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亞,林鉆杜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以下簡稱“田徑世青賽”)是世界各國檢驗田徑后備力量競技實力的重要途徑。分析各國跳遠后備力量在田徑世青賽的競技表現有利于了解各國該項目的競爭實力。從世界體育強國的成功經驗可知,地區(qū)或國家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水平與后備力量的數量和質量密切相關,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有效培養(yǎng)是提升我國田徑整體實力的關鍵所在。為了解跳遠項目競爭格局和后備力量競技水平,本文對第7~17屆田徑世青賽跳遠項目競爭格局進行分析,為我國跳遠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以世界田徑聯合會公布的第7~17屆田徑世青賽跳遠項目前3名及我國優(yōu)秀青年跳遠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以“田徑世青賽”“跳遠”“競技表現”“競爭格局”等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搜索相關文獻,為本研究提供參考。
運用遞進系數對近11屆田徑世青賽跳遠項目第1名和前3名均值及不同階段的成績進行平均遞進系數計算,公式為=(-)×100/,其中表示逐屆遞進系數,表示當屆成績,表示當屆的上屆成績。
帕累托分析法又稱ABC分類法和主次因素分析法。A類是主要因素,累計頻率為0~80%;B類是次要因素,累計頻率為80%~90%;C類是一般因素,累計頻率為90%~100% ,以此分析歷屆田徑世青賽跳遠項目前3名獎牌分布和競爭格局特點。
從世界田徑聯合會官方網站獲取跳遠項目前3名和我國優(yōu)秀青年跳遠運動員在田徑世青賽的成績,運用Excel和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平均遞進系數是衡量一個項目總體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正值表示成績總體水平呈上升趨勢,負值表示成績總體水平呈下滑趨勢。此外,平均遞進系數代表成績的總體發(fā)展變化幅度和穩(wěn)定性:均值的絕對值越大表明成績的波動幅度越大,穩(wěn)定性越差;均值的絕對值越小表明成績的波動幅度越小,穩(wěn)定性則較高。
統(tǒng)計顯示,近11屆田徑世青賽跳遠項目男子第1名和前3名均值平均遞進系數皆為負值,表明男子跳遠項目的成績總體呈下滑趨勢。從平均遞進系數的絕對值來看,成績波動幅度較大,穩(wěn)定性較差。因男子跳遠項目第1名和前3名均值在第12屆比賽出現最低值且呈轉折點,所以對第12屆比賽前后成績進行平均遞進系數計算發(fā)現,第7~12屆比賽第1名和前3名均值都為負值,即二者成績都表現為下降趨勢,其絕對值分別達到4.90264和4.78422,表明第7~12屆比賽成績波動幅度非常大,成績極不穩(wěn)定。相反,第12~17屆比賽平均遞進系數都為正值,表明第12屆比賽后成績雖然變化幅度較大,但表現出積極上升的發(fā)展趨勢。
近11屆田徑世青賽女子跳遠第1名與前3名均值的平均遞進系數都為負值,表明女子跳遠項目的成績總體呈下滑趨勢。從絕對值分析,前3名均值歷屆比賽波動幅度最大,總體發(fā)展水平最不穩(wěn)定。由于女子前3名成績在第12屆比賽開始出現明顯下滑,因此以此為分割點,對該屆比賽前后2個階段的成績進行平均遞進系數計算。結果發(fā)現,第1名成績只在第12 ~ 17屆比賽為負值(-0.96782),表明第1名成績在第12屆比賽后呈下滑趨勢。造成世青賽女子跳遠第1名成績總體下滑的原因是后一階段成績的下降幅度大于前一階段成績的提升幅度。雖前3名均值的平均遞進系數在兩階段都為負值,但第12 ~ 17屆比賽的總體成績下降幅度相對增大,表明女子前3名成績的不穩(wěn)定性在第12屆比賽后有所增加。
