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經(jīng)緯
內容摘要:本文從路遙的作品出發(fā),以《平凡的世界》為主,找尋其中具有抗爭精神的普通人物。從宿命意識和與命運抗爭兩方面入手,分析路遙作品中普通人物的奮斗歷程,探究他們身上對命運的抗爭精神,其對當下仍有深刻的啟示與教育意義。路遙作品中的抗爭精神能夠喚起人們自身奮斗意識的覺醒,引起共鳴和思考,學會終身奮斗。
關鍵詞:路遙 《平凡的世界》 普通人物 宿命意識 抗爭精神
普通人物指現(xiàn)實社會中沒有影響力、地位不高的普通人,他們處于每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底層,在社會構成中占大多數(shù)。盡管普通人物在社會中不占少數(shù),但社會給與的關注度卻相對缺乏。在小說中往往以烘托主要人物或大人物的邊緣次要人物登場,或以精神世界的被壓迫被扭曲的形象來展現(xiàn)作品的批判性。但路遙的作品不同,他關注到普通人物的真實生存狀況,聚焦普通人物面對命運的抗爭精神。如果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與社會結構的癥結緊密的交織,那路遙筆下的普通人物就是新的時代與新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積極昂揚的精神面貌寫照。
周恩來總理曾說過: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xiàn)實有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xiàn)實的努力奮斗中才能實現(xiàn)理想。奮斗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它能給人們帶來希望、帶來幸福,作為普通的普通人物更是應去努力奮斗。奮斗貫穿路遙筆下人物的一生,這些普通人物窮其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做出奮斗。正如普通大眾對生命坎坷的態(tài)度,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曾去信孫蘭香: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①。路遙作品中普通人物的魅力在于面對困境的抗爭奮斗。雖然終其一生也無法完成人生命運的華麗轉身,但在這一過程中其靈魂得到了升華。路遙正是透過不斷塑造這種富有抗爭精神的普通人物形象,從而對一個時代的精神進行了雕塑。
一.宿命意識下的普通人物
宿命意識指人自覺意識到面臨了一種超乎其身力量的對象或一種其所無法解決的困境,使他因此感到自身的渺小,從而產生了一種對于冥冥中的神秘力量的猜測。在路遙的筆下便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意識到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但他們沒有妥協(xié),而是在苦難中生存、抗爭、奮斗。宿命意識易使人處在一種困惑的狀態(tài)之中,路遙通過作品所表現(xiàn)的宿命意識并不是對宿命論的宣揚,而是借助文學作品反映現(xiàn)實生活。具有悲劇命運的人物能讓讀者發(fā)掘社會、人生的深刻涵義,同時在作品中獲得對社會以及人生更深層次的認知。
因為路遙在農村中長大,所以無論是《平凡的世界》,或是《人生》,還是《在困難的日子里》,其作品都帶有一股“泥土”的生活氣息。其筆下的普通人物總是從農村開始出發(fā),書寫他們?yōu)榱俗非蟾篮玫纳疃归_的一系列奮斗歷程,他們與自己的命運抗爭,向命運發(fā)出挑戰(zhàn)。然而很多普通人物的一生終究歸屬平凡,從結果看其人生命運并無多大轉變,然而那艱難奮斗的歷程才是最大意義所在,宿命論正是意在書寫對命運的不妥協(xié)。以《平凡的世界》為例,孫玉厚雖然沒有大篇幅的描寫,但他的奮斗歷程十分具有代表性。孫玉厚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和五歲的弟弟孫玉亭及母親相依為命。在舊社會,女人不興出門,于是養(yǎng)家事情都落在了孫玉厚的身上,他在周圍村莊攬工或給商行翻山越嶺吆牲靈來賺錢。孫玉厚的抗爭精神表現(xiàn)于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已無法達成這個目標。于是他做出了一件在莊稼人中很有氣魄的事情,供他弟弟孫玉亭上學。如果能把弟弟玉亭供成個人物,他一輩子的辛苦也值得了。雖然最后玉亭沒有讀出多大的出息,可玉厚一直是一個不怕困苦,勇于打破常規(guī)去改變現(xiàn)狀的農民。不論最后成功與否,孫玉厚身上所具有的正是一個平凡人、一個普通人物對命運的抗爭。這種抗爭不是宏大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而是平凡的、發(fā)生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就如孫玉厚憑一人之力養(yǎng)活全家,咬著牙供弟弟讀完書,為弟弟辦婚禮還錢。雖然他沒有擺脫自己的農民身份,但他有自己的目標,有屬于自己的奮斗之路,即使他也知道再怎么努力這輩子也擺脫不了自己是個窮人的事實,但他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知道只有奮斗才會換來收獲。
