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妮 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實驗中學
同學們:
大家好!
在分享我與科學的故事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件神奇的事情。去年,一篇聲稱“熟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論文被刊發(fā)在《寫真地理》雜志上。你們相信一顆煮熟的雞蛋可以變?yōu)樯u蛋再變成小雞嗎?看來在座的各位都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因為這篇論文顯然超出了我們對科學的元認知,違背了科學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學精神?
這個問題令我困惑許久,在遇到偶發(fā)的一件小事后才有了答案。說實話,我是個在科學上不斷掙扎的“學灰”,在這個領域里一直扮演著卑微、外行的角色,從未想過,有一天我能發(fā)光。
那個夏天,科學老師讓我們種綠豆,看誰的綠豆芽長得最好。上完實驗課,學了控制變量法,明白了綠豆發(fā)芽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氣。于是,我便興致勃勃地取來透明杯子,打濕紙巾,把種子一粒粒寶貝似的擺好,再放在通風的窗臺上,滿心期待它們發(fā)芽。
愿望美好,可現實不會陪我演戲。三天后,同學們的芽兒都長得不錯,唯有我獨守空杯,發(fā)臭不說,一點兒出芽都未見得。我跑去問老師:“為什么明明都按條件去做了卻長不出來呢?”“同學們猜猜是什么原因呢?”老師引導我說,“分析原因要去找外因和內因,既然外因做好了,是不是內因出問題了呢?是不是綠豆種子本身出問題了呢?”
第二次,我特地挑了顆粒飽滿且新鮮的綠豆種子再做發(fā)芽實驗。結果,還是沒發(fā)出芽。究竟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做錯了呢?我只好再去詢問老師。在聽了我詳細的“委屈史”后,老師就我種子不發(fā)芽的問題向我提出了疑問:“你把種子放在通風的窗臺上,是想讓種子多曬太陽嗎?”看我點頭,他意味深長地笑了。他這一笑有什么深意嗎?我想。不錯,我的種子,禁不起夏日驕陽熊熊烈火的考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第三次實驗,綠豆成功抽出了一棵棵齊整的好芽。我不得不慨嘆一句:這種感覺堪比居里夫人發(fā)現鐳射線?。?/p>
其他的科學發(fā)現也是如此。縱觀科學的發(fā)展歷史,哥白尼質疑“地心說”,提出“日心說”,成為科學革命的開端;一個蘋果砸在牛頓頭上,他一句“為什么蘋果會落下,而月球卻不會掉落到地球上”的疑問牽引他發(fā)現“萬有引力”;醫(yī)藥書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被屠呦呦注意到,她求真務實去提煉,才得到了青蒿素。
所以,在座的你還會覺得科學離我們遙遠嗎?如果此時,你心里又生出許多問題,那么恭喜你,你已掌握了科學精神——求真、求實。
沒有什么問題是解決不了的,答案本就藏在問題中。真理等待著我們去質疑、去發(fā)現!用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去發(fā)現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借鑒】
這是一篇演講稿,其中有不少亮點。
第一,演講稿的文體特征非常突出,特別是與現場聽眾的互動性表現很充分。作者具有強烈的對象意識,開頭的故事分享能調動聽眾的興趣,在演講過程中一直通過提問的方式,保持和聽眾的互動交流。“你們相信一顆煮熟的雞蛋可以變?yōu)樯u蛋再變成小雞嗎?”“什么是科學精神?”“同學們猜猜是什么原因呢?”“在座的你還會覺得科學離我們遙遠嗎?”最后還有召喚,等等。這些不僅把演講稿文體特點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還形成了文章的亮點。
第二,這篇演講稿不同于大多數演講稿,以敘述故事為主,敘述中,能夠一波三折,層層推進,不是簡單地一事一議,而是變一為三,三事三議,事情講完,道理隨之而出,甚是精妙。相比于議論類演講稿,此文容易脫穎而出,同比于敘述類演講稿,此文又有自己的特色。
第三,這篇演講稿在層次提升上也可圈可點,講完自己的經歷之后,再以其他科學家的故事,讓文章的層次再次推進,也讓科學精神順利推出。
此外,本文的語言通俗,卻能共情。這些亮點,終為本文贏得高分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