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士冬
名人零距離
談及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我們就會想到一位歷史名人,他就是“紙圣”蔡倫。蔡倫是東漢的一名宦官,他總結前人的造紙經(jīng)驗,大力改進造紙術,制成“蔡侯紙”。由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后人將他奉為“紙神”“紙圣”和“造紙鼻祖”。值得一提的是,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還特別展示了蔡倫改進的造紙術。
訪談面對面
小主持人:
蔡倫先生,據(jù)說您出身于鐵匠世家,而且是一位有為少年,請問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蔡倫:
我想,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會影響他的一生吧!雖然我父親是個鐵匠,但他很重視我的學習。我少年時就熟讀四書五經(jīng),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我雖然沒有成為鐵匠,但也對冶煉和鑄造有濃厚的興趣。想來,我后來能改進造紙術,與我的童年生活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
小主持人:
作為一名宦官,您為什么會想到改進造紙術呢?
蔡倫:
我雖然只是一名宦官,但是皇帝很器重我,并任命我為尚方令,主管皇宮里的制造事務。當時主要的書寫材料還是竹簡,非常笨重。繪畫用的絹帛又太貴重,不能普及。于是,我立志要造出一種輕巧且價格低廉的紙,讓天下人都能用它來寫字繪畫。經(jīng)過多次試驗,我終于成功了,也算不辱使命。
小主持人:
您是如何制造出“蔡侯紙”的呢?
蔡倫:
嗯,制造的工序可是相當復雜呢。工匠們先找來樹皮、破麻布和舊漁網(wǎng)等雜物,將這些東西剪斷、切碎,放進一個大水池中浸泡。然后就是漫長的等待,等什么?等雜物爛掉,里面的纖維就被保留下來了。
工匠們將浸泡過的原料撈出來,不停地捶打、攪拌,并煮成紙漿,冷卻后用竹簾將其撈起來,平鋪在陽光下晾曬,曬干后揭下來,一張可以寫字畫畫的紙就制成啦。
小主持人: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成了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深刻地影響了歷史的發(fā)展。他的這份功勞,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名人小故事
蔡倫看到皇帝每天都要批閱堆積如山的簡牘,非常辛苦,便琢磨著要制造出一種輕便好用的書寫材料,來取代笨重的簡牘。
對于新的書寫紙張,蔡倫的第一個要求是輕便,因此竹木肯定不適合;絲帛倒是很輕便,但是價格太昂貴。新材料必須取材容易、價格低廉。于是,他處處留意,希望能找到這種新材料。
有一天,蔡倫和其他宦官到城外游玩,來到一個十分幽靜的山谷,一條小溪潺潺流過。忽然,他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蹲下來不動了。
其他人覺得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只見蔡倫手里捧著一團濕濕的、破破爛爛的、像棉絮一樣的東西發(fā)呆,嘴里還喃喃道:“找到了,找到了!”
大家都被弄糊涂了,這蔡倫莫不是傻了,怎么把這破爛玩意兒當成寶貝?
蔡倫雙手捧著這團“破爛”,問河邊的農(nóng)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么形成的?”
農(nóng)夫笑著回答:“這個呀,是漂在河里的樹皮、爛麻、破漁網(wǎng)什么的,被水沖呀、泡呀,又被太陽曬,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水里到處都是呢!”
蔡倫聽后不由得眉開眼笑。
回到宮里后,蔡倫馬上投入緊張的試驗中。他找來樹皮、破麻布、舊漁網(wǎng)等材料,讓工匠們把它們剪斷、切碎,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不易腐爛的纖維卻保留下來。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來,放入石臼中,不停地捶打、攪拌,并煮成紙漿,冷卻后再用竹簾把紙漿撈起來放在太陽下曬,等干燥后揭下來,就成了紙。
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最后終于制造出輕薄柔韌、取材容易、價格低廉的新型紙張。
人們?yōu)榱思o念蔡倫,就把用這種工藝制造出來的紙稱為“蔡侯紙”。
大咖小鏈接
蔡倫紀念園
耒陽人民為了紀念蔡倫的貢獻,在他的故居建造了“蔡侯祠”,后又擴建為蔡倫紀念園?,F(xiàn)在,蔡倫紀念園已經(jīng)成為弘揚科學和傳承文明的重要基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同學們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領略蔡倫紀念園的文化氛圍,緬懷這位傳奇的人物。
中國造紙蔡倫獎
中國造紙蔡倫獎以蔡倫的名字命名,是中國制漿造紙科學技術領域最高級別的社會獎項,由中國造紙學會創(chuàng)辦,為的是表彰我國造紙行業(yè)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取得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