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鴻
對普通人來講,茶是生活中的點綴。然而,在《望江南》的主角杭嘉和這里,茶是他謀生的手段,是他涵養(yǎng)與氣度的組成要素,是他在時代滾滾洪流中心有堅守、有方向的精神依托。誠如作者王旭烽所言:“那里是另一個完整的世界,是屬于他個人的茶世界?!?/p>
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的這部最新長篇小說所寫的,是以杭嘉和為中心的杭府幾代人,在國共內(nèi)戰(zhàn)直至解放戰(zhàn)爭前后跌宕起伏、悲欣交集的故事。杭嘉和是杭府的主心骨,也是這部長篇巨作中當仁不讓的主角。
“心一定要平,心平才能氣和,氣和才能活著,活著才有希望?!痹谏械脑S多場合,杭嘉和常有不忍之心,他心疼著周遭所有的人。他從容、淡定,身處流言蜚語中,他的第一選擇就是別理睬,讓大伙心靜下來做好分內(nèi)之事。他行事仗義,沒有小家庭的局限。他心細如發(fā),目光如炬。當他意識到機械化制茶已是大勢所趨,做出改變是自然而然之舉。每次遇到困境時,只要他出現(xiàn),總有解決的可能。
除了杭嘉和之外,王旭烽還在許多配角的塑造上給予不小的表現(xiàn)空間。葉子的溫柔與善解人意,寄草的剛烈與執(zhí)著,婉羅的勤奮與慈愛,羅力的隱忍與勇敢,曹家遠的熱情與朝氣,杭漢的勇毅與擔當,嘉平的機智與敏銳,都立體鮮活地站立在紙頁間。相對杭嘉和而言,他們是配角,卻依然和主角一樣有血有肉。內(nèi)心的復雜以及無休止的纏斗,是與大時代的風云變化同樣值得回味、細看的角落。
王旭烽寫的固然是相對溫潤的茶人,卻也有其鋒芒四射的特質(zhì)。日軍攻入杭州時,性情溫潤的杭嘉和切斷自己的小指頭來表達不與日本人下棋的決絕。這是鐵骨錚錚的民族氣節(jié),中國人的血性。
整部《望江南》散發(fā)出清清淡淡的茶香,讀得越深,越會發(fā)覺茶香的干凈、余味不絕。在一個秋夜,杭嘉和召集全家人,挑出祖上至父輩珍藏的部分茶器分給家人們。分到手的何止是茶器茶具?背后延續(xù)傳承的是祖上鐘情于茶香的情感,與茶香難舍難分的不滅情緣。正如杭嘉和所言,“都是杭家人,后代憑這個也好相認”。這個充滿儀式感的畫面,莊重中有悲傷,悲傷里有幸福,唯有茶人才能感受到的幸福。時代在變,茶香不變,茶香沉淀著的生命底色不會變。
如杭嘉和這樣的人固有一癡,卻不止步于癡,另有大胸襟與大格局。支撐胸襟與格局的正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杭嘉和且不必說,身著軍裝的方越斗志昂揚,散發(fā)出準備加入抗美援朝行列的蓬勃之態(tài)。讀《望江南》而心生奮起之力,而歡欣鼓舞,是必然的。承平時代自不必言,亂世里亦可走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軍裝在身的方越、使命在心的羅力意氣風發(fā),這樣的堅定選擇,是足以讓幾十年來撐持杭家的嘉和欣慰不已的,更足以讓整個國家看到充滿光明的未來。
我也喝過龍井,它沒有鐵觀音香氣的濃,亦沒有大紅袍香氣的厚,它只是淡淡的,似有若無,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正如杭嘉和這樣的人,他一直都在,不聲不響的,卻是家庭與國家都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
話說回來,王旭烽亦是茶人一個。制茶技術(shù)的演變史、茶器的選擇與使用、茶的種與采、茶的收與藏,對這些盡皆熟稔于心的人,定然是長期濡染于茶香中的人。“如果說春茶喝的是清新空氣,淡淡的青草味,那么晚秋茶喝的便是濃郁醇厚……”這樣的言語散布在字里行間,它們正是王旭烽身為茶人的明證,也是《望江南》散發(fā)出不絕茶香的緣由。
困境中走向田野的中國考古前輩
作者:張泉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亦書亦畫亦人生,俗世奇人的全新隨筆
作者:馮驥才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