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冶銅綠山新見宋代爐(窯)之研究*

      2022-05-17 06:36:36陳樹祥王定興陳一鳴
      關(guān)鍵詞:焙燒爐工棚殘片

      陳樹祥 王定興 陳 晨 陳一鳴

      (1.湖北理工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2.中南建筑設(shè)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1)

      2012—2017年,銅綠山遺址博物館新陳列館選址建設(shè)涉及的四方塘遺址發(fā)掘過程中,新揭露出一批東周、宋、明、清代爐(窯),其中含宋代爐(窯)三座(編號:L2、L4、L14)及其輔助遺跡。此前,僅對L2資料作過簡要報道[1]。三座宋代爐(窯)的形制各異,不同于此前銅綠山發(fā)掘揭露的春秋戰(zhàn)國冶銅爐[2]、西漢冶銅爐[3]、宋代炒鋼爐[4]、明代焙燒爐[1],因此,爐子揭露后對其屬性進行過討論,有炭窯說、陶窯說、冶煉爐說、焙燒爐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于這三座新發(fā)現(xiàn)的宋代爐 (窯)資料正在整理之中,應(yīng)學術(shù)界要求,本文對這三座爐子的相關(guān)資料略作介紹,并對其屬性等相關(guān)問題試作探析。

      一、宋代遺跡分布情況

      銅綠山發(fā)現(xiàn)的宋代遺跡主要分布于四方塘遺址西區(qū)中部和東區(qū)(墓葬區(qū))中東部(如圖1所示)。本次共發(fā)現(xiàn)爐(窯)3座(編號L2、L4、L14),工棚基址3座(編號F1、F4、F5),灰坑3座(編號H4、H5、H13),灰溝1條(編號G2),出土了大量的爐壁殘塊、廢礦石及少量陶瓷器殘片。

      圖1 四方塘遺址宋代遺跡分布圖

      二、爐(窯)、工棚特征及關(guān)系

      3座宋代殘爐(窯)主要分布于四方塘遺址東、西兩區(qū)。其中,L2、L4分布于遺址西區(qū)中部,其北邊分布有3座工棚基址;L14則位于遺址東區(qū)的東坡地。3座殘爐(窯)平面形狀可分為3種:即梨形、長方形和長條形。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紹和討論3座爐(窯)及相關(guān)工棚。

      1)梨形爐(窯):1座,編號L4。位于四方塘遺址西區(qū)中部,東距L2約0.6 m,并與L2平行排列;東北距F5約7.5 m。其疊壓于探方第5層之下,爐(窯)僅存底部(如圖2、3所示)。

      L4殘存爐基、爐壁部分及過熱燒土層。殘平面北寬南窄,正南北方向。南北長徑1.8 m,東西短徑0.4~1 m,殘深0.3 m。

      圖2 L4鳥瞰照(北→南攝)

      圖3 L4平、剖面圖

      爐基坑較淺,修挖于南高北低的坡地生土層,殘爐壁陡直,底面略呈弧形。其中,南部爐底為黃紅色燒土層,質(zhì)地較硬;北部爐底遭到破壞,露出褐黃色黏沙土層,表面較粗糙。爐基坑南北凈長1.78 m,東西殘寬0.42~1 m。

      爐室似有南北兩個空間,北部面積略大、南部小,底面呈鞋底形,室底凈空南北長1.64 m、東西寬0.36~0.88 m,面積約1.02 m2。南部爐室中間側(cè)立一塊紅燒土磚,磚長0.4 m、寬0.18 m、高0.1 m。

      爐壁為磚紅色燒土,僅存爐室東、南邊一段爐壁,其他方向的部分爐壁倒塌在爐室里;爐壁殘高0.08~0.14 m,壁厚約0.06 m。

      爐壁外圍和爐底下部有一層傳熱形成淺紅色燒土層,質(zhì)地較硬,厚約0.10~0.15 m。

      爐(窯)內(nèi)出土較多爐壁殘塊(如圖4、5所示)、2塊燒過的廢礦石料(如圖4、6所示)。爐(窯)內(nèi)、外未發(fā)現(xiàn)冶煉的爐渣及其他礦石,爐子邊沿出土硬(釉)陶罐殘片2塊。

      圖4 L4出土的礦石廢料、爐壁殘塊

      圖5 爐壁殘塊

      圖6 廢礦石料

      2)長方形爐(窯):1座,編號L2。位于四方塘遺址西區(qū)中部,西距L4約0.6 m,東邊和北邊被一工作淺坑(編號H4)環(huán)繞(如圖7所示);東北距工棚遺址(編號F1)約6.7 m。L2疊壓于探方第5層之下,殘平面呈長方形,坐南朝北,南高北低。

