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赫費與霍布斯的政治哲學思想評析

      2022-05-22 14:47沈國琴
      關鍵詞:利維坦國家主權霍布斯

      摘 要:

      出于維護個人自我保存權之目的,霍布斯構建出一種絕對權力,實現(xiàn)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全。然而,國家主權和自我保存權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張力?;舨妓怪鲝埥o予主權者超越法律的權力,維護利維坦與臣民之間關系的根本在于臣民的無條件服從,由此產(chǎn)生了霍布斯政治學說的內在矛盾。赫費基于自由原則討論法和國家制度,指出政治正義性的準則為分配性集體利益,強調公民能以理性的方式認同國家權力的強制性,因而在赫費那里統(tǒng)治是合法的,社會契約既賦予國家合法化,又對此加以了限制。正是在此意義上,赫費在現(xiàn)代語境中重構了霍布斯的政治哲學思想。

      關鍵詞: 霍布斯; 利維坦; 國家主權; 赫費; 個體自由

      中圖分類號: B561.22; B516.59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1.011

      政治的正義性問題是法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每個時代對于這一問題都給出了獨特回答。即便當今,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哲學領域,對于什么是政治的正義性均頗具爭議。英國偉大的政治家和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以及當代德國的重要哲學家奧特弗利德·赫費對于政治的正義性問題均進行過深入探討。本文以政治正義性為核心,探討這兩位哲學大師的政治哲學思想。

      一、 霍布斯社會契約論中的政治正義思想

      霍布斯對于國家這一機制的論證始于其設想的自然狀態(tài)。在此種狀態(tài)下,人們具有同等的自然權利,他們不僅是平等的,且又都是自由的,但人趨利避害的利己本性使得人與人之間時常會出現(xiàn)沖突,且主要表現(xiàn)在對財富、榮譽和其他強力的競爭,因而霍布斯斷言,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對人是狼”,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持續(xù)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人們“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1]94-95。值得一提的是,霍布斯的這一論點不是以持續(xù)不斷的行為沖突為出發(fā)點,而是把存在著暴力傾向的整個時期定義為戰(zhàn)爭狀態(tài)。

      如何才能克服這一狀態(tài)?霍布斯指出,可借助以下方式,即每個個體均把其自然權利轉讓給某人或某個群體,并授予此人或這個群體以至高無上的權利,于是便產(chǎn)生了國家。其確切的契約形式為:我授權某人或某個群體處置我的自然權利,前提是,你也同樣將你的自然權利托付給此人或這個群體[2]134。被授予的至高無上的權利就是主權,擁有主權的人便是主權者,其余的人便是其臣民。究其實質,這不是臣民與主權者的契約,而是一個庇護契約。主權者并不是契約方,因而也不受契約的束縛。拒絕對主權者的順從并不意味著在主權者面前違背了契約,而是在同胞面前違背了契約。此外,契約具有臣服性,臣民必須服從主權者[2]158?!叭绻麤]有服從的話,統(tǒng)治的權利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根本就不會形成國家”[3]。簡言之,在霍布斯的設計中,國家是由主權者和臣民組成的,主權者是一個代表所有臣民的統(tǒng)一人格,而這種代表性借助社會契約予以實現(xiàn)。

      霍布斯契約論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在沒有呼吁人的道德義務的情況下,借助訂立契約,建立了國家,構建起了一種和平秩序。依照《圣經(jīng)》中描畫的巨型海怪形象,霍布斯將這個國家描述為利維坦,其本質性的、超越所有一切的任務在于結束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以確保公民的安全。為此,霍布斯認為有必要將所有權限、權利和資源集中在主權者那里。他能依據(jù)自己的任意判斷改變與廢除法律,無需服從法律,能臨駕于法律而享有法律豁免權[2]204。此外,他還享有一種全面的審查權,意見與學說正確與否均由他界定[4]?;舨妓姑鞔_反對三權分立,認為被分割的權力必將自行毀滅[2]110

      在霍布斯的心目中正義是什么呢?他將正義界定為信守有效的契約。唯有借助契約,才能轉讓權利,因而違背契約是非正義的[1]108-109。國家可以迫使其臣民履行契約,所以只有在建立國家之后才會出現(xiàn)正義與否的問題?;舨妓惯€以另一種方式證明了沒有國家便無正義,指出正義存在于每個人做好份內之事的持續(xù)意愿中。在自然狀態(tài),每個人均享有一切的權利,沒有私有財產(chǎn),也就沒有所謂的“我的”及“你的”之分。鑒于任何事物都不屬于任何人,人們便可以爭奪任何事物,以致不惜采取暴力和欺詐手段,只有國家才使所有社會成員享有對于自我財產(chǎn)的所有權方面的正義[5]196。

