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羽揚
(吉林省聾兒語言聽力康復中心,吉林 長春 1300 00)
聽覺是人類感知世界,學習言語、語言、閱讀,發(fā)展認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兒童處在聽覺、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聽力障礙嚴重損害兒童的言語、語言功能,影響兒童的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發(fā)展。2006 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有0~6 歲聽力殘疾兒童13.7 萬人,兒童聽力殘疾的現(xiàn)患率為1.3‰,每年新生聽力殘疾兒童2.3 萬人。隨著人工耳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國家新生兒篩查的普及,“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干預”的實現(xiàn),聽障兒童在聽力重建(或補償)后的康復訓練涉及聽覺言語訓練、言語矯治、學前教育等諸多方面。由此,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即以學前教育為基礎,以聽力干預、聽覺言語訓練、言語矯治等專項為支撐的全面康復模式。言語矯治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我國“言語矯治”是新的學科,主要遵循醫(yī)教結合的原則,為了更好開展言語矯治教學,積累經(jīng)驗,我們選取一名問題比較大的聽障兒童進行探討,以期能積累經(jīng)驗,更好地開展言語矯治教學。
個案,男,希-內學習能力為136,為優(yōu)秀;聲場測聽:35dB;2007 年1 月10 日出生于吉林,由于父母是聾啞人,所以在吉林市產(chǎn)院出生后3 天就做了聽力力篩查,沒通過,48 天再做同樣沒通過,家長開始四處看病,孩子7、8 個月沒有出現(xiàn)咿呀學語,孩子9 個月時,去上海醫(yī)院確診為感覺神經(jīng)性耳聾。2 歲開始佩戴雙耳助聽器,并在吉林市聾兒中心訓練一年,以看話為主;3 歲10 個月做人工耳蝸手術,1 個月后開始在我中心進行術后訓練,由奶奶陪同訓練;目前出現(xiàn)的問題是說得不清楚,他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本文采取的是個案研究的方法,通過觀察法和測試法提供評估資料。
2.1.1 儀器
運用泰億格公司的言語測量儀(S1)測量其呼吸、發(fā)聲、共鳴的一些評估數(shù)據(jù),以及結合它進行相應的訓練。
運用泰億格公司的新概念康復訓練儀中的構音模塊進行構音的運動評估和相應的訓練。
運用泰億格公司的言語矯治儀(S2)進行呼吸、發(fā)聲、共鳴、認識發(fā)音的矯治訓練。
2.1.2 評估表
采用中國聾兒語言康復研究中心的構音器官評估表進行構音器官的檢查。
采用華東師大的言語功能評估報告單進行言語功能的評估。
采用華東師大的構音運動功能評估表(下頜、唇、舌)進行構音器官運動功能的評估。
采用黃昭鳴-韓知娟詞表進行構音語音清晰度的評估。
通過與家長訪談了解個案的一些自然資料,查詢個案有關學習能力、聽覺能力的資料;進行言語器官、構音的評估;其詳細情況見表1-表4。
表1 主觀觀察呼吸方式對比表(單位:秒)
表2 言語基頻標準差的客觀測量結果對比表[4](單位:Hz)
表3 i 共振峰的客觀測量結果對比表(單位:Hz)
表4 構音的主觀評估對比表
個案的訓練時間每周為2-3 天,每天30 分鐘;采用親子同訓的形式,教師在教個案的間歇,也會指點家長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呼吸訓練主要是建立生理和言語狀態(tài)下的腹式呼吸;主要通過觸覺感知腹部的起伏,感知呼吸時的不同,吸氣時腹部凸起,呼氣時腹部回縮來訓練生理腹式呼吸,通過發(fā)長音、短音、長短音結合,同時感受腹部的變化來建立言語腹式呼吸,另外可以還通過嗯哼法、數(shù)數(shù)法訓練;發(fā)聲訓練主要是減少音調變化,主要通過頸部放松訓練、聲帶放松訓練、哈欠嘆息法、咀嚼法以及跟著節(jié)奏唱兒歌和音調梯度訓練法[1]等進行訓練;同時通過升調打嘟和降低打嘟還可以進行聲調的學習;共鳴訓練主要是幫助孩子克服后位聚焦的問題,主要利用前位音法和伸舌法[2]進行;構音語音的訓練是能正確清晰地發(fā)音,主要是聲母的學習,通過口部運動及構音的訓練進行,口部運動的治療:唇運動治療主要針對因唇肌張力過低造成圓唇運動、展唇運動、圓展交替、唇齒接觸等運動出現(xiàn)運動不足及缺乏導致雙唇音或唇齒音構音不清而進行的治療,主要采用肌張力過高治療法、肌張力過低治療法、促進唇運動的自主控制、自主訓練治療法。舌運動治療主要是針對舌前后運動范圍受限、舌精細分化運動發(fā)育遲緩、舌尖運動發(fā)育不良、舌兩側運動發(fā)育不良、舌肌張力過高、口部觸覺敏感性障礙、口部習慣問題等進行的治療,促進舌的感知覺正?;瑪U大舌的運動范圍,促進舌基本運動模式的形成,提高舌運動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從而為準確構音奠定較好的生理基礎。構音的訓練,主要通過:語音感知、語音習得、語音強化、語音聽辨、語音重復、語音切換、語音輪替來進行訓練。