宿命意識不是一個貶義詞,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面臨著這一境況。宿命論的重點不在于認清自己的宿命,而在于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要有奮斗的覺悟,不妥協(xié)才是應該從中看到的。在希臘神話《西西佛斯推石上山》中,西西佛斯因遭神譴周而復始的推石上山。這看起來是一個悲劇故事,但從象征層面來看,推石是日常人生,人類就是西西佛斯。義務、使命、職責、期限、信仰、金錢、家庭等,無不是“大石”的組成之一。生命的行程因為負重而有了質量和意義,而生命的意義正體現(xiàn)在這永無休止的奮斗上。關于宿命論在史鐵生的《命若琴弦》中有著重的體現(xiàn),當老瞎子終于彈斷了一千根琴弦時,知道可以重獲光明的藥方是虛幻時,便懷念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地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么快樂,他想起師傅臨終時的話語“記住,人的命運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②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睹羟傧摇防锏睦o琴弦就是路遙筆下的奮斗,那盲眼的琴師便是路遙故事下的苦難生活。有目標、有奮斗,才能在苦難中生存,結果不是奮斗的最終目的,那努力過的過程,會給自己留下最寶貴的財富。
二.普通人物對“命運”的抗爭
路遙總是把筆下的普通人物描寫的異常艱苦,他們在與苦難斗爭,在與命運搏斗,其作品中充斥著強烈的“抗爭”往往能給讀者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然而回頭再看,過去的苦難都會成為人生寶貴的經(jīng)歷,這也是路遙通過作品向讀者傳達的思想。那些“抗爭者”們在困境中保持倔強,不屈于自己的命運,頑強的勇往直前,他們始終相信在前方會有光明。我們不應回避苦難,而應選擇面對它,打敗它,與其抗爭的經(jīng)歷會讓我們進一步成。沒有誰能夠一帆風順,成長注定要歷經(jīng)苦難,這也會使我們積極面對人生。
以《平凡的世界》孫少平為例,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了對自己人生的奮斗之路。在縣立高中,因為家里貧窮的原因他連最便宜的丙菜也吃不起,只能吃焦黑的高粱面饃。正是在這樣的境況下,上學如此艱難的少平卻很高興,因為他終于從鄉(xiāng)圪垯走到了一個大世界。在這里少平找到了他的精神食糧:書,這也是此后他與其他大多數(shù)鄉(xiāng)下人不同的原因所在。畢業(yè)后少平渴望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打拼奮斗。不甘于當農民的他自立意識已經(jīng)覺醒,渴望尋找屬于自己的生活。一番思慮后少平離開家鄉(xiāng),選擇了一條艱難的奮斗之路,去黃原城打拼。在黃原城孫少平做起了小工,后又因機遇,到銅城當?shù)V工,他的奮斗之路開始漸有起色。少平從未甘于現(xiàn)狀,有了穩(wěn)定工作后,又給自己下定新目標:一邊下井干活一邊開始重學數(shù)理化,將來報考煤炭技術學校。然而命運沒有讓少平的生活就這樣趨于平靜,他的女朋友田曉霞在洪水中喪生。生活總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間又是如此的短促,既然活著就應好好地活,精神上的消沉無異于自殺,于是少平開始像往日一樣生活,在短暫的傷痛后全身心投入了工作當中。在《平凡的世界》末尾,少平在礦傷后留下了一道傷疤,傷愈后的他繼續(xù)選擇回到了礦上,因為他離不開其揮灑青春汗水的地方,這里是他奮斗的證明,也是屬于他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和孫少平都是從一無所有開始,他們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能與別人作比較的只有自己愿意吃苦奮斗的精神,少安通過不斷的勞動奮斗最終獲得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擺脫了莊稼人的命運。孫少平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有更加強烈的抗爭精神,他無時無刻不在與自己的命運做抗爭。孫少平的生活總是充滿苦難,但其始終貫徹越挫越勇的精神,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奮斗之路。他在一次次站的更高、更遠之后,最終擺脫了農民的身份,成為了一名工人。二人不同的經(jīng)歷有著相同的啟示,就是面對不公遭遇,面對天生與他人不同的家庭背景,我們都可以勇敢面對,鼓起勇氣與自己的命運對抗。人人都不應放棄理想,苦難不應是一個人成長路上的絆腳石,而是通往勝利的墊腳石。孫少平面對貧窮的家世,面對困難的生活,面對危險的工作,他都選擇奮斗,因為他一直相信能夠靠自己的努力來收獲成功。
孫少平與魯迅《過客》中的過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過客是一個勇往直前、頑強的戰(zhàn)斗者,盡管他衣履破碎,但在困頓中倔強,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難的深淵,倒退也沒有出路。同時,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說的到處是盛開的鮮花,也不是老翁所講的都是墳,他始終相信前面是有路可走的,只不過不是鋪滿鮮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從沒路的荊棘叢生的地方踏出一條路來。于是,他忍受著疲勞饑渴,帶著滿身創(chuàng)傷,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晝夜,不怕艱難險阻,奮不顧身地“向野地里蹌踉地闖進去”③,決不走回頭路。過客與少平有著同樣的苦難境況,他們的精神是不屈服于當下的物質的,他們都有著崇高的理想抱負,有著遠大的目標追求,不會被命運所打敗,他們身上閃現(xiàn)出的是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
