標準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評價內容欠完整、評價方法欠多元、評價結果欠權威等問題。
1.優(yōu)化指標設置,提升指標體系的設計水平。時代飛速發(fā)展,信用評價要素也在不斷更新,因此,在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設置中,必須將新增且有效的信用評價內容提煉為評價指標要素及時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之中。與此同時,社會變革下熱點及重點問題不斷轉換,對于過時且效用較低的指標要素,必須及時從評價指標體系中予以剔除或調減權重。此外,要進一步優(yōu)化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的權重設置,使用科學的新方法進行指標賦權,綜合考慮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和影響程度的差異,突出關鍵指標權重。
2.創(chuàng)新測評方法,加強指標體系的效果檢測。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開發(fā)、更新、豐富評估手段和工具,是優(yōu)化設計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關鍵所在。要結合學校實際,尋求專業(yè)評級機構、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不斷拓展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設置的效果檢測路徑,在實際應用中檢測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的設置效果。同時,還要深入測評單位調研,及時把握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檢驗性、可測量性及指標功能發(fā)揮、存在問題等情況,以便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
3.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指標體系的研究設計水平。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設計不僅是一項理論研究工作,更是一項社會性、實踐性很強的實務工作。研設人員應加強學生工作理論、信用工作理論及測評工作理論的學習,掌握先進的評價方法、技術以及測評軟件使用能力、測評分析能力,需要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能力才能及時準確把握大學生信用發(fā)展實情。
1.強化導向功能,充分發(fā)揮指標體系的守信激勵作用。高校要從加大表彰力度、宣傳力度及推介力度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獎勵和激勵機制。要將信用評價結果應用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評獎評優(yōu)、資助、就業(yè)推薦等環(huán)節(jié);要充分利用誠實守信先進典型“身邊人、身邊事”對大學生進行信用教育,在高校學生中樹立起誠信為本的環(huán)境氛圍,提高社會對大學生信用評價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2.強化他律功能,充分發(fā)揮指標體系的失信警示作用。高校要組織大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評價活動,充分利用信用評價活動對大學生進行信用教育和警示教育,使評價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向評價標準靠攏,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用意識。同時,充分利用失信典型案例,采取恰當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警示教育,促進大學生重視信用評價,使評價結果落到實處。
3.強化調控功能,充分發(fā)揮指標體系的監(jiān)測預警作用。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系統具有較強的信用風險排查功能,而且具有信用風險發(fā)展變化及未來走向的預測功能。評價團隊要通過歷史數據分析和挖掘,預測大學生失信的風險領域、失信重點對象及其發(fā)展變化趨勢,為學生工作者做好重點失信對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時排除信用風險提供有利條件,為高校建立“事先預防、事中監(jiān)控、事后懲戒”于一體的學生信用管理體系提供可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