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胡墨涵 編輯_王博 設計_李陽
身影于他鄉(xiāng),又在咫尺間;留學青年應高聲歌唱理想,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
留學,舊稱“留洋”。由此可見,在我國,遠赴海外學習知識是早已有之的事情。為人所熟知的留洋名士有魯迅、李大釗等。其中,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曾遠赴日本留學,后于1927年被奉系軍閥抓捕,在人生最后的時光中,李大釗于獄中寫下了《獄中自述》回憶自己的一生,當提到過去的留學經歷時,李大釗寫道:“(北洋法政學堂)卒業(yè)后我仍感學識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東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留東三年,益感再造中國之不可緩,值洪憲之變而歸國,暫留上海。”如果不是李大釗同志于獄中寫下了這些肺腑之言,如今的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他的留學初衷。
時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有七十三載,神州大地再也不用忍受列強的壓迫。同時,處在信息化時代的我們不光可以通過報刊、文章或者身后的手書來了解留學人士,視頻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有機會即時地看見留學生的人生冷暖,歸國后的謹言忠告。身影遠在他鄉(xiāng),卻又在咫尺的四方屏幕間。為了了解這些平臺中的留學生社群生態(tài)狀況,《留學》記者在抖音短視頻平臺、西瓜視頻平臺以及嗶哩嗶哩視頻平臺做了初步的調 查。
為了進一步了解留學生視頻自媒體博主群體的狀況,《留學》記者觀看了近百名留學生視頻分享者的視頻,所有分享者都注冊于上述視頻平臺。通過認真觀看和仔細觀察,《留學》記者逐漸完成了從勾勒到上色、填充整個留學生自媒體博主畫像的過程。
最后混合而成的一幅圖片,是朦朧的,是印象派的,但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又是超寫實主義的。
攝像技術的發(fā)明,催生了與之相關的藝術形式——電影。電影將生活藝術化。俄國文藝理論家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不知道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否還說過“藝術最終會回歸生活”這句話。而今天,數(shù)字化為藝術帶來了簡單化和平常化的可能。視頻剪輯、加工如今不是什么難學習的技能。表現(xiàn)生活的領地——原創(chuàng)視頻平臺與藝術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不清?!读魧W》記者通過瀏覽這些留學生生產的視頻發(fā)現(xiàn),藝術性在視頻中已經成為次要的,或者說只是一種形式,用來表達的形式。
一部部簡短的視頻,通過各種剪輯、攝影表現(xiàn)手法,最終體現(xiàn)的是留學生的真實生活態(tài)度。
不同的視頻平臺擁有不同的用戶特色。以嗶哩嗶哩視頻平臺和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對比。嗶哩嗶哩視頻平臺以中長時間視頻為主流,視頻內容多充實、深入。而抖音視頻平臺以短視頻為主,視頻時間大多只有30秒。受制于視頻形式,大多數(shù)抖音視頻以介紹小知識為主,并不深入介紹某一主題內容。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抖音短視頻平臺的日最高活躍用戶數(shù)大約為7億,而嗶哩嗶哩視頻平臺的日最高活躍用戶數(shù)只有7000萬。
一般在形容一幅景象時,我們大都會用“鮮活”這一詞匯去表達,但當《留學》記者看完近百部視頻后,總覺得用“鮮活”一詞張力不夠,不能最好地向讀者傳遞感覺。經過思考,我特別使用了“鮮艷”一詞來形容我看完全部視頻后的感覺,作為本段的小標題。
呈現(xiàn)在熒幕前的留學生不光是鮮活的,他們的生活也是鮮艷的、迥異的。近百位留學生博主或還在讀,或已歸國,有些已經畢業(yè)但仍然處在留學目的國,總之情況各不相同。即使同樣是歸國留學生,有些還處于待業(yè)狀態(tài),有些借助自己在留學期間的見聞以及留學經驗,做起了留學咨詢服務。這些留學生選擇的留學目的國也不相同,除了英語國家、亞歐等熱門留學國家外,甚至還有留學土耳其以及沙特阿拉伯的學生。他們做短視頻的目的同樣各不相同,有的只是記錄自己在留學中的生活,排解留學中的不愉快;有的則是博取點擊量,希望做一名網紅視頻作者;還有的是通過分享相關領域的經驗,來提供其他可以賺取報酬的服務。此外,這些留學生留學的家境、目的、性格等同樣是不同的,視頻風格也是不同的,就是這樣一群留學生所創(chuàng)作的視頻,構成了“鮮艷”的感受。
在《留學》記者所觀看的視頻中,有些視頻沒有剪輯,沒有事先準備的臺詞,作者明顯并不在意視頻的效果,這些視頻點擊率較低,而留學生只是想分享自己在留學生活中的感悟。在一名女性視頻作者的視頻中,全程只有一個鏡頭。而女生也沒有事先準備好臺詞,只是訴說著自己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英國的社會狀況以及自己的生活情況??吹贸鰜磉@名視頻作者有些無奈,因為疫情的原因,她無法按原計劃在英國旅游了。視頻的最后,她也向觀眾分享了些自己的愿望,比如找到心儀的對象等。
在自媒體時代,原來得不到的信息現(xiàn)在可以輕而易舉地在互聯(lián)網上獲得。從前,大眾只能從書本上獲得留學目的國的情況,而現(xiàn)在一部在當?shù)嘏臄z的視頻再配上作者的解說就可以讓大眾足不出戶,了解世界。有些留學生想要博得大眾的眼球,他們瞄準了大眾對了解留學目的國的渴望,制作了介紹留學目的國的視頻。這些視頻作者,大都在留學目的國有較長時間的生活經歷甚至工作經歷,因此部分此類作者已經畢業(yè),只是還在目的國工作。一般而言,這些視頻點擊率都很高。這也證明了此類視頻迎合了觀眾的心理預 期。