      圖7 L2(中)與H4(左)及L4(右)

      鳥瞰照(北→南攝)

      L2上部毀塌,殘存爐室為圓角長方形淺坑,近東南角向外弧凸成半個小長方形;南壁正中向外修筑一個煙囪。L2南北長2.74 m(含煙囪),東西寬1.9~2.2 m,殘深0.2~0.34 m,爐底面積約5.61 m2。

      L2本體殘存爐基、爐室、爐壁、煙囪及過熱層(如圖8所示)。其中,爐基坑為西南高東北低的長方形淺坑,南北相對高相差0.14 m。

      圖8 L2平、剖面圖

      爐室由爐底和爐壁圍合而成,爐底北部中間殘缺,露出爐基底部;北壁中部為一小豁口。爐底斷面可分為上下2層,其中下層(第2層)鋪墊一層厚0.22~0.25 m黑灰燼,這層黑灰燼來源可能與L4廢棄物相關(guān);上層(第1層)鋪筑一層厚0.06 m黏沙土。爐室南北凈長2.16 m,東西凈寬1.66~1.86 m,殘深0.24~0.34 m,面積約3.80 m2。

      殘存爐壁之內(nèi)壁上涂抹一層黏沙土,東壁南端變形外凸。爐壁燒成紅褐色,質(zhì)地較硬,爐壁殘高0.16~0.30 m,壁厚0.06~0.08 m。

      L2南壁正中向外修有一圓筒形煙囪,煙囪底部有半圓形煙道,與北邊爐室相通。煙囪周壁燒烤成黃紅色,底面呈淺灰色,質(zhì)地較硬。煙囪外徑0.38 m,凈內(nèi)徑0.28 m,殘高0.12~0.16 m,壁厚0.05 m(如圖9所示)。

      圖9 L2南邊煙囪(北→南攝)

      爐壁外和爐室底、煙囪外壁和底部有一層燒土過熱層,其燒土顏色與厚度不相同。其中,爐基底和煙囪底部的過熱層呈灰褐色,厚0.04~0.05 m;爐壁外的過熱層呈紅褐色,厚0.08~0.12 m;煙囪壁外的過熱層呈淺紅色,厚0.04~0.08 m。

      L2中北部堆積黑灰燼,西北底部散布5塊燒過的石塊(編號S24~S28)。

      L2東外側(cè)和北外側(cè)有一矩尺形(工作)淺坑(編號H4),工作坑東北部被明代兩條淺溝槽(編號G4、G6)打破。推測工作淺坑的形成與L2取土修筑爐壁相關(guān)(如圖10所示)。

      圖10 L2(左下)與H4遺存關(guān)系平、剖面圖

      H4面積較大,東、南、西壁斜陡,壁面較粗糙,南壁呈斜坡狀。開口南北長4.1 m,東西寬2.56 m,底部長3.46 m,寬2.3 m,坑深0.12~0.3 m。北邊淺坑稍小,與L2北室的豁口連為一體,壁面斜直;其開口東西長2.3 m、南北寬1.24 m、深0.3 m。

      H4東部淺坑內(nèi)堆積大量爐壁殘塊(如圖11所示);北部淺坑內(nèi)散布經(jīng)火燒呈灰白色的小礦石19塊、爐壁殘塊3塊(如圖10所示)。整個淺坑上部分別堆積黃沙土和黑灰燼,包含大量小木炭粒塊。此外,H4還出土陶器殘片4塊、瓷碗殘片2塊,可辨認器類如圖12—14所示,有青瓷碗的口腹殘片、釉陶罐底、硬陶罐口沿。

      L2內(nèi)和H4(工作坑)出土廢礦石料24塊,其中,L2北部出土5塊, H4北部出土19塊。所有廢礦石經(jīng)過火燒,外表多呈灰白色。經(jīng)對廢礦石進行鑒定,其中有石英二長閃長玢巖石17塊,安山玢巖石3塊,高嶺石化、石英二長閃長玢巖石3塊,磁鐵和赤鐵共生礦石1塊。礦石大小、形狀、質(zhì)量各異,礦石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圖11 H4出土的爐壁殘塊和廢礦和石料