      霍布斯認為理性在《論公民》中發(fā)現(xiàn)了20條自然法,在《利維坦》中發(fā)現(xiàn)了14條自然法。這些自然法多數(shù)涉及履行契約的行為規(guī)范,它們可歸結為“己所不欲,勿施予人”這一道德準則。所有符合它們的,絕對不會是非正義的,反言之,所有有悖于它們的,絕對不會是正義的[5]121。國家的任務在于,把這些自然法融入實證法[5]179。但國家的建立只是為正義創(chuàng)造了前提。正義與非正義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只有借助民約法才能確定。依霍布斯所見,國家建立之后,不受約束的自然法便成為有約束力的民約法,從而使得自然法與民約法互相包容。由此勢必得出正義等同于服從民約法。這與正義即為遵循有效的契約這一表述并行不悖。對于霍布斯而言,法律并不是抽象的、普適性規(guī)則,而是命令,在命令后面體現(xiàn)著主權者的意愿。借助契約,臣民順從主權者的意愿及他所制定的法律,因而違背法律等同于違背契約。

      可以說,霍布斯不尋求一種超然一切的、不可改變的法律標準。對他說來,重要的是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標準,這一標準即為主權者的準則。并不是在永恒的真理中,而是在國家權力中存在著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之標準?;舨妓雇ㄟ^將正義界定為順從主權者的意愿,使他成了純形式的正義概念之代名詞。

      二、 赫費政治哲學思想中的政治正義性理論

      赫費哲學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旨在構建政治正義性理論,他認為法與國家的合法性奠定一個可靠的基礎。其巨著《政治的正義性》是這方面成果的結晶。在這本著作中,他從自由原則來討論法和國家制度的合法化和限制化,換言之,赫費的現(xiàn)代政治設計致力于在法、正義和國家之間構建起系統(tǒng)性的內在聯(lián)系。下面我們具體探討一下其政治正義性方案。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赫費用語義分析的路徑提出政治正義性概念。在第一個他稱為“描述語義學”的層面,致力于澄清正義概念的含義。他提出的正義概念包含下述內容:其一,它涉及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其二,它有助于合理評估人際關系;其三,它體現(xiàn)了道德標準;其四,它論證了約束性的權利及義務[6]29-30。

      赫費語義分析第二層次的任務為論證法和國家強制權力的合理性[7]62,他認為社會強制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合理,即它是構建一種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且此種秩序總體說來能保障個體自由,進而有效地保障人權。

      政治正義性的準則是什么?赫費認為,它是分配性集體利益,即為每個個體以及為所有人帶來利益[8]30。赫費把這一正義標桿視為是法律界定的,倘若與它不符,便是非正義的。緊接著,赫費致力于論證法律和國家的合法性。從沒有法律和國家的自由秩序的缺陷中,赫費推導出了政治正義性的三個現(xiàn)實條件:其一,為能準確劃定彼此放棄自由之界限,需要積極地維護人權和基本自由;其二,為確保公正及有效地實施法律,需要一種具有足夠強制力的公共的法律權力;其三,為最終克服代際的兩難選擇,實證的法律制度,包括有助于其實施的公共權力必須在幾代人的時間內得到保障[8]78。

      于是赫費終于實現(xiàn)了其目標,既為法律和國家進行了哲學論證,又把法與國家關系的合法性與對其的限制結合在了一起,換言之,赫費將法律理解為社會準則的一種體系。一種公共的強制權力促成其形成與實施。當此種強制權力具有一種制度化形式時,便出現(xiàn)了國家。不難發(fā)現(xiàn),赫費在非常廣的意義上運用國家這一概念,將任何一種擁有一定強制權力的社會統(tǒng)治的持久形式稱為國家,它們具有哪些調控權限、哪種干預權以及它們達到何種集中化程度則無關緊要。