統(tǒng)計發(fā)現,近11屆比賽男子跳遠總體成績呈現較大的波浪形變化特點。從最好成績來看:男子第1名和前3名均值的最好成績出現在第7屆比賽,分別是8.14m和8.05m,即男子跳遠競技水平在該屆比賽達到巔峰;最低成績出現在第12屆比賽,第1名成績僅為7.74m,與歷屆最好成績相差0.4m。同時,第7 ~ 12屆比賽成績的波動幅度較大且呈下滑趨勢,第12 ~ 17屆比賽成績則呈現上升趨勢。此外,由獨立性檢驗可知,第1名和前3名均值存在顯著性差異,意味著前3名運動員實力懸殊。
與男子跳遠成績相比,近11屆女子跳遠成績總體變化相對平緩,最大波動幅度出現在第14屆比賽,該屆比賽創(chuàng)造了女子跳遠的最好成績,為6.81m,且該屆比賽前3名運動員成績差距非常小,女子跳遠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在該屆比賽達到巔峰。由獨立性檢驗可知,第1名和前3名均值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意味著比賽競爭激烈。
獎牌數量反映各國競技水平差距,代表不同地區(qū)的總體競技水平。近11屆世青賽男子跳遠各洲獲取獎牌數量由多至少依次為歐洲(39%)>北美洲(30%)>亞洲(24%)>非洲(7%)。其中: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在歷屆比賽中取得4金、6銀、3銅共13枚獎牌,奪金率為36%;其次是以美國和古巴為首的北美洲取得2金、2銀、6銅共10枚獎牌,奪金率為18%。歐洲和北美洲作為田徑項目的奪牌大戶,第7 ~ 17屆共獲得23枚獎牌和6枚金牌,占獎牌數的69%和金牌數的55%,足以表明歐美地區(qū)跳遠項目后備力量強勁、技競實力雄厚。以中國為首的亞洲隊獲得4金、2銀、2銅共8枚獎牌,排在第3位。在這8枚獎牌中,中國占據2金、1銀、1銅共4枚獎牌,是亞洲獎牌和金牌的一半,意味著中國主導亞洲男子跳遠項目,但也反映出亞洲地區(qū)跳遠水平較弱,具備較強競技實力的國家較少。非洲是南非(1金、1銀2枚獎牌)一枝獨秀,表明非洲跳遠后備力量處于劣勢地位。
近11屆世青賽女子跳遠項目各洲獎牌數由多至少依次是歐洲(58%)>亞洲(24%)>北美洲(15%)>非洲(3%)。以德、英、法3國為首的歐洲以7金、6銀、6銅共19枚獎牌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qū),占獎牌總數的58%和金牌數的64%,表現出絕對實力。歐洲作為傳統(tǒng)田徑強洲,競技實力一直居于世界各大洲首位,不僅在男子跳遠項目上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實力,女子跳遠項目也表現突出。以古巴為首的北美洲在女子跳遠項目中獲得3金、2銀共5枚獎牌,占獎牌數的15%和金牌數的27%。相比男子成績,女子跳遠項目雖獎牌率下降15%,但金牌率上升9%,表明北美洲在女子跳遠項目中有較強的奪金能力。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在女子跳遠項目中獲得1金、5銀、2銅共8枚獎牌,中國以1金、4銀、1銅共6枚獎牌占據亞洲獎牌總數的75%。相比男子成績,中國女子跳遠項目在亞洲趨于壟斷地位,意味著亞洲女子跳遠項目整體競技水平發(fā)展不均衡。非洲僅尼日利亞獲得1枚銅牌。總的來說,田徑世青賽女子跳遠項目發(fā)展更不均衡,各洲競技實力差距明顯。
大賽獎牌榜反映的是各參賽國家的總體實力,獎牌分布直觀清晰地反映該項目的競爭格局及特征。為更好地了解田徑世青賽跳遠項目各國后備力量競爭實力,按照國際體育比賽通用計分原則,對各國獲取的相應獎牌分別計9分、7分和6分,在此基礎上運用帕累托圖對各國總積分進行統(tǒng)計歸納。
在近11屆田徑世青賽男子跳遠比賽中,獲獎國家共有17個(表1)。結合ABC分類法計算步驟和劃分原則,將其依次劃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團。結果如圖1所示,第一集團包括中國、英國、美國、古巴、南非、卡塔爾、日本、俄羅斯、意大利和保加利亞等10個國家;第二集團包括西班牙、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3個國家;第三集團包括丹麥、希臘、牙買加和加拿大等4個國家。從分布結果來看,集團分布中涉及的國家數量較多,尤其是第一集團,意味著田徑世青賽男子跳遠項目的競爭格局呈多元化,但未來仍可呈現出列強爭霸的局面。
?
