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中客
提起夏商周,總會讓人聯(lián)想到青銅器。就銅器的使用規(guī)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shù)和品種而言,古代的中國一騎絕塵,尤其是那些一氣呵成的精美花紋圖案,讓人驚嘆不已。那么,青銅器上的紋飾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
早在公元前16世紀(jì),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掌握了中空技術(shù),用銅液直接澆筑模具。在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兩種:模范法和失蠟法,基本都分為塑模、翻范、烘燒和澆注四個部分。
首先是塑模,也就是制作母范。母范原料由鑄件的大小和幾何形狀決定,較小的簡單物件,可以用木、竹、骨、石等材料制作,大型和圖案復(fù)雜的物件,可以用混有炭末、草料或其他有機(jī)物的陶土制作。經(jīng)過粗加工后,在泥料黏土中浸泡成為泥模,然后在泥模陰干過程中擇機(jī)雕刻,等雕刻完畢后的泥模徹底干燥后,入窯焙燒、冷卻,母范即成。
其次是翻范。翻范的技術(shù)性很強(qiáng),是模范法的核心。簡單點(diǎn)地說,翻范就是將一塊塊黏土覆在母范上“復(fù)制”圖紋,然后把一塊塊黏土無縫黏合,這些無縫黏合的黏土塊就是外范。因?yàn)槟改2粔蚓?xì),拓印過來后還需進(jìn)一步雕刻加工,所以外范的材料須是能經(jīng)得住摔打、揉搓和長時間浸潤的極其細(xì)致的陶土。在翻范前,先要決定外范應(yīng)該分為幾塊,以及在何處分界。翻制好外范模型后,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就是所鑄銅器的厚度。
最后是烘燒和澆注。一次成品叫渾鑄或者整體澆注。外范準(zhǔn)備好后,捆緊,糊以泥沙或草拌泥,入窯焙燒,焙好的外范需埋于濕沙中,并外加木條箍緊,防止銅液壓力將外范漲開。溫度降至400攝氏度至500攝氏度時,將熔化的銅液快而平穩(wěn)地注入澆口,直到填滿空隙,待銅液凝固冷卻后,去外范,取出鑄件。如果沒有及時澆注,冷卻后的外范在澆注前需要預(yù)熱。需要說明的是,模范都是倒置的,這是為了將銅液中的雜質(zhì)沉淀于器底,使上中部的花紋更加清晰。鑄件去外范后,經(jīng)過打磨,去掉毛刺,整個工序才算完成。
失蠟法和模范法的基本步驟相同,不同的是在制作紋飾較多、形制較復(fù)雜的青銅器時,失蠟法比模范法更適合。它的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zāi)咳刍魇?,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nèi)澆灌金屬溶液,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青銅器時代久遠(yuǎn),絢麗璀璨,尤其在沒有高科技的情況下,制作工藝的精湛,讓人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