      此外,與羅爾斯一樣,赫費亦把正義看作法和政治領域的核心要素,認為在此方面補償性的分配正義不可或缺,且與交換正義緊密相關。但他同時認為,分配正義沒法體現(xiàn)正義的核心內涵,他崇尚交換正義,指出交換關系是人類社會最為根本的關系[9],但赫費所說的交換主要不是指那種狹義的物質交換,而是超驗的交換,即那種無形之物的交換,如交換服務,交換一些理念性的東西。交換概念的擴展是赫費交換正義的重要特征。

      由上觀之,在政治正義性中,赫費以極大的方法論的投入來進行論證。他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這個目標,因為他令人信服地證明,社會合作只有在強制權限的情況下,才能實現(xiàn)最佳化。然而得出這一結論的論證路徑并不是那樣順暢,赫費將人類學加倫理學的論證模式作為其政治合法性論證的基礎,因而便提出了政治人類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合作還是沖突?”赫費支持沖突觀。在他看來,沖突并不是人類共同體的衰敗癥狀,而是其基本的調節(jié)性元素[10]。若沒有這個元素,便無法解釋合法性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幸福還是自由?”赫費堅持自由是幸福的首要條件,并強調該條件在政治正義性的推導方面亦至關重要,只有放棄暴力保障了自由,它才能被人接受。從中可以看出,赫費的正義論基于一種自由論,而不是幸福論。

      總之,赫費強調沒有法律便無法確保政治的正義性,強制不可避免地屬于法律。只要政治對實現(xiàn)正義感興趣,就無法放棄國家機制,這同樣適用于任何一種僅僅基于善良意愿的政治??梢哉f,赫費借助論證政治的超驗基礎以及充分利用正義的批判性功能,建構了極具前瞻性的正義理論的新形態(tài)。

      三、 霍布斯與赫費政治哲學思想批判

      (一) 霍布斯國家主權論批判

      霍布斯是社會契約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基于“人性論”、“自然狀態(tài)”和“主權者”這三個假設,他闡釋了國家的起源及其合法性基礎,并借此構建起了其國家學說,與此同時,也從理論上排除了教會干預世俗事務的可能性,為國家學說的發(fā)展開辟了新天地。但霍布斯的學說,也存在著一些瑕癡。他的設想,即對自然狀態(tài)的無政府現(xiàn)象只有絕對的權力征服可供選擇,不太具有說服力。而霍布斯的思維卻囿于這個人類共存的極點上。這也許可溯源于英國內戰(zhàn)時期他的親身經(jīng)歷。那時他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旁觀者,自己也不得不多次逃離國家,直接感受到生存的威脅。其自身經(jīng)歷的時代悲劇,使得霍布斯高估了無政府狀態(tài)的風險。另一方面,他沒有意識到恰恰是這樣一種如此激進的權力集中增加了倒退至自然狀態(tài)的風險。主權者臨駕于法律,除其自身良知和自然法則,不受任何義務約束。若他無論出于何種原因,不愿意或無法履行其任務,“利維坦”頃刻間便會分崩離析。

      誠然,主權者以自己的民眾為敵,不確保其安全,甚至嚴重破壞臣民的生活,服從的義務便中止了。然而這僅僅是理論罷了,現(xiàn)實卻并非如此。主權者將有限的資源納入自己的權力機構,借此確保了民眾對其的忠誠。霍布斯只是在相當極端情況下才賦予臣民反抗國家主權?;舨妓沟膰抑鳈嗪妥晕冶4鏅嘀g亦存在著張力:一方面,不限制國家主權,必然導致主權者濫用權力,個人的自我保存權會受到威脅;另一方面,過分強調個人自我的保存權,臣民對抗法律和主權便有了道義上的依據(jù),這勢必會瓦解國家主權的基礎。

      歷史證明,在無政府狀態(tài)與“利維坦”之間尚存在著第三條道路,即一種溫和的立憲統(tǒng)治。其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個體命運的相對獨立性。統(tǒng)治亦不是如同在霍布斯那里個人化的,而是機制化的?,F(xiàn)代社會中,擁有權力者是擁有職位者,其權限由一現(xiàn)有的規(guī)則體系加以調控,而在霍布斯那里則相反,機制僅僅是君主的工具。可斷定的是,霍布斯決不想退出專制主義?;舨妓沟睦碚撘膊贿m用于論證極權主義政權的合理性,在霍布斯那里,國家的主權完全不受制約:第一,主權者不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第二,國家機關內部缺乏規(guī)制主權者的力量;第三,社會力量也難以約束主權者。