在訓練的過程中,療效監(jiān)控是通過不斷評估來實現(xiàn)的。言語矯治老師通過比較治療前后的變化,來確定聽障兒童的治療效果是進步還是沒有變化,同時對康復方案起到指導作用,還要根據(jù)該兒童的進步情況增減治療方法,盡可能為他提供既科學又省時的治療方案,不斷提高康復效果。只有通過不斷評估→治療→再評估→再治療的循環(huán),才能逐步改善口部運動障礙,從而更好地為構音運動服務。
3 個月的訓練后,言語呼吸、發(fā)聲、共鳴都基本達到了正常的參考數(shù)值,以下對表1-表4 進行比較;而言語清晰度由原來的33.33%提高到了80.51%。
表1 中:最大數(shù)數(shù)能力(Maximum Counting Ability,MCA)是指在深吸氣后,一口氣連續(xù)說1 或5 的最長時間。最大數(shù)數(shù)能力主要反映呼氣和吸氣之間的協(xié)調性、言語時呼吸控制能力的大小和呼吸的穩(wěn)定性,以及呼出氣流量與說話時間之間的一致性。該聽障兒童訓練前發(fā)音時間短,發(fā)音時氣息不均勻,音調忽高忽低,響度先大后小,訓練后MCA 測試結果達到了正常值,呼吸支持不足以及呼吸、發(fā)聲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得到了解決。
表2 中:該聽障兒童訓練前發(fā)音時音調變化較大,說話像是在唱歌,音調忽高忽低,訓練后音調趨于正常。
表3 中:該評估表明言語發(fā)音時舌位過于靠后,縮在口腔后部,導致口齒不清,通過訓練,言語發(fā)音聚焦點正常了,言語清晰度也提高了。
表4 中:訓練前該聽障兒童的舌、唇運動均存在障礙,很多聲母構音不能,通過口部運動的訓練,舌、唇的運動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聲母的大部分音都習得了,也促進了言語清晰度的提高。
經(jīng)過3 個月的訓練,個案的言清晰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實踐證明,進行言語訓練課要進行全面的言語功能及構音能力的評估。以往我們只重視構音的評估,可是對孩子的起音方式異常或說話一字一頓的問題卻不去在意,這樣即使孩子構音沒有問題了,可是說話還是有問題,還會影響聽障兒童的社會交往。
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給每個聽障兒童進行言語矯治時,要注意不同的個體差異,比如有的聽障兒童先學會送氣音,有的聽障兒童則相反,先學會不送氣音,我們應注意觀察,要抓住個體的言語習得規(guī)律。
要尊重他們,言語矯治課難免會碰觸聽障孩子的臉或其他部位,因此每次要碰觸他們時都要先征求其意見,或讓他們先碰觸教師,然后再碰觸患兒。同時要注意碰觸時手要輕柔些,不要傷到患兒。
要把枯燥的學習變成快樂的學習。在訓練中,可以先了解聽障兒童的興趣愛好,在訓練時可以有針對性的給予驚喜,例如:個案喜歡小汽車,在訓練轉音時,可以利用小汽車做螺旋運動,同時發(fā)音,這樣既增加了趣味,又有了視覺的提示。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對言語清晰度較差的兒童,通過言語矯治訓練的干預,是行之有效的。本文通過言語測量儀客觀評估的方式采集評估數(shù)據(jù)并進行療效監(jiān)控,其結果對臨床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康復訓練采用的是個別化教育,又有親子同訓的形式,這為聽障兒童言語矯治訓練方式提供了借鑒。另外,該個案從2 歲多起就進行了訓練,雖然說話清晰度不好,但認知發(fā)展得很好,這樣就決定了其學習能力較強。而每個聽障兒童都各有其特點,需要我們在康復矯治訓練中逐步積累經(jīng)驗,要不驕不躁,努力鉆研,善于總結,經(jīng)常反思,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言語矯治學科真正起到一個教育支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