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陳媛媛 鐘英華
2020年以來,隨著中文教育在世界各地的蓬勃發(fā)展,“國際中文教育”這一專業(yè)術語逐漸取代“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擴大,但“事業(yè)”與“學科”的“雙重屬性”(1)寧繼鳴《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與“學科”雙重屬性的反思》,《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8年第6期,第6-16頁。并沒有改變。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加快學科專業(yè)的理論體系建設、培養(yǎng)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學界的廣泛共識。在教育博士專業(yè)學位課程與教學領域中設立漢語國際教育方向之前,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28所高校已在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學科學術型授權點設置了“對外漢語教學”或“漢語國際教育”方向。此外,在政治學、外國語言文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術型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有一些涉及國際中文教育(漢語國際教育)的內容,國際中文教育顯示出多學科交叉融合、應用性強的特點(2)王治敏、胡水《交叉學科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華文教學與研究》2022年第1期,第86-95頁。。
博士論文選題和研究方法,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論文的質量,也是博士階段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基本反映。本文對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考察,分析過去十年間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為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凝練和突顯學科專業(yè)特色提供參考。
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是學界一直關注的課題。周毅認為,“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是按一定價值標準或條件對可供選擇的課題進行評價和比較,并對研究方向、目標、領域和范圍作出抉擇的過程,是解決‘研究什么’的問題,是決定論文內容和價值的關鍵環(huán)節(jié)”(3)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0期,第34-41頁。。焦建利則從美國學者建立的網站中提取了美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2975篇博士論文目錄數據,對美國教育技術學課題及研究方法演變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4)焦建利《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歷史演化與未來趨勢——從2975篇博士論文題目看研究選題與方向的變化》,《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第29-33頁。,是針對博士論文的一項大規(guī)模調查研究。但是,該研究主要根據論文題目進行分類和歷史演化分析,缺少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亓海峰對國內24所高校96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方法進行了詳細考察,認為論文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但選題研究領域頗有局限,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有待提高(5)亓海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方法調查分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年第1期,第87-92頁。。李寶貴等對遼寧省五所高校的649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內容進行了調查,得出選題涉及國別相對單一、研究內容比較集中的結論,認為應加強論文選題規(guī)劃和指導(6)李寶貴、曹儒、李澍慧《遼寧省五所高校MTCSOL論文選題分析與建議》,《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第108-115頁。。周紅統(tǒng)計了中國知網4014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15-2016年),從漢語教學基礎、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職業(yè)道德與專業(yè)發(fā)展五個研究領域,對選題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應加強跨學科、跨文化方面的研究,實現師資力量與教學模式的轉型(7)周紅《從學位論文選題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人才培養(yǎng)》,《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9年第2期,第41-52頁。。李泉、王雪嬌指出,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和能力發(fā)展的過程,應高度重視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8)李泉、王雪嬌《學位論文寫作: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8-15頁。。李麗認為,文化教學能力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而當前的碩士學位論文中,文化類選題較少,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盡如人意(9)李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文化類學位論文選題與寫作:困境與出路》,《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24-30頁。。
1998年,北京語言大學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點下設立了“對外漢語教學”方向,此后陸續(xù)有高校在不同學科的博士點下開設了“漢語國際傳播”等研究方向,但培養(yǎng)規(guī)模并不大。教育學、政治學和傳播學等領域愈來愈多的研究者關注國際中文教育,產出了一批多學科、多視角的研究成果。由于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的學科分布相對分散,迄今為止,對論文選題及研究方法的關注并不多。
本文通過梳理近十年來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的學緣結構、選題方向和研究方法等,并對此進行內容分析,旨在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1. 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論文主要分布在哪些學科專業(yè)?論文選題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主要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2. 中外學生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及研究方法存在哪些共性和差異?就博士層次研究成果而言,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研究還存在哪些不足?
