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正虎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自北宋發(fā)展至今,歷經幾百年的興衰,在漫長的歷史中,它以非凡的包容性與其它文化藝術形式相互融合,成為集金石書畫等藝術形式于一體的藝術品,深受人們喜愛。紫砂壺為茶而生,在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中,茶有著重要的地位,人們從愛好喝茶到將喝茶演變?yōu)橐环N文化形式,逐漸形成了以“正、清、靜、和”為核心的茶文化,紫砂壺質樸無華、簡約大氣,與茶文化的本質相契合,同時紫砂壺造型豐富,給人們以極大的觀賞價值,紫砂壺與茶的結合為飲茶文化增加了幾分意趣,讓人們在喝茶的過程中把玩手中的茶壺,從那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造型里感受到制壺藝人的思想和情懷,感悟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讓人為之贊嘆。
紫砂壺造型變化萬千,有的簡單樸素,有的簡約氣質,有的繁復華麗,有的生動可愛,可謂一壺如一人,每種器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氣質。其中,紫砂光器由幾何形體構成,是各類器型中造型最為簡約的,光器主要分為方器和圓器,紫砂套組“六蓮”(見圖1)是典型的方器作品,整套組由一把主壺、四個小杯組合而成,主壺和小杯皆為六方形制,造型規(guī)律,且均采用彩繪裝飾技法,裝飾元素一致,給人以形式美和韻律美。一般而言,紫砂方器的制作較難,方器采用鑲接身筒的方式成型,如若工藝不當,燒制過程中接片處十分容易開裂,并且紫砂方器要達到線條利落、比例精準、明秀挺快、力度到位的要求,尤其要求線條直而不僵,各棱角的處理方圓結合,這十分考究作者的制作功底。欣賞紫砂套組“六蓮”,首先觀主壺,壺整體以六邊形切題,壺蓋與沿口為六邊形嵌合,壺身中部則以混方凸出,到壺底又回歸六邊形,暗喻佛教中的因果輪回。整壺上下呼應、結構穩(wěn)定,壺腹鼓出、下腹收斂,其間的轉折過渡恰到好處,壺蓋表面與壺底部以蓮花貼片裝飾,分別托起壺鈕與壺身好似佛坐蓮花臺,蓮花貼片為金色彩繪,刻畫精致,增加了作品吉祥美好的意境;壺流轉折有度,出水順暢;壺把與之呼應,流、把架子氣勢十足,精致秀氣又不乏昂揚的精神氣,提升了作品的氣質,流、把飾以棱線,與壺體呼應,協調一致;珠鈕也為六方形制,小巧飽滿,與壺身渾然統(tǒng)一。整壺結構精巧、比例協調,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給人以剛柔并濟之感,端莊雅致而不乏精巧秀美。主壺邊上配以四個小杯,杯子為正六邊形,與壺體造型一致,底部同樣蓮花貼片裝飾,與主壺和諧呼應,蓮花花瓣緩緩展開,形制優(yōu)美,給人以優(yōu)雅的形式美。好壺需要好泥做,整套組精選優(yōu)質原礦紫泥制成,色澤純熟莊重,泛著喑啞的幽光,給人以溫潤如玉之美,奠定了作品幽雅莊重的基調,金色蓮花彩繪又增加了吉祥大氣的意境美,恰到好處地增加了作品的美感,色調和諧統(tǒng)一、自然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遐想。
圖1 六蓮套壺
紫砂作品“六蓮”套組取材討巧,寓意吉祥如意。“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蓮花沒有薔薇之香,也沒有牡丹的艷麗,但它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姿態(tài),它清凈自在、不聲不響,雖然長于淤泥,花朵卻一塵不染,它默默散發(fā)著若隱若現的花香,不爭不搶卻讓人無法移開目光。蓮花從佛陀誕生的那一刻便是其不二的標志。七步生蓮、口吐蓮花、優(yōu)曇一現,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無一不出自佛教典故,并且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里了。蓮花本身代表圣潔,出淤泥而不染,且在佛教中有花開見佛的掌典,高貴異常。我們存在于世間,最初的時候都是簡單純粹的,但隨著閱歷的豐富,隨著世俗的浸染,有多少人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失去本心,我們都在忙碌地追求,或執(zhí)著于情,或執(zhí)著于物,或執(zhí)著于名利,早已沒有了最初的單純快樂,在執(zhí)迷追求的過程中我們忘記了初衷,世間真正能拋棄繁瑣雜事只為一心信念而清凈如蓮的人能有幾何?“六蓮”五件套組暗喻皈依、發(fā)心、戒律、正見與止觀佛教五大要素,明鏡非臺,佛自在心。通過紫砂“六蓮”套組告訴有緣人,蕓蕓眾生,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不必執(zhí)著于物,不必執(zhí)著于情,愿你平常淡然、不傲不遜,自在地做自己,在愛的陽光下綻放最美的姿態(tài),散發(fā)迷人的芬芳,不必害怕經歷風雨的洗禮,因為那能讓你更加地一塵不染,不必害怕人生的變化、世事的無常,因為那能讓你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的本心。做人當懷一顆蓮心,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清凈自持、保有本心,時刻守住自己的底線,保持清醒的頭腦,將純凈之美展現,微風起處,灼灼蓮開,清韻悠悠,簡靜安然。
紫砂壺是傳統(tǒng)的,也是現代,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堅持將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注重在傳統(tǒng)技法上力求變化,既繼承傳統(tǒng)又力求創(chuàng)新,使得作品含古韻而不失新貌,壺風內斂而充滿靈性,于簡約處彰顯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