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
摘要:以新人教版“鐵鹽與亞鐵鹽”為例,圍繞如何通過食補進行補鐵,通過半定量討論菠菜、豬肝、紅棗是否補鐵及如何增強這些食物的補鐵效果為問題情景,最終發(fā)現(xiàn)豬肝補鐵效果最好,而紅棗不補鐵。以評價目標的達成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以此來調(diào)整教師教學進度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 鐵鹽與亞鐵鹽
2019年,教育部提出構建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在內(nèi)的高考考查內(nèi)容體系,體系規(guī)定了高考的考查載體——情境,以此承載考查內(nèi)容,實現(xiàn)考查要求[1]。項目式學習正是基于真實情景,進行探究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項目式學習是以課程標準為核心,將學科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作為研究重點,學習者在完整的材料中在一系列真實情景中解決一系列的真實問題,最終形成問題解決方案或產(chǎn)品,從而獲得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模式[2-4]。項目學習模式一般包括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價三部分,其中包含選定項目、制訂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動評價六個步驟。項目的完成需要不斷的反饋與調(diào)整,課堂中需要制訂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動評價不斷循環(huán)進行。項目式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的把思考還給學生,而不是如傳統(tǒng)教學中只重視教學邏輯,將知識邏輯全部灌輸給學生,學生不需要思考。教師充當項目設計者、實施指導者、建議者、項目評價參與者。
1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對于鐵及其化合物知識的進一步延伸,學生在上一課時中已經(jīng)熟悉了金屬單質(zhì)鐵及其氧化物的化合價應該如何轉化,建立可變價金屬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模型,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jié)課在此基礎上,學生要進一步學習鐵的化合物的性質(zhì),理解可變化合價金屬離子的性質(zhì)。
2目標設計
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通過鐵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規(guī)律,建立鐵元素的價類二維圖,建立模型意識,能基于價類二維圖對鐵元素的相互轉化進行預測[2]。
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對Fe2+和Fe3+性質(zhì)的分析,預測Fe2+和Fe3+的檢驗方式,完成補鐵食物中鐵化合價的檢驗實驗,嘗試對現(xiàn)象進行分析、歸納,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通過對補鐵食物的研究,理解掌握化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學過程與意圖
【情景創(chuàng)設】國家免費給8個月嬰兒進行全血檢查。展示全血報告發(fā)現(xiàn)寶寶缺鐵。醫(yī)生要求先通過食補進行補鐵,如果食補效果不好再進行藥補。
問題鏈:①有什么食物可以補鐵呢?②補鐵補的是鐵單質(zhì)還是鐵離子呢?③這些食物真的補鐵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補鐵食物的研究,理解掌握化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學習任務一:鐵離子的檢驗
【情景創(chuàng)設】我們以菠菜、豬肝、紅棗為例分析,這些食物是否補鐵?
問題鏈:①如何檢驗鐵元素呢?②通過顏色和加堿的方法能否確定食物中含鐵元素呢?請通過實驗進行驗證。③無法通過顏色和加堿的方法檢驗,那如何檢驗鐵元素呢?(以資料的形式提供三價鐵的檢驗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對Fe2+和Fe3+性質(zhì)的分析,猜想檢驗方式,制定計劃,進行實驗,得出結論不能用顏色和加堿的方法進行檢驗微量的鐵含量。體驗實驗探究方法,通過有序地、全面地、敏銳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準確地用語言描述,嘗試對現(xiàn)象進行分析、歸納,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學習任務二;Fe2+、Fe3+的相互轉化
問題鏈:①能否借助三價鐵的檢驗檢驗二價鐵呢?②檢驗菠菜、豬肝、紅棗中是否含有Fe2+?(發(fā)現(xiàn)紅棗中不補鐵)④菠菜、豬肝、紅棗補鐵效果如何?(以資料的形式給出幾種食物的含鐵量)⑤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強菠菜和豬肝的補鐵效果呢?(鐵鍋炒菜、維生素C等)
【設計意圖】通過鐵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規(guī)律,建立鐵元素相互轉化模型,形成氧化還原反應轉化觀念。并進行適度的推理,建立證據(jù)意識,能基于證據(jù)對鐵元素的相互轉化提出可能的假設,通過分析推理加以證實。
學習任務三:鐵的價類二維圖
問題鏈:①請根據(jù)所學知識畫出鐵的價類二維圖。②請預測物質(zhì)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畫出鐵的價類二維圖,對元素的相互進行適度的推理,建立模型意識,能基于二維圖對鐵元素的相互轉化進行預測。
4教學反思
為了更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鐵的化合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鐵元素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本節(jié)課選擇從學生比較熟悉的補鐵食品入手,以檢驗補鐵試劑中的鐵離子化合價為線索,逐步研究鐵的氫氧化物、亞鐵鹽、鐵鹽以及相應離子的檢驗,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體會化學在生活中的作用[1]。真實問題情境中問題往往是非結構化的,會涉及一些學生在現(xiàn)階段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項目實施前要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yǎng)目標設計好項目設施過程中學生會遇到的困難,做好學習支架。有些暫時無法在課堂中解決的問題,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指導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課外延伸學習。
在傳統(tǒng)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無論教師問什么問題學生只需要回答對或者點頭。教師也不在意學生是否真的會了,只要有學生點頭,教師就會默認為學生已經(jīng)掌握。把問題思考還給學生,讓學生去探究解決問題,教師因學生“悱”而“發(fā)”,及時指導建議。項目學習把課堂思考還給學生,把教師從機械的知識灌輸中解放出來,變成一個學生學習的旁觀者,從第三視角看學生的學習。使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18:2,74
[2]宋鳳蓮.基于教學評-致性“鹽類水解原理”第-課時教學設計.中學化學教學參考[J],2016(7)35-36
[3] 劉妍,王秀紅,張冬華.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鐵鹽和亞鐵鹽”教學設計.化學教育[J],2019(7)33-37
[4]丁麗云.“教、學、評一體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中國教育學刊[J],2018(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