金牌數反映一個國家在某項賽事中的最高競技水平。近11屆比賽共有10個國家獲得金牌,唯一獲得2枚金牌的是中國,表明尚未出現具有金牌壟斷或明顯競爭優(yōu)勢的國家,各國男子跳遠后備力量均具備爭金奪銀的實力。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獲金牌數最多,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實力,但獲金的時間間隔長達7屆,意味著中國在該項目未能形成穩(wěn)定的爭金優(yōu)勢。未來比賽中,金牌的競爭仍會非常激烈,具備奪金實力的國家都有機會獲得金牌。
在近11屆田徑世青賽女子跳遠項目中,共有18個國家獲得獎牌(表2)。運用帕累托圖(圖2)對各國總積分進行統(tǒng)計分類得出,第一集團包括中國、德國、古巴、法國、英國、比利時、西班牙、捷克、塞爾維亞、多巴哥和日本等11個國家;第二集團包括白俄羅斯、挪威和美國等3個國家;第三集團包括烏克蘭、尼日利亞和俄羅斯等3個國家。從分布結果可知,田徑世青賽女子跳遠項目競爭激烈,尤其在金牌爭奪中,歷屆比賽沒有任何國家獲得2枚以上金牌。從獎牌數來看,中德兩國以1金、4銀和1銅6枚獎牌并列榜首,占比36%,表明中德兩國在田徑世青賽女子跳遠項目中具備很強的競爭實力。除此之外,各國女子跳遠后備力量也表現出良好的競技實力,未來比賽中女子跳遠項目的競爭會非常激烈。
?
綜上所述,近11屆田徑世青賽跳遠項目的競爭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和非洲等4個大洲展開,且4個大洲競技實力存在明顯差距,如歐洲獲獎占比是亞洲和北美洲的2倍,更是接近非洲的10倍,表明洲際間跳遠后備力量儲備和實力差距明顯。跳遠項目獎牌和金牌分布廣泛,具備較強競爭實力的國家占少數,預示著在未來的世界田徑大賽中,參與獎牌競爭的國家數量龐大,競爭激烈。
目前,我國競技體育在國際上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歸根到底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結果。田徑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是基礎環(huán)節(jié),堅實的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是提高我國田徑運動整體水平的關鍵。田徑世青賽作為檢驗田徑后備力量競技水平的重要途徑,便于了解我國田徑后備人才的競技實力。
近11屆田徑世青賽我國青年跳遠運動員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在男子比賽中,我國共有9名運動員挺進前8名,并在第8和第15屆中分別以7.88m和8.08m的成績獲得金牌,我國以2金、1銀、1銅共4枚獎牌排在男子跳遠項目獎牌榜的第1位(表1)。在女子比賽中,我國共有7名運動員進入前8名,并在第7屆以6.59m和6.57m的成績包攬金銀牌,在第8、9屆和第13屆中分別以6.45m、6.36m及6.23m的成績獲得銀牌,且以1金4銀1銅共6枚獎牌與德國并列女子跳遠項目獎牌榜第1名(表2)。
運動成績的好壞與運動員及對手比賽時競技能力的發(fā)揮程度密切相關,我國跳遠運動員在田徑世青賽中整體發(fā)揮出較強的競技實力。但從表3不難看出,我國男子運動員進入前8名的成績波動較大,平均成績?yōu)?.76m,標準差為0.22m。與男子成績相比,女子成績雖呈下滑趨勢,從第7屆的最好成績6.59m下滑至第17屆的6.19m,但進入前8名的排名較為穩(wěn)定,基本都能位列前3名。此外,從近5屆比賽來看:我國男子跳遠運動員共3次進入決賽,并在第15屆包攬金銀牌,表明我國男子跳遠項目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我國女子跳遠運動員2次進入決賽并取得1枚銀牌,但與前幾屆成績相比競爭力有所減弱。
?
第一,在保持競爭優(yōu)勢中追求突破。在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我國跳遠項目雖具備一定的競技實力,但成績未進一步突破,尤其是女子跳遠競技水平呈緩慢下降趨勢。因此,基于項目原有競爭優(yōu)勢制定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在實現短期目標的基礎上,立足長期目標,提高跳遠后備力量的競技水平和能力。
第二,有針對性地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與跳遠項目對接的相關人才的引進,以及我國教練員、運動員與歐州、北美等國家教練員、運動員的學習交流,提高運動員的外戰(zhàn)能力。此外,具備較高競技水平但缺乏國際賽事參賽經驗的后備人才應不斷積累大賽經驗,力求在比賽中形成集團優(yōu)勢,切實提高我國跳遠項目在世界大賽的競爭力。
第三,擴大高水平跳遠后備人才隊伍儲備。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儲備是提高獲牌率、保持領先優(yōu)勢、形成項目競爭集團的重要保障。我國須整合社會和市場資源,多渠道選拔和多元化培養(yǎng)后備人才,落實“體教融合”培養(yǎng)模式,保質保量完成跳遠后備人才梯隊建設,完善科學化訓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