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彤
關鍵詞:心理輔導空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山東科技大學 大思政 隱性教育
引言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傷害他人的新聞報道頻繁出現,這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日益嚴重化。[1]面對各種來自外界與自身的壓力,大學生不完善的心理受外界干擾,自身很容易引起各種負面問題,逐步變成心理疾病風險較高的群體。在此基礎上高校為正向引導學生健康教育問題不斷進行探索,為給予學生正能量引導,高校采用隱形教育的方式將思政教育引入空間,緩緩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之中。
國家也出臺了多項教育政策,特別是強調思政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學校作為培育下一代的花園,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場地。思政視野下的高校心理輔導空間在此基礎上得以發(fā)展,這種思政文化參與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受教育者在平時讓他們的思想道德、價值觀等多方面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一、思政教育在高校心理輔導空間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心理輔導空間現狀
目前,高校常有的咨詢和輔導空間會有三大分類,即個別輔導空間、團體輔導空間和情緒發(fā)泄空間。個別輔導是解決深層問題的主要輔導方式,往往需要個別輔導的個體較為特殊,空間上需要足夠的私密性;團體輔導起步較晚,各大高校仍處于嘗試階段,空間不宜過小,整體色調需要通透明亮、鮮明活潑;情緒發(fā)泄室并不一定是大叫大鬧宣泄的空間,它需要根據治愈性與隱形教育規(guī)劃空間功能。
經過多次網上調研與高校實地考察發(fā)現,現如今大學生心理輔導空間的現狀是,以補救性目標為主,過于重視個別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忽視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疾病的產生與心理健康引導。國人對空間認識狀態(tài)處于整體性的感知階段,空間缺乏獨特的教化風格,空間運用單一,各要素缺少配合,不足以支撐心理輔導空間的需求表達。高校心理輔導空間形同虛設,學生對其認可度有待提高。通過閱讀文章等發(fā)現這已經成為大家普遍認為、習以為常的事情。所以目前的心理輔導空間還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二)思政教育在高校心理輔導空間中的切入
目前高校心理輔導空間需要多樣化和本土化的教化模式,尋找適合高校的空間表達形式。我國有著深層的文化底蘊,并不需要一味地借鑒外國教育形式,對于我國高校心理輔導空間還需要從中國式的輔導方式入手。
心理輔導空間的改造首要考慮教育方式的問題,經調研觀察發(fā)現,學生內心受教育的觀念會根據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固定的桌椅排列方式讓已經從小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內心是抵觸的。問卷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校的心理輔導空間并沒有讓來咨詢的學生感受到溫暖,反而跟普通教室上課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尚且處于初期階段,存在大量不成熟的地方,滯后、單一、缺乏生動性與社會實踐性。高校的思政課堂都是較為粗略的理論概括,實踐活動大多陳舊,流于形式。同時,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內容缺乏激情,無法激起大學生感情的共鳴,難以滿足新時代對思政教育的需求。
高校教育可以從儒家教化思想中找到靈感,在以德育鑄魂為主的思政教育機制中,隱形教育、心理輔導教育可以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參與新時代高校思政文化“三全五育三結合”模式。[2]
二、思政教育介入心理輔導空間中的共性表現
(一)情感化表達
思政教育想要無縫隙連接到大學生心理輔導空間,需要從情感化表達方式入手,讓學生在感悟的時候共情[3],比如以革命文化為主題的思政空間,為紅色歷史的展開奠定感情基調,將思政教育逐漸融入到空間之中,使人們不知不覺感受到革命的力量。
學生面向心理輔導空間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整個教育過程的接納程度。思政介入的心理輔導空間應從從學生內心出發(fā),引導學生適應陌生復雜的空間環(huán)境,向學生傳遞社會正能量,促進學生的思想與空間氛圍之間的情感共鳴。
所以思政介入的心理輔導空間情感化設計必不可少,它可以從視覺印象與紅色文化兩個維度在心理輔導空間中進行融合。在視覺印象上,引入夸張、銜接等藝術設計手法,讓思政元素以一種合適的形象融入到心理輔導空間中,避免突兀地出現讓學生出現叛逆心理。在紅色文化宣傳中,確保思政元素與空間環(huán)境的情感表達與價值取向一致,避免多重主題對心理輔導空間造成干擾與破壞。
(二)功能性需求