本文以“國際中文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傳播、中文國際傳播、孔子學院、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華文教育”等關鍵詞檢索論文主題,在“中國知網”平臺檢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的博士學位論文,統(tǒng)計出376篇博士學位論文。剔除純粹的語言理論研究、少數民族教育、國際政治研究等內容后,得到與國際中文教育直接相關的博士學位論文231篇。其中,中國學生論文146篇,國際學生論文85篇。
本文在劉弘、楊喆,亓海峰,周紅,亓海峰、丁安琪、張艷莉等關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論文選題的分析思路與分類框架(10)劉弘、楊喆《漢語國際教育學術型碩士與專業(yè)型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之比較研究》,《海外華文教育》2013年第3期,第310-317頁;亓海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方法調查分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年第1期,第87-92頁;周紅《從學位論文選題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人才培養(yǎng)》,《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9年第2期,第41-52頁;亓海峰、丁安琪、張艷莉《漢語二語學習者學術漢語寫作能力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第138-146頁。的基礎上,根據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博士學位論文來自多個不同學科專業(yè)的實際情況,將論文作者所屬院系、學科專業(yè)、論文題目、中圖分類號、關鍵詞、作者陳述的研究方法通過編碼,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并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論文題目、摘要、關鍵詞、論文目錄等進行細分,結合中圖分類號,明確分析單元歸類標準,進行逐級整合編碼,對所涉及論文逐一比對,最終確定論文的選題和研究內容。為體現作者對于研究方法的認識與選擇,本文將作者自述研究方法逐項編碼,進行二級編碼歸類,最大限度尊重和保留論文原文中研究方法名稱的表述。
從學緣結構看,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主要出自高校國際教育學院、對外漢語學院、海外教育學院等;其次出現在文學院、教育學院、語言研究所、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新聞學院、行政學院、戲劇與影視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等。從學科專業(yè)角度看,主要集中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學、國際政治學等學科,部分出現在傳播學、中國古代史、政治經濟學、設計藝術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學科,反映出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研究跨學科的突出特點?!秶H非政府組織戰(zhàn)略傳播研究——以綠色和平組織與孔子學院為例》、《“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基于語言經濟學的視角》、《文化外交視閾下的孔子學院研究》、《17-19世紀歐美漢語語法專著研究——以官話為中心》等論文均來自不同的學科專業(yè)背景(詳見表1)。
表1 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中國學生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及學科專業(yè)舉例(2012-2021)
在分類框架基礎上逐級篩選編碼,對中外學生的231篇博士學位論文選題進行分類后,認為現有論文主要分為13個類別,分別是:基于國際中文教育的本體研究(簡稱“本體研究”),如《面向漢語二語教學的常用復合詞語義透明度研究》(北京師范大學,2014);中外語言對比,如《漢泰方位詞比較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8);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如《烏克蘭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20);區(qū)域國別中文教育,如《巴西漢語教學的“三教”問題研究》(武漢大學,2017);教學研究,如《認知心理視角下的對外漢語詞匯課堂教學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2);課程研究,如《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4);教師研究,如《對外漢語教師情感智力研究》(山東大學,2021);教材研究,如《論非洲漢語強化培訓教材的編寫與使用——以〈學說漢語〉為例》(陜西師范大學,2013);海外漢學家/漢語史,如《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以〈中國評論〉為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國際傳播研究,如《東南亞五國漢語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相關性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8);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如《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發(fā)展研究》(河北大學,2014);文化與跨文化交際,如《西方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文化差異沖突現象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18);國際關系研究,如《21世紀初中國公共外交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吉林大學,2015)。詳見表2。