《過客》作于五四運功之后,當時的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殘酷的斗爭面前消極退隱,而部分文人則投向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敵人,成為資產階級右冀,此時的魯迅則不倦地尋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堅持前進,反對倒退,故作此文以記錄這一歷程,也以文中“過客”為自己的精神畫像,予以自勉?!镀椒驳氖澜纭肥锹愤b對改革初期農村青年人奮斗歷程的真實記錄,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口號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激烈的社會變革時期,在這一歷史轉換的關鍵時期,隨著計劃經(jīng)濟到商品經(jīng)濟的歷史轉換,各種陳舊的思想觀念都面臨著強烈的沖擊,傳統(tǒng)的心理結構也在發(fā)生新的變動,作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農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這種變動和沖擊的力量,他們開始對自己生活的鄉(xiāng)村世界產生不滿與懷疑,而對具有現(xiàn)代文明誘惑的都市產生強烈的向往。盡管《過客》與《平凡的世界》時代背景不同,但他們有相同的抗爭主題,他們都是需要通過奮斗去打拼出一片新天地,過客是一個在探索中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但又深感孤獨和茫然的戰(zhàn)斗者的形象。他在死寂荒涼的曠野中,在充滿荊棘和黑暗的路上,衣衫破碎,赤足爛鞋,腳傷嚴重,亂發(fā)黑須,目光陰沉,孤身一人,艱難的長途跋涉與探索,已使他困頓至極,但他仍然掙扎前行,他到了小木屋前,本可休息一下;他接受了小女孩的水喝,感到“少有的好意”,老翁也勸他停下或者回去。在停下、回去或者前進的抉擇中,他選擇了前進。哪怕自己已困頓不堪,明知前面是墳,墳以后是什么也不知道,而且料不定自己能否走完,他也要走過去。在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在從攬工漢到煤礦工人的身份流動中彰顯了實現(xiàn)進城理想的種種努力與嘗試。在過客與孫少平身上都有著勇往直前的抗爭精神,他們有著遠大的理想,敢于突破自我,兩部作品有著相通的主題思想:反抗絕望。
綜上,路遙作品中的普通人物總是具有強烈的抗爭精神,他們敢于吃苦,勇于奮斗,這些鮮明的奮斗者形象能給人強烈的震撼。奮斗是抗爭精神的直觀體現(xiàn)。在路遙作品中哪怕一個人的條件好到一生不愁,但不奮斗的人是無法得到幸福的。奮斗始終離不開生活,路遙用自己的作品在告訴我們應該用奮斗走完自己的一生。學會終身奮斗,在苦難中成長,最終“進化”成為更好的人。其筆下無論是從小到大撐起一家人的孫少安,從雙水村一步一步走到銅城的孫少平,還是努力考上大學當上記者的田曉霞,他們都用自己的經(jīng)歷向讀者訴說著奮斗的重要性。在路遙筆下也有反面的人物形象:渾渾噩噩一事無成的王滿銀,靠關系找上工作后飄飄然的高加林。路遙用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形象傳遞出一個重要的思想:奮斗是一種美好品質。在路遙的作品中可以見到只要生活沒有停滯,就得繼續(xù)奮斗,奮斗永無終點。孫少安從生產隊長到開辦磚窯,再到建設磚廠,一直在朝著更美好的生活奮斗。少平同樣如此,從高中畢業(yè)到擔任教師,再到小工,最后到礦工,即便故事走到了結尾,但我們知道他的奮斗之路不會停下。路遙用他筆下普通人物們的奮斗歷程激勵著我們平凡人也應向他們一般,生活不息,奮斗不止。時代在變遷,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和路遙筆下的生活已經(jīng)有所不同,但其思想不會過時。面對人生困境,路遙用自己的作品向我們書寫了應如何與其抗爭。在路遙作品中應看到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性。普通人物們正是擁有良好的精神品質,才會有遠大抱負,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對自己命運的抗爭覺悟。擁有正確的思想、正面的追求、積極的目標,才能書寫出奮斗。
路遙筆下故事的主人公總是離不開一些悲劇因素,他們在與自己的命運進行抗爭,不向“宿命”屈服。作者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奮斗不是一件難事,艱難的處境不是不奮斗的理由。路遙筆下普通人物們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著良好的思想覺悟,同時有目標指引自己。我們應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質,成功的人物并不是偶然的結果,他們不僅有能吃苦的身體,還有不屈的意志,有時往往精神的力量更加重要,只有一直保持奮斗的人生,才是發(fā)光發(fā)亮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路遙.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2]史鐵生.命若琴弦[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3]魯迅.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楊麗華.論路遙小說的悲劇意蘊[D].山東師范大學,2008.
[5]唐歆瑜.路遙筆下農村青年的艱難人生探尋解讀[J].文學教育(中),2010.
注 釋
①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326.
②史鐵生.命若琴弦[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③魯迅.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