      綜上所述,霍布斯的學說,是一種立意于力量和至高無上權威的學說,國家的絕對權力源于契約。

      (二) 赫費的政治正義性理論批判

      赫費的政治正義性理論弘揚個體的自由,其理論建立在交換正義的原則之上,非常令人信服。赫費意識到人的利益的不同性,并嘗試證明普遍的、較高等級的利益。然而在此過程中,赫費忽略了平等與等價間的差異,這是赫費政治正義性理論的一大瑕疵。所有人均有其軀體不受傷害的超驗興趣,就此而言,所有人交換的是相同的東西,但其借此并沒有證明所交換的東西亦是等價的。赫費政治正義性理論的另一個瑕疵是其人權規(guī)范的非確定性。他沒有明確表明哪些人權由彼此放棄自由而產(chǎn)生。此外,哪些具體的基本權利屬于法界定正義性的前政治范疇,而哪些僅僅屬于法規(guī)范正義性范疇,這一點對其而言一直懸而未決,而它們對于隨后的法律保護卻意義非凡,因為前者不屬于國家的處置領域,后者卻是。此外,赫費放棄自由的劃界也不太清晰。赫費僅僅指出具有自由功能意義的某個最小值屬于法界定的正義性,超越所有這一切的,僅僅屬于國家目標范疇。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赫費自己也承認,超驗的自由交換的思想實驗并不能夠論證先天殘疾者的人權。有別于孩子及老人,殘疾人在任何時候均不具有威脅潛能,因而延遲交換的想法無濟于事。因而赫費得出的結論是:賦予弱勢群體自由權并不是正義之任務,而是團結互助之任務。這一結論明顯不太令人滿意,因為有別于正義,團結性不具有義務。

      雖然赫費的論證存在著上述不足,但絲毫不影響其對現(xiàn)代政治正義性設計體現(xiàn)出來的獨到洞見。赫費把政治正義性作為共同體的一個原則。在政治正義性中,他論證了作別利維坦的理由,但沒有把此種作別理解為告別國家,而是強調正義的國家應該是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與權威真正結合的形式,因而國家在公民面前不具有無限全權。此外,赫費在其《政治的正義性》著作中強調就政治開展道德討論。他還令人信服地證明,社會合作只有在包含強制權限的情況下,才能實現(xiàn)最佳化。赫費在交換正義中對自由的極端強調昭示人們:社會不僅需要理想正義,還需要現(xiàn)實正義,需要達到自由與平等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動態(tài)與靜態(tài)之平衡。

      最后,赫費的正義原則基于人的道德情感,藉此便將正義的理論與哲學史上人本主義的理論傳統(tǒng)相關聯(lián),使正義論獲得了深刻的理論底蘊??梢哉f,赫費的政治正義性哲學堪稱政治哲學的一個杰出成就,開啟了政治哲學的新篇章。

      四、 赫費與霍布斯政治哲學思想之差異及赫費對霍布斯

      政治哲學思想的重構

      (一) 赫費與霍布斯政治哲學思想的差異

      若將霍布斯與赫費政治哲學思想作一對比便可發(fā)現(xiàn),赫費傳承了霍布斯契約論中統(tǒng)治合法性的絕大多數(shù)思想,其中的許多差異是對霍布斯契約論的修正,且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霍布斯主要從人類學角度提出了其理論,而赫費的論證模式是人類學加倫理學。雖然他倆均認為國家具有合法性,但霍布斯的契約論只論證了統(tǒng)治的合法性,沒有論證如何限制統(tǒng)治。他通過將正義究竟意味著什么的解釋權托付給具有無限權威的主權者,便持一種純粹形式的正義概念;赫費則以其實質性的正義概念來衡量國家機制,從道德層面規(guī)制統(tǒng)治。

      第二,霍布斯將追求自我維護與權力作為人的行為的主導性動機,赫費認為,應把自由(外在的行為自由意義上的自由)視為人類的主要目標,因為自由最有可能使得人的多方面興趣達成一致。與霍布斯有所不同的還有,赫費不認為人總體上具有相同的能力與力量,而是承認人與人之間有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力量差異[8]86。

