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新 朱俊鋒 程旋
摘要:目的:評估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應用在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中的效果。方法:納入2019年7月—2021年7月的160例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患者,遵循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例分配至對照組(納入80例,行常規(guī)手術)、觀察組(納入80例,采用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治療),評價組間手術相關指標。結果:與對照組相較而言,觀察組種植體穩(wěn)定系數(ISQ)、種植體旋入扭矩更大,手術時間更少,牙槽骨吸收量更少,P<0.05。結論:對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患者采用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能夠提高種植牙穩(wěn)定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牙槽骨吸收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9--01
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是常見疾病,容易影響咀嚼功能及正常發(fā)音,加重胃腸負擔,降低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主要以口腔修復法治療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1],且以義齒摘除、義齒固定等為主,雖然能夠修復缺失牙列,但是難以有效恢復咀嚼功能,導致臨床應用受限。口腔種植修復通過植入種植體,既能修復缺損牙床,也能增強固位功能,且隨著種植技術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種植牙因美觀度高、無痛、不易損傷周圍健康牙體組織等得到臨床推廣。本文就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應用在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中的效果展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9年7月—2021年7月的160例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患者,遵循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例分配至對照組(納入80例)、觀察組(納入80例)。對照組:男/女為45例(56.25%)/35例(43.75%),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9.3±3.4)歲,牙周病變33例(41.25%)、外傷18例(22.50%)、牙體缺損29例(36.25%);觀察組:男/女為41例(51.25%)/39例(48.75%),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39.0±3.6)歲,牙周病變35例(43.75%)、外傷17例(21.25%)、牙體缺損28例(35.00%)。納入標準:①基于頜骨X線檢查確診;②充分了解研究方法、目的,自愿作為受試者。排除標準:①口腔種植修復術禁忌癥者;②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皰疹、潰瘍等口腔疾病者;⑤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⑥合并頜骨腫瘤者;⑦緊咬牙、嚴重夜磨牙習慣者。基本病例資料(性別分布等)無差異,P>0.05。
1.2方法
全部入組者行頜骨X線檢查,且以3D CBCT骨掃描明確缺牙區(qū)牙槽骨密度值,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行常規(guī)手術):即傳統(tǒng)切開翻瓣手術,在患牙處行局麻,切開翻瓣,且將種植體置入下頜磨牙區(qū)。
觀察組(采用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治療):術前全口清潔,再結合病情服用抗生素,情況必要時以0.2%洗必泰溶液行口腔消毒處理;借助牙周探針明確牙齦厚度,之后將黏骨膜瓣全層切除,再用先鋒鉆穿透骨皮質區(qū),使用慶大霉素、生理鹽水沖洗種植體窩,將種植體植入,旋緊愈合基臺封閉的黏骨膜缺損區(qū)。
1.3觀察指標
將手術相關指標[種植體穩(wěn)定系數(ISQ)、種植體旋入扭矩、手術時間、牙槽骨吸收量]作為觀察指標[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3.0處理數據,手術相關指標為計量型數據,表示為(x±s),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代表數據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與對照組相較而言,觀察組ISQ、種植體旋入扭矩更大,手術時間更少,牙槽骨吸收量更少,P<0.05,見表1。
3 討論
牙種植技術是治療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的重要手段[3],且我國牙種植技術逐步向微創(chuàng)發(fā)展,申洪峰[4]學者指出,較之傳統(tǒng)植入方法,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致力于以最小組織創(chuàng)傷、最小切口路徑完成種植牙植入過程,能夠減少縫合、翻起黏骨膜瓣等操作,不易損傷植入物周圍軟組織,疼痛輕微,牙槽骨吸收量少。
本次研究表明,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能夠有效治療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表現(xiàn)在觀察組手術相關指標更佳,P<0.05,與栗清朝[5]學者的報道一致,其以80例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患者為例,其中40例患者行傳統(tǒng)切開翻瓣手術(A組),另外40例患者行微創(chuàng)種植牙治療(B組),結果顯示B組種植體旋入扭矩(33.05±3.26)N·cm大于A組(29.88±3.03)N·cm,分析原因:種植牙因固位性良好、不易損傷周圍健康牙齒,所以得到臨床推廣,且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由于能夠使種植牙牙根、牙槽骨密切結合,且無需使用傳統(tǒng)牙套,達到類似于生理結構的效果,所以能夠提高ISQ、種植體旋入扭矩,讓患者獲得與天然牙基本相等的咀嚼功能,同時術中行局麻處理,能夠緩解疼痛感,加之操作簡單,不易磨損相鄰自然牙,手術用時少,術后恢復快,能夠盡早回歸正常生活,另外,該法也可結合患者天然牙形、臉型等個體化因素制作牙冠,能夠協(xié)調口腔結構,此外,采用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時,經改良過的微創(chuàng)切口無需皮瓣,可以減少邊緣骨吸收量,改善牙齦乳頭形狀,避免出現(xiàn)食物嵌塞感。
綜上所述,由于對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患者實施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治療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傅人杰,姚江偉,孫佳青.口腔種植修復對牙列缺失患者咀嚼功能及齦溝液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和腫瘤壞死因子-α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21,44(4):353-356.
[2]孫麗芳.口腔種植修復對牙列缺失患者固位功能、咀嚼功能及美觀舒適度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學工程,2020,28(8):50-52.
[3]陳柳蘭,馮煉,徐海鴻,等.種植修復與常規(guī)修復對牙列缺失患者骨吸收及美觀效果的比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9,14(11):491-493.
[4]申洪峰.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治療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0,18(20):119-120.
[5]栗清朝.微創(chuàng)種植牙技術在下頜磨牙區(qū)牙列缺失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9,28(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