      圖12 H4出土瓷器和硬釉陶器殘片

      圖13 青瓷碗口殘片

      圖14 青瓷碗腹殘片

      表1 L2和H4出土廢礦石情況 單位:cm

      L2、L4東北邊約6~8 m的高地,揭露殘房基2間(編號F1、F5),應(yīng)分別與L2、L4相關(guān)。

      F1:殘存南半部,疊壓于探方第⑤層之下,平面呈殘長方形,坐西北朝東南方向120°。其南邊長約4 m,東西邊殘長約1.6 m。房基西部為黃色粘土,東部為褐灰色沙黏土夾有一小塊春秋時期爐渣,土質(zhì)均較硬。房址南部有一圓形燒土面及灰燼,厚約0.03 m,推測為火膛,火膛直徑0.68 m。F1基址內(nèi)邊緣殘存5個柱洞(如圖15所示),推測其為一座長方形工棚建筑。

      F5:地上建筑毀壞無存,疊壓于探方第⑤層之下,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即“Λ”形),其南北兩條邊長皆為2.5 m,西南邊殘寬3.3 m,殘存6個柱子洞(編號D1~D6),向下打破春秋時期F2、F3、F6。房址坐東朝西南方向258°。根據(jù)柱子洞排列情況,西南邊豁口為大門,大門凈寬1.1 m,房址面積約3.7 m2。居住面為褐灰色細沙土夾有少量春秋時期小塊爐渣,土質(zhì)較致密,因此,推測F5為一座三角形窩棚 (如圖16所示)。

      圖15 F1平、剖面圖

      圖16 F5平、剖面圖

      3)長條形爐(窯):1座,編號L14。位于四方塘遺址東區(qū)中北部東坡,疊壓在探方第2層下。爐(窯)上部遭現(xiàn)代改田破壞,中部被一座清代灰坑(編號H23)打破,爐底西部有一個新館選址的地質(zhì)勘探小圓孔。爐(窯)殘存西南、東邊的中下部。

      L14殘平面呈長梯形,東北至西南方向50°。殘爐(窯)尾部(西南端)高、頭部(東北)低,水平高差為0.8 m,如同一座小“龍窯”。其殘長3.3 m、殘寬(西南)0.6~1.1 m(東北)。殘存爐(窯)包含爐基坑、爐室、爐壁、煙囪、過熱層(如圖17—18所示)。

      圖17 L14平、剖面圖

      圖18 L14俯視照(南→北攝)

      爐(窯)基坑:修挖在東坡上,中東部向下打破春秋時期M234。基坑為二級臺階式,西南為窯尾,有兩條弧邊的三角形小斜坑;東邊為長梯形深坑,為爐(窯)室和爐頭,爐頭東壁殘缺。

      爐(窯)室:底部西南高東北低,呈不平整的斜面爐(窯)床,東西水平高差為0.6 m。爐底西南部燒成青灰色,質(zhì)地堅硬,厚0.01~0.02 m;東北端的爐底面損毀無存,見有較薄的淺紅色的過熱層。爐(窯)室殘長2.98 m、寬(東北端)0.52~0.92 m(西南端),殘深(西南端)0.52~0.1 m(東北端),爐室面積2.16 m2。

      爐壁:殘存L14西邊、南邊和北邊的一段,皆燒烤成灰紅色的垂直硬面,殘高0.4 m、厚0.02~0.06 m。

      煙囪:位于爐尾(西南)中部,平面呈等腰三角形,煙道底部呈斜坡面,傾斜角26°,進煙口與出煙口水平高差0.18 m,煙道尾部與爐室貫通,煙囪尾部距爐底高0.4 m。煙道周壁燒烤成灰紅色,底面呈青灰色,質(zhì)地較硬。煙道南北邊斜長均為0.4 m,底寬0.5 m,殘高0.1 m,壁厚0.02~0.04 m。

      過熱層:爐壁、爐底和煙囪壁之外皆有淺紅色燒土過熱層,厚0.02~0.2 m。

      爐(窯)室堆滿黑色土,夾雜大量紅燒土顆粒,出土較多爐壁殘塊、鐵礦石1塊(如圖19所示),未見生活、生產(chǎn)遺物及冶煉爐渣。

      圖19 L14出土的赤鐵磁鐵礦石

      三、討論

      (一)爐(窯)的屬性

      第一,考察L2,其平面為一座寬邊長方形淺坑,爐子南邊中央殘存一個煙囪,其北邊有一小豁口,推測為投柴口。爐底呈南高北低斜面、凸凹不平;爐壁內(nèi)未用耐火材料涂抹,爐內(nèi)和北邊工作淺坑分布燒過的廢礦石24塊(其中,磁鐵和赤鐵共生礦石1塊),爐室、爐壁上和爐子周邊均未見冶煉的爐渣,說明L2與冶煉礦石無關(guān)。從L2東側(cè)的工作坑(H4)出土硬(釉)陶罐殘片4塊、瓷碗殘片2塊,未見一般瓷窯燒制瓷器的窯具,這些陶瓷器殘片極有可能是爐工生活用品破損之物,說明L2與燒造陶瓷器無關(guān)。L2北部及東邊H4有大片灰燼,含少量木炭,也說明L2不可能是燒制木炭的炭窯。