表2 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中國學生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分類及高頻關鍵詞統(tǒng)計(2012-2021)
中國學生選題內容,主要集中在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習得研究、本體研究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國際傳播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海外孔子學院的功能與作用上,個別選題內容與“區(qū)域國別中文教育”有交叉。論文選題涉及教師、教材和課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對東南亞華文教育和海外漢學家/漢語史的關注度比較集中。有關文化/跨文化交際、區(qū)域國別中文教育、中外語言對比、語言政策、國際中文教育標準、測試與評估、國際中文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論文比例較低。從選題涉及范圍看,盡管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的學緣結構和學科背景呈多元化特點,有不少跨學科研究成果,但本體研究、習得研究仍是選題的主流。
對85篇國際學生的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后發(fā)現,國際學生來源國有24個國家,數量較為集中的是越南23篇,泰國19篇,韓國和緬甸各6篇,俄羅斯和馬來西亞各4篇,其他國家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則比較分散。國際學生主要來自國際教育學院、文學院和教育學院,專業(yè)方向集中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學、國際漢語教學、比較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等(詳見表3)。
表3 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國際學生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及學科專業(yè)舉例(2012-2021)
分析表明,國際學生選題范圍相對狹窄。中外語言對比研究出現的頻率最高,達到19篇,多為學生母語和中文在語法或詞匯方面的對比研究;其次是區(qū)域國別中文教育發(fā)展研究,多為針對學生所在國的中文教育發(fā)展歷史及現狀的整體性描述;再次是針對某一特定國別學習者的教學和習得研究,論文多以“偏誤分析+教學對策”為主,中文教師研究、教材研究、國際傳播、文化/跨文化比較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較分散。從中圖分類號的分類標準看,論文選題主要集中在“對外漢語教學”、“教學法”和“現代語法、詞匯”等方面(詳見表4)。
表4 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國際學生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及高頻關鍵詞使用情況統(tǒng)計(2012-2021)
論文關鍵詞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國際學生博士學位論文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偏誤分析/偏誤”;如果將“對比分析”和“對比研究/對比”疊加的話,涉及“對比”的關鍵詞位列第二;再者是“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以及“漢語”;“教學策略”出現較多,與不少論文選題基于“偏誤分析+教學對策”的基本框架比較一致;關鍵詞中出現國家名稱頻率最高的是越南和泰國,這與學生來源國相對集中的情況基本吻合。
在中國學生博士學位論文中,作者陳述的研究方法名稱總數達172種之多,國際學生也多達124種。主要是因為對一種研究方法的表述往往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出現,且對研究方法的概念缺乏清晰界定。例如,“實地考察法”、“實地調查法”、“實地采訪”等多種近似的表述,使用“田野調查”這一術語會更加規(guī)范。還有一些如“多學科綜合研究法”、“理論分析法”等比較模糊的表述形式,作者對這些研究方法的概念界定不清,對研究方法的科學描述標準不一,在國際學生論文中尤為突出。
表5 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中高頻次出現的研究方法(作者表述)(2012-2021)
數據顯示,單篇論文中研究方法數量介于1-7種之間,中位數為4種。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文獻研究法”,38.36%的中國學生和45.88%的國際學生自述使用了該方法;其次是“問卷調查法”,22.6%的中國學生和45.88%的國際學生選擇使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關于論文研究方法的表述中,“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比較/對比研究法”、“定量定性法”等出現的比例最高,中外學生表現出比較明顯的一致性(詳見表5)。中國學生使用“實驗法”、“語料庫研究法”等“定量”的研究范式占有一定比例,與論文選題的習得研究、本體研究占比相對較高直接相關。國際學生的選題更傾向于對研究對象的描寫和解釋,“定性”研究居多。
國際中文教育無論是作為一個學科專業(yè),還是一項“國家與民族的事業(yè)”(11)彭增安、張夢洋《傳播學視域下的國際中文教育主體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第118頁。,在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表達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1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第1版。。在“逆全球化”思潮開始涌動的國際形勢下,通過中國語言文化的海外傳播,增進互動與理解,減少刻板印象,消除隔閡,能夠充分體現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價值。從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可見,近十年來中國學生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基于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習得研究和本體研究,針對跨文化交際/跨文化傳播的研究較少,涉及國際傳播研究的論文主要集中在海外孔子學院建設方面,運用傳播學、人類學、教育學的基本理論,系統(tǒng)研究中文及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選題不多。