從調研數據看,有極少數的大學生覺得心理輔導空間是一個釋放壓力的場所,而極大多數的同學認為心理輔導空間是為心理有疾病的學生而設。隨著思政教育政策的提出,思政介入心理輔導空間,其功能不再單一,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交流空間,豐富大學生的團體活動,釋放心理壓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心理輔導空間之中,不但可以給迷茫的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慰藉,同時還增強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提高輔導過程的感染力,拓展交互空間,充分發(fā)揮隱形教育的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此環(huán)境中得以成長,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與綜合素質培養(yǎng),促進健康人
(三)多方位建設
建設思政教育下的心理輔導空間僅僅依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空間的設計需要結合教育建設新政策,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需要從思政教育、德育、美育的教育方式出發(fā),注重科學性與趣味性結合,也需要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美學去推進思政主題的空間建設。心理輔導空間需要與時俱進,根據大學生調查結果,統(tǒng)籌學生需求劃分空間功能與環(huán)境設計。既有利于心理輔導空間結構的完善,也有利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傳播。
三、構建思政教育下的心理輔導空間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
根據思政教育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作者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改造高校的心理輔導空間,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思政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改變,讓學生更愿意接觸思政文化。
(一)山東科技大學思政文化導入空間
1.山東科技大學多彩思政空間: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山東科技大學開展多彩思政空間設計,如輔導員之家、國防驛站、愛驛站、公寓服務管理中心、心理輔導空間等設計,重點突出思政教育引領的功能,能夠讓全校師生有歸屬感、榮譽感和使命感。從環(huán)境熏陶中強化空間的文化育人功能,增加高校思政教育、國防影響、心理健康引領,加強思政文化宣傳。
其中作者參與公寓服務管理中心的整體設計,運用紫色為基調將整體空間柔化,設計上力求簡單明快,通過相應色彩搭配營造溫馨親切的空間氛圍,設置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洽談區(qū),同時設置了便民服務設施,為公寓學生提供暖心服務,拉近與學生心與心的距離,墻上設置相應宣傳內容更換或手作方便,集教育與休閑為一體,如圖1、2。
2.設計理念導向:倫納德(M.Leonard)在《有人性的空間》中所說,“一個好的空間設計就需要盡可能調動人的心理體驗和感知體驗,去喚起人們對某種情感的回想或聯想,以達到最終的設計目的?!盵5]心理輔導空間既是能提供給學生心理庇護、心理教育的場所,又能提供給學生學習的空間,是一個充滿朝氣又內斂舒適的環(huán)境。以青年人的眼光來構建的空間,同時心理輔導空間應是一個可以“記憶”的地方,將思政文化與心理輔導相結合構建新型教育空間這是文章設計的最終目標。
山科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提高積極樂觀的校園心理氛圍,打造心靈驛站與大學生心理活動社區(qū),促進朋輩間心理溝通互助,增進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塑造治愈、愉悅的心理空間。打破傳統(tǒng)教室的單一性,拓展交互空間,充分發(fā)揮隱形教育的優(yōu)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知不覺間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心理輔導空間設計實踐
1.總體布局:在此基礎上,本次設計位于山東科技大學大學生活動交流中心二樓,內部空間大小約177平米,是山科一間心理輔導空間的設計方案,其中劃分為觀影空間、個體輔導與發(fā)泄空間、團體活動空間和休閑空間。
個體輔導室利用玻璃隔斷區(qū)分空間,不讓外界壓力過多干擾個體交流,又能在設計中為避免空間昏暗,透光的同時不顯得壓抑。設計中需要注意空間大小與軟裝布局,空曠的環(huán)境給學生們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舒適的空間體驗是會給學生提供一種安全舒適以及不被打擾的空間環(huán)境。本次案例為避免個人交流時的尷尬,采用海洋球的“減壓球池”,用孩提時代的快樂釋放壓力,中間安裝沙包等發(fā)泄物品,這些物品既可以讓個體在獨立空間在快樂中放松身心,又能讓個體在空間中忽略陌生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
休閑空間里包含圖書閱讀區(qū)與洽談區(qū),可以讓學生在自由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中組織簡單的讀書交流會,也能使性格孤僻的學生通過書籍與相同趣味的人建立心靈上的知己。讓更多心有陰影的學生通過閱讀與空間環(huán)境的調節(jié)達到緩解心情、調節(jié)情緒、減輕心理壓力的目的。洽談區(qū)面朝綠植,這也為與人交談緊張的同學提供的環(huán)境,因為人們有時緊張會下意識地看向另一側,這時植物的自然美就是最好的選擇,學生放松自身后交流洽談也會順利很多。