      第二,L4投影平面似梨形,爐室面積約1.04 m2,其外形近似大冶銅綠山柯錫太戰(zhàn)國1號冶煉爐[2]、盧家垴西漢1號冶煉爐[3]??洛a太戰(zhàn)國1號冶煉爐和盧家垴西漢1號冶煉爐結(jié)構(gòu)基本相似,我們選擇柯錫太L1與四方塘遺址L4比較,兩者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共性為:兩者皆修有淺基坑,四方塘遺址L2基坑深0.3 m,柯錫太1號爐基坑深0.6 m;四方塘遺址L2南部有一塊燒土紅磚,柯錫太1號爐中部有石磚。差異為:柯錫太1號爐底有火溝(亦稱“風溝”)、支撐石板,外壁疑有一個金門痕跡,爐缸內(nèi)壁為硅質(zhì)耐火材料,內(nèi)壁上見有高溫后二層燒瘤。此外,爐體周圍有工棚柱子洞,爐子上疊壓著爐渣堆積。這些冶煉遺存不見于四方塘遺址L4;四方塘遺址L4出土較多低溫爐壁殘塊和燒過2塊廢礦石,廢礦石不見高溫熔融痕跡,說明L4的爐(窯)內(nèi)溫度不高。

      第三,考察L14,其平面呈長梯形,殘口與底皆呈西南高東北低,爐子西邊殘存一煙道,爐底面積2.16 m2,整體形狀猶如一條較小的“龍窯”。爐底呈波浪狀,應(yīng)為重物所壓;爐壁內(nèi)未涂抹耐高溫材料,亦未見粘附的爐渣或燒瘤物,說明爐內(nèi)溫度未達到冶煉溫度。此外,爐子周邊亦未發(fā)現(xiàn)冶煉爐渣、陶瓷殘片堆積物。爐室堆滿黑灰燼土,夾雜大量紅燒土顆粒,出土較多爐壁殘塊和1塊鐵礦石,這些現(xiàn)象說明,L14與冶煉和燒造陶瓷器無關(guān)。

      上述爐窯和輔助遺跡出土爐壁,經(jīng)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陳坤龍教授等人進行檢測,認為爐壁皆受熱溫度不高,判斷不是冶煉爐壁①。因此,筆者認為,L2、L4、L14皆是火法脫硫處理硫化銅礦的焙燒爐。L4形體小,應(yīng)是一座小型“燒坑”式焙燒爐。

      四方塘遺址南部緊連銅綠山Ⅶ號礦體(亦稱“大巖陰山”),Ⅶ號礦體上部蘊藏少量氧化銅礦,礦體大部分為含硫高的銅鐵共生礦。1974—1994年,考古工作者為配合現(xiàn)代釆礦生產(chǎn),先后在Ⅶ號礦體上部氧化帶推出來的五處商代至東周的采礦場進行搶救發(fā)掘[2],也說明先秦時期礦工們主要在氧化帶釆掘氧化銅礦。至遲在宋代,礦工們可能在Ⅶ號礦體或其他礦體上開釆硫化銅礦,在Ⅶ號礦山北麓修筑焙燒爐對硫化銅礦進行火法脫硫處理,然后將脫硫處理的銅礦石運送冶煉場冶煉。

      關(guān)于宋代焙燒爐及硫化銅礦火法脫硫方法,南宋洪咨夔《大冶賦》記載:“徙堆阜于平陸,矗岑樓于爐,熺炭周繞,薧薪環(huán)附?!苯Y(jié)合這段文意,試可復(fù)原上述三座宋代焙燒爐堆放硫化銅礦石的方法,即爐子修筑與礦石堆放同步,在爐室中央一層干柴一層礦石交錯堆放,礦石堆放較高,爐壁與礦石之間留出空間放置干柴或木炭,將礦石環(huán)繞,再用黏泥堆封,修筑煙道。然后從火門點火,礦石經(jīng)數(shù)日至旬日焙燒,完成火法脫硫。