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要培養(yǎng)中國故事的精彩講述者,有學理、有深度的文化傳遞者,首先需要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聚焦提煉,開展針對國際傳播崗位需求的文化研究,拓展中國語言文化教學資源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使之“既具有國際視野,更體現中國特色,反映出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13)馬箭飛、梁宇、吳應輝、馬佳楠《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70年:成就與展望》,《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第15-22頁。。在當前的國際環(huán)境下,加強多學科理論的研究、吸收與應用,在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方面加大跨學科交叉融合,將有助于契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拓展和豐富國際中文教育的研究視野,加快促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加學理厚度,將語言教學與文化理解深度融合,以生動、立體、全面、客觀的方式呈現中國,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和新時代中國精神通過中文載體進行有效傳播。
2019年,教育專業(yè)博士增設漢語國際教育領域,致力于培養(yǎng)中外漢語國際教育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復合型高級人才。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辦發(fā)布了《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專業(yè)目錄》征求意見稿,“國際中文教育”(0453)列入教育學學科門類。專業(yè)名稱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再到“國際中文教育”,“語言教學”和“國際教育”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義。高水平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一直是困擾業(yè)內“三教”問題的關鍵。從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看,關于國際中文教師的研究涉及到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建構、實踐能力、領導力、素質等方面,研究對象多為國內的中文教師,對海外本土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標準、評估等方面的關注度不夠。正如彭增安、張夢洋提出的,“海外傳播主體包括華人華僑及海外漢學家和本土漢語教師的作用未能充分發(fā)揮”(14)彭增安、張夢洋《傳播學視域下的國際中文教育主體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第118-124頁。。本土中文教師作為中文學習者、教育者、研究者和傳播者,熟悉本國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同時,本土中文教師作為中國文化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傳播者,在加深對中國語言文化的深度感悟、深度研究方面,需要在專業(yè)學位及職后培養(yǎng)上加力。因此,應加強對本土中文教師全方位的系統(tǒng)性研究,進一步重視對國際學生社會文化感悟教育,引導研究方向,加強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及研究方法指導,促進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層次理解與認同。
與國際學生選題側重于本國的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不同,中國學生的選題中針對區(qū)域國別的深度研究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博士研究生的外語能力還顯不足,缺乏文化探究、文化比較、文化融合的意識,深入異域體悟文化的機會不多等。因此,培養(yǎng)熟諳非通用語種人才的力度仍待加強。由于中國學生的學緣結構和學科背景相對多元,一般缺少長期在海外實習實踐的機會,難以在發(fā)掘、獲取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探究理論創(chuàng)新。在國際中文教育經歷了快速發(fā)展、研究領域逐漸細化的情況下,需要有計劃地培養(yǎng)適應國別化、本土化發(fā)展需要的人才,體現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特征,國際中文教師要適應國際崗位的教學,必須從崗位核心需求驅動的角度思考。
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論文中,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對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性認識不足。例如,有些論文在陳述研究方法時,將“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系統(tǒng)分析法、訪談法、調查問卷法、內容分析法”等不加分別地直接羅列,有的泛泛而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理論與實證相結合”、“宏觀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等,不闡釋方法論和研究方法,也不區(qū)分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邏輯關系,僅有少部分論文對數據的收集方法和資料的分析方法進行闡述。由于作者學科背景的多元化特征,加強研究方法的訓練已經不是某個學科專業(yè)的問題,而是具有普遍的共性要求。姚計海認為,“一門學科稱之為科學的關鍵在于它有系統(tǒng)的、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15)姚計?!