      第三,這兩位哲人不同的正義構想所產(chǎn)生的后果尤為清楚地體現(xiàn)在抵抗權問題上。依據(jù)赫費,一種反對國家權力的抵抗權原則上是不可避免的[7]473。即便在一個嚴格地依據(jù)憲法構建的國家,強制權力亦有可能有悖于超實證的、永恒的以及不可更改的人權。倘若如此,國家便是龐大的劫匪幫,民眾可以抵抗政府。在霍布斯那里,情形則全然不同。民眾的自由權利僅僅在于自我維護。當主權者對個體生命直接構成威脅時,個體才可以反抗主權者,霍布斯不賦予民眾超越此的抵抗權。

      第四,赫費對霍布斯授權理論的分析主要針對霍布斯在其《利維坦》中所言的“不是真理,而是權威制定法律”[1]207-208。據(jù)此,法律究其本質主要體現(xiàn)執(zhí)政者的意志,它由權威部門制定并以威權保障實施。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霍布斯的正義理論是一種權力理論,它僅授權與強制機構,不限制其權力。赫費不將這個斷言看作是法權論的表征,而是提出法有效性的三個起碼條件:法準則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人制定的;對不正義的洞見并沒有取消正義規(guī)則;法律的有效性借助于所涉人員而認同。可以說,赫費的正義等同于分配性利益,這樣的正義概念與霍布斯的“正義是給予每個人自己的永恒意志”[3]xv,3具有很大的不同。

      (二) 赫費對霍布斯政治哲學思想的重構

      赫費在其《政治的正義性》一書中沒有完全忠實于霍布斯的理論,而是將霍布斯的思考用于豐富自己的理論構想。在《政治的正義性》一書中可發(fā)現(xiàn)赫費對霍布斯理論的許多反思,以下我們著重探討三個方面:

      1.霍布斯聲稱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戰(zhàn)爭狀態(tài),且主要由四個論點組成:第一,人們最終尋求的無非是自我保存與幸福;第二,他們無非是躲避暴力死亡;第三,他們不停地追求權力;第四,在暴力死亡這一點上他們是平等的,他們可以殺害同類,亦被同類所殺[6]219。赫費對這四個論點的評析如下:

      其一,關于對自我保存和幸福的追求問題。赫費認為乍看起來,霍布斯的人類學前提,即對自我保存和幸福的渴望,完全是明白無誤的。但原初的自然狀態(tài)卻沒有為此種前提條件留有余地。此外,人也會出于政治及宗教等原因而放棄個人幸福這一引領性目標。由于人的語言及理智天賦,人的自然性會間接化,會具有反思性和分裂性,且這種分裂性貫穿于整個追求過程,因而人的追求會具有中斷性,此種中斷甚至會使生活和幸福的主要目的相對化。有鑒于此,赫費強調,在原初的自然狀態(tài)范圍內,放棄人類行為主導目的中的任何主觀性,與其說是人類學所需要的,毋寧說是合法性理論所要求的,因為只要有不同的主觀考慮的客觀性,行為者就得承受來自外部的社會強制。再者,赫費認為,只要一個人不必向他人證明自己認為合適的手段實際上是為了自我保存和幸福,那么,從社會角度講,他便享有無限制的意愿自由。由此赫費得出這樣的結論:幸福概念在霍布斯的心理學框架中,最終與行為自由的概念具有同一性:人總是做他想做之事[7]312,換言之,在赫費心目中,霍布斯對自我維護和幸福的追求最終基于這樣的主張:人為他自己認為的好處而努力。

      其二,關于對死亡的恐懼問題。赫費認為,霍布斯在這一前提中指的不是對任何死亡的恐懼,而是對暴力死亡的恐懼。若從與幸福相對立的對痛苦和苦難的恐懼來解釋對暴力死亡的恐懼,那么對雖是強制卻無痛苦的死亡就得持無所謂態(tài)度,而霍布斯要說的卻不是這個意思,且與人實際對死亡的恐懼并不相符。赫費認為,任何一種遭際者所不愿意的且是強加于他的死亡,均應理解為暴力死亡。赫費于是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前提應解讀為體現(xiàn)了一種不受限制的任意性:霍布斯害怕死亡的原因是對外來的終止生命決定權的恐懼,以及擔心絕對阻止人們做自己認為好之事[6]223。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其三,關于無休止的權力追求問題。在赫費心目中,霍布斯這種權力追求的假設受時代偏見的影響,把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對利潤的無休止追求理解為人類學的恒定要素。此外,僅僅無限制的擁有欲不能被認為是權力利維坦,因為依赫費所見,人類欲望的無休止性不是追求權力的充分理由。理由必須是一再在霍布斯的人類學中出現(xiàn)的那種要素,即由于語言和理智而中斷的自然性。赫費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權力服務于需要的滿足,最終服務于幸福;它直接為明天的享受服務,間接為今天的享受服務,也即為了克服當前的憂慮。由于今天的幸福至少有一部分與明天的幸福相矛盾,另一方面,明天的幸福通過今天的擔憂已影響當下,所以人們要有一種“盡善盡美”的幸福是不可能的,除非克服霍布斯的自然主義人類學,采取一種規(guī)范的、理性的追求,即不對未來進行絕對化的思考[6]223-226。