      每座焙燒爐礦石量視爐室面積和高度而確定,這三座宋代焙燒爐較小,容納礦量不大。如L4的爐內(nèi)面積小,室底南北長1.64 m、東西寬0.36~0.88 m,面積約1.02 m2。若礦石堆放至1.2 m高,減除堆放炭柴空間,焙燒的礦石在1 m3左右。L2的爐室南北長2.16 m、東西寬1.66~1.86 m,爐底面積約3.80 m2,若礦石堆放至1.5 m高,減除爐內(nèi)炭柴空間,焙燒礦石約4 m3。L14的爐室殘長2.98 m、寬0.52~0.92 m,殘深0.52~0.10 m,爐室面積2.16 m2,若礦石堆放至1.5 m高,減除擺放炭柴空間,一次可焙燒礦石在2.5 m3以上。

      (二)焙燒爐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宋代三座焙燒爐分別位于四方塘遺址東、西兩區(qū)的丘坡地,觀察爐子的朝向,也有一定講究。具體而言,L2、L4位于遺址中部南高北低的低矮坡地,皆坐南朝北,L2的煙囪則修于南壁正中,推測爐子正北邊的豁口修有一個投柴火門。L4規(guī)模較小,破壞嚴重,投柴火門可能設(shè)于北邊,煙囪可能在爐子南邊或爐頂。L14坐落于西高東低的坡地,爐體坐西南朝東北。其煙囪位于爐子西南正中的高處,投柴火門可能位于東北端低處。焙燒爐投柴火門的朝向,應(yīng)與火門需借用自然季風吹風送氧相關(guān),也暗示爐子工作季節(jié),這種自然季風在明代稱為“‘自來風’(不用鼓鞴者)”[5]。1990年版《大冶縣志》記載:大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天以東風為主,多東南風;夏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南風,常起西南風;冬季多西北風。風力一般3~4級,最大達12級”;大冶“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宋代的大冶氣候,可能與現(xiàn)代大冶相近或相同,L2、L4火門朝北,爐子焙燒礦石的時間可能在宋代某年的冬季。L14朝向東北,焙燒礦石的時間應(yīng)在春季。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載,礦石品位為3.3%,首次焙燒分兩次進行,共需6天。李延祥介紹近代美國蒙大拿的Butte品位為3.2%的礦石,堆放在長2.44 m、寬1.98 m焙燒爐中,可填裝礦石20 t,需8~9天才能完成焙燒,每10天為一個周期,每天約處理礦石2 t,焙燒礦石減重15%[6]。由于礦石焙燒時間較長,需要爐工晝夜輪流觀察爐內(nèi)焙燒情況,并向焙燒爐中補添干柴。由于是晝夜工作,必須在爐旁搭建臨時工棚,方便爐工們輪流值守和休息。L2、L4東北邊的臺地上遺存2座工棚基址(F1、F5),工棚搭建位置均居于西北風的上風口東側(cè),這既不阻礙爐子火門納風送氧,又避開了焙燒爐排放濃煙影響工棚內(nèi)爐工臨時休息。這兩個工棚(F1、F5)大小與L2、L4工作時間存在關(guān)聯(lián):L4規(guī)模較小,堆燒的硫化礦石量小,礦石焙燒可能需要數(shù)天,因此,F(xiàn)5搭建成小型三角形窩棚,可供一人值守。L2規(guī)模較大,焙燒的硫化礦石量大,其生產(chǎn)周期大概需要10天左右,需要搭建一座稍大的長方形工棚F5,供2個以上爐工輪番值守。L14東邊為一片坎坡地,亦可能有相似的一座工棚,因未發(fā)掘,情況不明。

      L2、L14的基本結(jié)構(gòu)相同于南京九華山和尚山唐代焙燒爐[1],與四方塘遺址發(fā)現(xiàn)的明代焙燒爐一邊多火門的結(jié)構(gòu)及納礦量相比,則略顯落后[7]。