還有一部分視頻作者,會通過引人注目的視頻標題,花哨的視頻剪輯以及紛繁復雜的表現(xiàn)形式,去分享與自己留學生活相關的視頻。受視頻平臺特點的制約,這類視頻作者一般在嗶哩嗶哩視頻平臺進行創(chuàng)作。作者有意去營造一種偶像感,讓自己所制作的視頻更精致,作者出鏡時的形象一般也是靚麗的。這類作者大多有成為網絡紅人的想法。事實也證明,這類視頻作者的關注量大都很高。不過,就視頻內容與主題而言,這類視頻更像是呈現(xiàn)給茶余飯后觀眾的娛樂節(jié)目,如同親友閑聊中的家長里短。這類視頻可以幫助觀眾淺顯地了解某一類留學生的生活,但通常不能深入。
另一部分視頻作者曾經是留學生,如今的他們借助自己的海外生活經歷以及人生經驗,做起了留學咨詢。表面上看他們是“個體戶性質”的留學中介,但實際上他們也曾經是一名留學生。這些作者通常會分享自己真實的留學經歷去吸引觀眾。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一名作者就以“出國留學是否值得?”為話題,分享了自己的留學經驗。在她看來,如果自己想選擇的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并不好,而自己的家境又不富裕,那么還是三思而行為好。視頻中,一臉的無奈不能隱藏她的過往。不過不是所有此類視頻作者都擁有相同境遇。另外一些作者在視頻中表明了自己是優(yōu)秀的“斜杠青年”。這些作者,有的曾經組建過樂隊,懂得編曲,同時在華人籃球隊中又是一名好手。有的則是游戲達人,在電子競技游戲圈里是出名的佼佼者,同時私下里又是一名街舞愛好者。他們精通數(shù)項技能于一身,又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履歷,而且大都畢業(yè)于名校。他們在視頻中,從不收起洋溢自信的微笑。其中,有的作者直接表示自己做留學咨詢只不過是興趣使然,也許在“斜杠青年”的工具書里,人生的法則就是舉重若輕。
還有一部分視頻作者,則是“學究青年”。他們在留學期間,把自己擅長領域的事情做到了最好,并以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了出來;他們既為自己賺得了更多的點擊率,也獲得了其他一些機遇。如一位在加拿大參加當?shù)鼗@球聯(lián)賽的留學生,自己本身籃球水平過硬。他通過分享自己的比賽經驗、練習經驗,獲得了較大的關注。同時他也注意到了可以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與經驗來提供服務,目前他向籃球愛好者開放付費咨詢服務。另外一名留學美國的藝術留學生,是一名作曲好手,他經常在各視頻平臺分享自己所做的音樂作品,而這些作品的譜子是需要收費下載的。
觀看視頻后,《留學》記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視頻作者是青年。5月將至,五四青年節(jié)即將到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也是指引著青年人為祖國謀富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福祉的巨大力量。在我國歷史上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青年應具有的品格、特質提出了要求。1980年5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給《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的題詞為:“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982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社論《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中把鄧小平的題詞延伸為“培養(yǎng)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1985年,全國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培養(yǎng)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也即“四有新人”。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2021年6月21日,新華社原創(chuàng)欄目《學習進行時》推出文章《學習進行時|這個群體,總書記一直牽掛于心》,文章寫道:“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關心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成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倳泴Ξ敶嗄昙挠韬裢!?/p>
在新時代浪潮中,留學生青年同樣應該肩負起、承擔起重任。在觀看的視頻中,《留學》記者發(fā)現(xiàn)不少青年都以出國留學為途徑,通過在海外學習,增長了自己的見識,豐富了自己的技能,許多視頻作者也表示,今后一定要回到祖國,讓自己在建設祖國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作用,用自己的青春力量為祖國的事業(yè)添磚加瓦。
教育部支持學生出國留學。2021年12月7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魏士強在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就澎湃新聞記者提出的社會質疑名校學生出國深造,擔心人才外流,為他人做嫁衣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回答。魏司長表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fā)揮作用”是我國多年來的留學政策,進入新時代還是要一以貫之地實行。同時他還認為這一代人是可堪大任的。
《留學》記者認為,新時代的留學生應該竭盡所能,充分把握留學機會,盡量充實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海外經歷。雖然留學生活充滿酸甜苦辣,但這一切可以是建設祖國的前奏曲。在海外留學的學生,不可貪圖奢靡放縱的生活,不應接受國外扭曲的價值觀念。梅花香自苦寒來,愿留學青年日后成為建設國家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