      其四,關于一個平等的前提問題。赫費認為,在政治合法性討論中,可發(fā)現(xiàn)人類基本平等的假設?;舨妓乖谒腥藢Ρ┝λ劳龅目謶种锌吹搅舜朔N平等。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既是暴力死亡的潛在犧牲品,亦是暴力死亡的潛在肇事者。但赫費認為,強烈的平等是違背事實的假設,因為它預設了一個道德前提。即使無視現(xiàn)實,將所有人看成同樣強有力,并且在這種假設基礎上論證法和國家的必要性,人們還會要求強者不要去利用弱者的軟弱無力。這樣的要求符合某種道德約束力,而在原初自然狀態(tài)中,并沒有為這種道德約束力留有位置,因此必須首先論證這種約束力。

      在赫費看來,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的四個定義要素中,第一個要素即對生活與幸福的追求,起主導作用。在這個要素中,重要的不是生活與幸福追求本身,而是這種追求的主體性。每個人是否把生存看成是自己幸福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以及在純粹生活之外,從何處尋找幸福,這全取決于他自己。結果,最后只剩下社會上無限制的個人感覺。因而赫費得出這樣的結論: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實驗可定義為預設不足,它僅涉及不受他人限制的任意自由性[6]223-227。

      正如赫費自己所言,這不能說是對霍布斯進行原則上的批評,而是指出霍布斯理論邏輯關聯(lián)中的瑕疵,在此基礎上,赫費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可以說,赫費重構霍布斯理論以豐富赫費自身體系為宗旨。

      2.霍布斯理論最終沒法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在于:如果個體通過無條件地接受保護而屈服于主權者的權威,霍布斯的理性條件的規(guī)范性基礎,即由建構政治實體而生發(fā)的對主權者的義務所基于的理論前提便值得懷疑——若個體的意愿是其真實的意愿,不是所設想的理性的意愿,個體便為了維持生命而順從。那些超越為求保全生命而對主權者承擔的義務,最終不是為了保全生命之目的而產(chǎn)生的?;舨妓箛栏駞^(qū)分理性動機與純粹的契約義務導致了從契約中不會產(chǎn)生特殊義務。鑒于此,赫費指出,霍布斯的授權契約所產(chǎn)生的公民責任僅僅源于締結契約這一事實,并非源于締約者的動機。而在赫費看來,社會契約在內容和方法上可以有不同的意義。契約是一種法律效力的協(xié)議,對這種協(xié)議說來,有三個觀點至關重要:首先,是否想訂立契約,由參與簽約者自行決定;其次,協(xié)議旨在轉讓某些權利和義務,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種相互轉讓;最后,隨著簽約的訂立,每個人遵守協(xié)議具有法律效力,違反協(xié)議的行為要受到處罰[6]315-316。綜合這個三方面可以看出,在赫費心目中,契約究其實質是一種自由的、相互的、在法律效力上對自由的自我限制。它適用于為公共法權力和與此相聯(lián)系的服從義務進行辯護,因為契約是一種法律行為的基本形式,同時,政治正義性理論具有契約概念的特征:自由同意相當于分配性利益及作為合法性合法前提的無統(tǒng)治;權利與義務轉讓相當于彼此放棄自由及作為消極交換的自然正義性;具有法律的有效性相當于放棄自由的現(xiàn)實條件。藉此,赫費突破了霍布斯契約論的理論瓶頸。