督逃龑嵶C研究方法的范式問題與反思》,《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64-71頁。。陳向明結合范式及相關的取徑或方法,區(qū)分了方法論(methodology)、范式(paradigm)、取徑(approach)、方法(method)、技巧(technique)等不同的概念范疇,認為社會學常用的“定性研究”與人類學領域常用的“質的研究”不是同一概念。目前,廣泛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質的研究”的哲學基礎不是“實證的”(positive),但在研究的形態(tài)上是“實征的”(empirical)(16)陳向明《從“范式”的視角看質的研究之定位》,《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第30-35、67頁。。國際中文教育具有鮮明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特點,可以從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歷史學、中外語言文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吸收借鑒多種研究范式和方法。當前,人文社會科學中廣泛采用的“實證研究”往往涵蓋了通常意義上所指的實驗研究、準實驗研究、個案研究、人種志/民族志研究等多種方法。我國學界常用的一些術語,直接翻譯成外文可能引起理解上的歧義;國外的教育研究方法分類,則常常從“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的范式入手進行分類。從國外引進譯著中的術語在翻譯標準上尚不能夠完全統(tǒng)一,對引進術語的闡釋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在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陳述中,有必要詳細闡述對范式、方法和技術等不同層面的概念界定。此外,論文所采用研究方法的種類也未必越多越好;對研究術語的理解和使用,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創(chuàng)新,不必人云亦云。但需要厘清關系、分清層次、準確表述,遵循必要的學術規(guī)范。國際中文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不意味著它可以游離于國際通行的學術規(guī)則之外。恰恰只有融入國際學術體系之中,才有可能讓別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才有獲得話語權的可能性。而這個基本前提就是深入研究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的前沿理論、研究范式與方法、路徑,形成融通中外的學術研究話語體系。
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一個高度綜合的跨學科專業(yè),需要相對成熟的學理支撐和理論體系。托尼·比徹等認為,教育學等“應用社會科學”屬于“應用軟科學”。其研究成果不是某種發(fā)現或對某種現象進行解釋,也不是具體的產品或技術,而是通常形成某種規(guī)約或程序,注重專業(yè)實踐(17)托尼·比徹、保羅·特羅勒爾《學術部落與學術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唐躍勤、蒲茂華、陳洪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0-41頁。。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知識具有比較明顯的聚集性特征,尚不具備“一個功能強大的積累制度”(18)托尼·比徹、保羅·特羅勒爾《學術部落與學術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第42頁。。而作為“事業(yè)”的國際中文教育,則“人到用時方恨少”(19)許嘉璐《繼往開來,迎接漢語國際教育的新階段》,《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第14-20頁。,需要適應國際崗位需要,熟諳中文基礎知識,文化功底深厚,具備中文教學能力,能夠使用外語溝通交流,具有國際視野和執(zhí)行力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而這樣的人才無疑是稀缺的?!皩I(yè)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yè)領域的需要,培養(yǎng)具有較強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20)鐘英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位水平評估的方向和質量導向》,《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第2-6頁。。國際中文教育本、碩、博連貫系統(tǒng)性的學科專業(yè)體系建設,特別是專業(yè)學位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構建,正是隨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應運而生,在實踐探索中迅速成長壯大的主渠道力量。不僅要繼續(xù)深耕基于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本體研究、習得研究等“傳統(tǒng)領地”,更需要重視傳播研究,文化/跨文化交際研究,教師研究,標準、測試及評估研究,管理研究,政策研究等較少關注的領域。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充分發(fā)揮中文母語國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權威性、決定性、引領性優(yōu)勢,可以從標準、體系、理論構建上,形成國際中文教育載體培育的基礎。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與文化特色優(yōu)勢的發(fā)掘,以問題為導向,借鑒多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學習西方發(fā)達國家在語言文化傳播過程中不斷更新的理念與策略,培養(yǎng)熟練掌握外國語言,特別是非通用語種的復合型人才,深入特定國家地區(qū)開展實習實踐、田野調查,不斷豐富拓展研究者自身的知識結構與理論視野,是加快構建國際中文教育的理論體系、創(chuàng)新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