      (三)焙燒爐的相對年代

      四方塘遺址揭露的宋代三座焙燒爐及其輔助遺跡中出土生活遺物極少,僅在L2的操作坑(編號H4)出土2件瓷器殘片,分為青瓷和青白瓷兩種,皆見有開片。其中,出土的一件瓷碗殘口(標本H4:1),施較厚青釉,其與武漢市江夏區(qū)青山瓷窯出土一件北宋晚期卷唇敞口碗(Ⅱ式,標本T120②:6)口部形態(tài)相近[8]。出土另一件瓷碗的腹部殘片(標本號H4:11),青白瓷,釉色略呈灰黃色,晶瑩潤澤,胎體輕薄,其與岳陽市云溪區(qū)文橋鎮(zhèn)盧家脊南端M1出土的北宋晚期青瓷葵口碗(M1:6)的釉色相似[9]。L2邊沿出土硬陶罐之腹底殘片2塊,從硬(釉)陶罐的形制等觀察,筆者認為,或許為大冶保安湖磨山村一帶北宋窯場燒制產(chǎn)品[10]。L14未出生活遺物,但該爐子形制受大冶保安湖磨山村一帶北宋陶瓷窯建造形制的影響。

      綜合上述宋代三座焙燒爐形制,L4略顯落后,應(yīng)為四方塘遺址宋代焙燒礦石的初興階段;L2呈寬邊長方形,L14形制似龍窯,皆比L2容礦量大,其結(jié)構(gòu)比較進步。因此,三座爐子發(fā)展變化為L4→L2→L14,其相對年代皆在北宋時期。

      四、小結(jié)

      北宋時期,大冶地區(qū)由于礦產(chǎn)豐富,是朝廷冶鐵、冶銅以及鑄錢的重要地區(qū)之一,這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宋史·食貨志》載:“興國軍(今陽新縣治)有冶。鄂城(今武昌縣治)有場?!薄端问贰さ乩碇尽酚涊d大冶屬興國軍,“南唐縣,自鄂州與通山并來,隸有富民錢監(jiān)及銅場、磁湖鐵務(wù)”。由此看來,北宋時期在今黃石地區(qū)設(shè)立的冶場規(guī)模應(yīng)很大,監(jiān)的權(quán)力較重,這成為宋朝獲取財富的依靠。但是,宋代設(shè)立于今黃石地區(qū)的冶、場、監(jiān)的具體場所一直不明,以往考古調(diào)查僅在今黃石地區(qū)發(fā)現(xiàn)數(shù)處宋代釆冶遺址,如在大冶發(fā)現(xiàn)有銅綠山鐵屎包冶煉遺址和礦山廟采礦遺址,陽新縣發(fā)現(xiàn)蘇東坡在銀山留下“鐵壁”摩崖石刻[11],本次在四方塘遺址雖然只揭露出3座焙燒爐,但仍不失為首次在長江中游地區(qū)揭開了北宋冶場的“冰山一角”。其價值與意義有幾點:一是對我們詮釋宋代洪咨夔《大冶賦》生澀難懂的硫化礦石火法脫硫技術(shù)提供了實例;二是填補了大冶銅綠山乃至長江中游地區(qū)宋代焙燒爐的空白,并為今后在大冶銅綠山及周邊地區(qū)調(diào)查發(fā)掘和研究宋代礦冶工業(yè)遺產(chǎn)提供了重要線索。

      注 釋

      ① 參見陳坤龍等《銅綠山出土冶煉遺物檢測分析》,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編號17AZD025)結(jié)項文本,尚待發(fā)表。

      猜你喜歡
      焙燒爐工棚殘片
      氧化鋁焙燒爐采用SNCR技術(shù)脫硝改造實踐
      山東冶金(2022年4期)2022-09-14 08:59:42
      敞開式環(huán)式焙燒爐熱平衡研究
      劉善良
      SACS軟件在建筑行業(yè)中的應(yīng)用
      山東化工(2020年2期)2020-03-10 08:36:36
      俄藏Инв.Νо.5448號殘片考補
      西夏研究(2019年3期)2019-09-03 06:55:56
      英藏西夏文《莊子》殘片考釋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30
      李傳真作品
      國畫家(2018年5期)2018-11-07 06:14:50
      時光殘片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風雪工棚宴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9
      焙燒爐與余熱鍋爐連接部位補償器的改進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2:38
      页游| 平和县| 元朗区| 五莲县| 舒城县| 宜阳县| 诸城市| 常德市| 恩平市| 太仓市| 诏安县| 江安县| 淳安县| 电白县| 互助| 林甸县| 肥城市| 揭东县| 德庆县| 泸溪县| 安庆市| 华坪县| 三都| 雷州市| 年辖:市辖区| 济阳县| 安化县| 渭源县| 丰台区| 凭祥市| 弋阳县| 双鸭山市| 巫山县| 密云县| 名山县| 古蔺县| 龙陵县| 儋州市| 海阳市| 万安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