      3.霍布斯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法思想,他從自然權利出發(fā),推導出理性的自然法則,并在自然法的基礎上建構國家主權。在他看來,由于人的理性的荏弱無力,最終人們不得不求助于主權者的政治權威來解決理性與激情的沖突,以實現(xiàn)人類和平。赫費認為,由立法機構制定并公開頒布的實在法,為了獲取其必須具有的權威性,必須從自然法中推導而出,這與霍布斯的思想具有契合性,但赫費認為,自然法在最本質的意義上關聯(lián)于先驗的自由,同時他強調,公民之所以能以(或必須以)理性的方式認同國家權力的強制性,主要不是因為他們能從國家那里獲得保護,而是合法的自由限制可溯源于一種彼此的自由放棄的交換。在這一條件下,行為自由群體的不可避免的社會強制可產(chǎn)生一種分配性利益的自由共存。正是在此意義上,赫費延伸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理論觸角。

      綜上所述,赫費遵循啟蒙的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重構霍布斯政治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一種能夠滿足當今需求的政治正義性理論。其“正義國家”說相當符合我們今天所說的共同體概念??梢哉f,赫費的政治哲學理論所提出的基本政治訴求體現(xiàn)了一定的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 ?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Hobbes T.Leviathan[M].Frankfurt am Main:Reclam,1986.

      [3] 霍布斯.論公民[M].應星,馮克利,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66.

      [4] Schrodern P.Naturrecht und absolutistisches Staatsrecht.Eine vergleichende Studie zu Thomas Hobbes und Christian Thomasius[M].Berlin:Duncker & Humblot GmbH,2001:114.

      [5] Kersting W.Hobbes T.Zur Einführung[M].Hamburg:Junius,2016.

      [6] 赫費.政治的正義性:法和國家的批判哲學之基礎[M].龐學銓,李張林,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29.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7] Hoffe O.Politische Gerechtigkeit:Grundlegung einer kritischen Philosophie von Recht und Staat[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f Verlag,1989.

      [8] Hoff,O.Gerechtigkeit.Eine philosophische Einführung[M].München:C.H.Beck,2001:30.

      [9] Kersting W.Gerechtigkeit als Tausch? [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f Verlag,1997:48.

      [10]Gosepath S.Merle J.C.Weltrepublik,Globalisierung und Demokratie[M].München:C.H.Beck,2002.

      (責任編輯 文 格)

      Reviews on Hoffes and Hobbess Political

      Philosophy Thought

      SHEN Guo-q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Zhejiang,China)

      Abstract:For 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individuals right to self-preservation,Hobbes constructed an absolute power to achieve 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However,there is a serious tension between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he right to self-preservation.Hobbes advocates giving the sovereign a power that surpasses the law and that the fundamental factor for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iathan and its subjects lies in the unconditional obedience of the subjects,which gives rise to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Hobbes political theory.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and the national system,Hoffe points out that the criterion of political justice is distributive collective interest,emphasizing the fact that citizens can rationally recognize the coercive nature of state power.Therefore,in Hoffes mind,the rule is legitimate,while the social contract has legalized the state on one hand and limited it on the other.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Hoffe reconstructed Hobbe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modern context.

      Key words:Hobbes; Leviathan; national sovereignty; Hoffe; individual freedom

      收稿日期:2021-10-18

      作者簡介:沈國琴(196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德國語言文化及德國哲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奧特弗利德·赫費的政治哲學研究”(15BZX071)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猜你喜歡
      利維坦國家主權霍布斯
      霍布斯前后期法律思想比較研究*——以法律方法論為視域
      論利維坦的父權路徑
      利維坦
      契約精神中的共同體與個人
      契約精神中的共同體與個人
      論國家主權維護與投資者保護的適當平衡
      羊與狼
      論施特勞斯視野中的霍布斯*
      《利維坦》倫敦再拿獎
      論阿倫特的霍布斯*
      凉山| 得荣县| 天全县| 五台县| 紫云| 安庆市| 额济纳旗| 留坝县| 巴塘县| 册亨县| 普宁市| 宕昌县| 奉新县| 高台县| 方城县| 富源县| 商水县| 安吉县| 垦利县| 报价| 民县| 遂昌县| 西城区| 金华市| 永福县| 荔浦县| 泰和县| 津市市| 安溪县| 南漳县| 富顺县| 湾仔区| 田阳县| 仙桃市| 泸定县| 松溪县| 定陶县| 博乐市| 崇明县| 南汇区|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