團體輔導作為起步較晚的模式并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作為團體性活動會更讓人在不經意間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情,畢竟社會不是一個人的社會,個人會引起孤單落寞的情緒,在團體中會更好地得到治療。團體活動空間又劃分為觀影區(qū)與手工DIY區(qū),其中觀影區(qū)里的座位簡單便捷,方便移動,此空間又可以作為團體活動時需要的大空間使用。沙盤游戲是當下很受大眾歡迎的心理輔助技術,它是對來訪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學生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只需要在盛有細沙的沙箱里擺放自己覺得有意思的物品,直觀地呈現出他們的真是心理狀態(tài)與內心世界,可以很好地繞開咨詢中的尷尬與不安。手工DIY是現如今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緩解壓力的方式,據編者自身觀察,很多人喜歡觀看手工制作的過程,網上迅速流傳出“沉浸式”一詞,比如沉浸式手工、沉浸式制作、沉浸式手賬等,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解壓形式,這種形式代入感很強,讓人感覺很放松舒適,甚至DIY后自身身心都充滿愉悅感,如圖3。
2.空間形態(tài):針對大學生解壓設計的空間環(huán)境非常重視使用者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空間可以運用活潑的空間組合形式及豐富的色彩消除學生對陌生環(huán)境的抵觸心理。為避免隨意的造型造成空間的擁堵,山科的心理輔導空間中多采用常見的幾何造型,融入較為活潑的設計元素,利用年輕人的喜好打造舒適的空間環(huán)境來降低學生對于教育與心理輔導的抵觸心理,在自由組合中增加思政教育的趣味性。空間中考慮了橫向與縱向的設計,例如個體輔導空間通過橫豎對比來豐富空間的層次,橫向設有解壓球池、發(fā)泄器械、休閑交流座椅以及秋千蕩椅使空間充滿律動性,縱向利用色彩與玻璃隔斷縱向延申,在有限的空間中不過分壓抑,如圖4、5。
3.距離尺寸:霍爾提出的空間關系學這一概念,是關于人際交往中的空間距離研究。高校心理咨詢室每個空間的所有距離尺寸都需要參照這一概念中的“社會距離”進行設計和劃分,根據私密性的心里距離與環(huán)境因素,使每個人的“個人空間”距離要求相差甚遠。比如在團體活動中,根據熟識程度人們一般會采用個人距離(75到100厘米),個人社交需要相互協作、共同交流時,個人空間距離會縮小,當人們之間產生矛盾或沖突時會不自覺拉大個人空間距離。為保障學生心理輔導的順利進行,空間利用思政活動拉近師生或同學間的距離,引導每位教育者走向正確的方向。
4 .色彩的使用:“色彩是最便宜的心理治療師”[6]。顏色是心靈對內在狀態(tài)的詮釋,作用于人們的心理、能引起視覺審美的空間靈魂語言。在思政教育空間的設計中要善于觀察色彩的視覺規(guī)律性,針對不同功能分區(qū)合理運用色彩及色彩心理學。
色彩對于分割空間也有很大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如果排除墻體、柜體等分割空間的元素,使用大面積色塊拼接成不同功能的區(qū)域,往往會比用墻體圍成的空間更具有自由性,增大空間的利用率。
借助山科心理輔導空間案例色彩分割的形式將整個空間分為觀影空間和圖書閱讀區(qū),通過粉色調與綠色調的對比使空間有擴大和后退感,不至于有壓抑、擁擠的感受。一般來說心理輔導空間的色調不能采用刺激性強的色彩,大多采用中性色調、暖色調,如奶黃、天藍、淺綠等比較適合輔助治療的色彩。白色是一種明亮純潔、單純而不簡單的顏色,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可以對精神、情緒起到一個很好的安撫作用。但白色的面積不易過大,那樣會給人疏離感,所以適度的白有助于緩解壓力。
色彩,常常直接宣示著某種理想信念。對于具有思政意義的心理教育空間來說需要引入紅色文化資源,一部分是色彩上使用具有革命鼓舞精神的紅色,自由與理性的藍色以及生命與希望的綠色,另一部分這種色彩鮮明的顏色需要結合政治代表性強的裝飾品才能作為政治語言發(fā)揮正確的宣傳作用,比如國旗、黨徽與紅色的結合,國旗的紅色力量象征革命。
設計中采用舒適的溫暖色系,也會采用大膽的色彩刺激,溫暖的色彩讓人放松,鮮活的色彩激勵學生蓬勃向上發(fā)展,讓大學生在不忘初心的同時牢記使命,在慵懶的環(huán)境下激勵學生頑強向上的奮斗精神。
5.光的運用:當大學生進入心理輔導空間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室內的光線及溫度直接影響心理輔導的效果。室內光線需要明亮柔和,避免直射的強光、冷光以及昏暗的光線造成的不適。通常在室內空間中人們具有向光性,我們對從環(huán)境中獲得的光照量非常敏感,當人們在看到光時,憂郁的心靈會得到治愈,讓人對陌生的環(huán)境親切且向新的感覺。因此在燈具搭配上宜選擇間接照明或漫射照明,設計中使用透光板、軟膜天花、暗藏燈帶等使光線分布均勻,給予咨詢室更多舒適感、溫馨感,提高人們對空間的歸屬感與依賴感。設計整體并沒有用阻隔光線的墻體劃分空間,開放式空間的同時用書架、玻璃和綠植規(guī)劃空間,讓光線穿越整個心理輔導空間,通透明亮的環(huán)境無論是誰都會不自覺放松。墻上重要的思政元素應用筒燈照亮,不作為主體光線,也不淪為配角讓人們無從觀賞,筒燈的燈光與射燈的直射不同,柔和的光線將思政元素在合理中突出,讓學生在第一眼了解空間的主題。
結論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行為應需要在空間中從構造、色彩、燈光等多方位多要素針對性考慮,把握學生的環(huán)境心理特征,進而讓思政貫徹影響青年人的內心世界。未來對教育領域的設計要求越來越高,利用環(huán)境影響滲透基于高校教育空間現狀做出的設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延伸與拓展,讓產生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能在設計的空間中放松身心,進一步開拓教育與設計的關聯性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