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盆
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程知識的學習,初中生物的學習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進行積極的思考、探究和探索。所以,初中生物教師要積極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初中生物知識的探究式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在生物課堂中的學習質(zhì)量和學習效果。本文以當前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基礎,結(jié)合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規(guī)律,提出了幾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用探究式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當前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未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
當前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始終占據(jù)了主導的位置,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學生的主體性未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消極的狀態(tài),比較欠缺對生物知識的思考,更不會積極主動地探索生物知識難題,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科產(chǎn)生抵觸甚至厭惡的情緒。在生物課堂學習中,初中生嚴重地依賴教師,對生物課程知識內(nèi)容的思考和學習都不夠深入,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影響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二)當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理念比較落后
在“雙減”教育理念指引下,初中生物教學需要轉(zhuǎn)變教育理念,注重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但是當前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學理念的轉(zhuǎn)變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初中生學習任務很重,要求學生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在中考中獲得良好的成績?;诖?,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筆試成績,往往采用“題海戰(zhàn)術”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筆試成績。雖然在提升學生應試能力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學生的探究、思考和應變能力不足,在面對“新題型”時不知道如何下手,導致了學生在中考中無法獲得理想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生物實驗教學流于形式
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很多復雜、困難的理論知識,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認知,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但是,當前很多生物教師對實驗教學并不重視,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將實驗過程和結(jié)果告訴學生,甚至讓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將實驗流程、結(jié)果進行記憶。教師將初中生物實驗當成一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實驗流程、結(jié)果一無所知,對理論知識無法深入理解和掌握。另外,學生未有效地參與實驗學習,那么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精神未實現(xiàn)有效培養(yǎng),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不利。
(四)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不足
生物知識是一門科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生物課程教學效果。但是當前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并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甚至未提供有效的探究學習機會,使學生在生物知識學習中興趣不足,學習的主動性也欠缺。學生在生物課程學習中沒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對知識內(nèi)容沒有進行必要的探究和思考,這必然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另外,學生的探究能力未獲得提升,那么學生在以后的生物知識學習中就會顯得更加吃力,影響學生今后對生物知識的學習。
二、基于探究性學習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優(yōu)化措施
(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獨立生物實驗活動
在初中生物課程內(nèi)容中包含很多生物實驗知識內(nèi)容,這些實驗知識內(nèi)容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還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入把握生物知識的內(nèi)在規(guī)律。但是,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了生物實驗教學活動,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掌握牢固。另外,有很多生物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教學活動時,往往管束較嚴、干預過多,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實驗,缺少了實驗興趣,在實驗學習中學生更沒有機會對實驗過程、結(jié)果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始終處于被動的位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法獲得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升,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學生探究思考能力的提升。所以,初中生物教師要積極地轉(zhuǎn)變生物實驗教學理念,充分凸顯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的主體性,讓學生在生物實驗中能獨立地對實驗過程、結(jié)果進行探究思考,從而充分發(fā)揮生物實驗的效能。
例如,在進行“外界溶液濃度影響根細胞的吸水”這個實驗學習時,在課前教師對這個實驗教學活動要精心地規(guī)劃安排,盡量凸顯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的獨立探究性,從而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掌握“外界溶液濃度影響根細胞的吸水”相關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驗中帶著問題去思考和探索實驗活動。如“同學們,今天這個實驗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實驗器材?”“在實驗中,我們應當保證哪些不變量?”“同學們,請思考一下實驗的結(jié)果會是怎樣的?”等。這樣,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問題引導,就會將實驗器材“兩個水杯,一杯水百分之十的食鹽水,一杯自來水和一棵植物小苗”,并且在實驗中學生盡量保障太陽光強度的相似,這樣才能保障實驗的準確性。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能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從而讓學生對“外界溶液濃度影響根細胞的吸水”相關知識點理解得更深入,掌握得更牢固。當然,進行實驗引導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實驗要求,為學生設計豐富多樣的引導方式,既能讓學生對實驗活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實驗探索欲望,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探究學習能力。
(二)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的自主探究
探究性學習過程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充當“指揮官”的角色。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自主探究,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基礎,進行差異性的探究性學習,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教師應向?qū)W生規(guī)定方向性的探究話題,結(jié)合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學生保留充分的想象空間,在探究性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創(chuàng)設高效的初中生物探究性課堂。初中生因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的差異,有著不同的探究學習習慣和探究能力,教師應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保障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教師還應在發(fā)揮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科學地控制生物課堂的探究目的和節(jié)奏,保證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人體內(nèi)物質(zhì)的運輸”單元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人體的組織和器官,應在明確“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的主題基礎上,組織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學習習慣,開展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動。一部分學生借助心臟模具觀察心臟的構成和在血液中輸送的作用;一部分學生通過熟練操作多媒體技術,利用微課、微視頻的方式,自主探究心臟輸送血液的原理;一部分學生擅長繪畫,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繪畫工具,組織學生畫出心臟結(jié)構簡圖,在繪畫過程中把握心臟結(jié)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征。此外,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生的本節(jié)課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豬心,利用豬心與人的心臟的高度相似性,激發(fā)學生探索心臟結(jié)構以及功能的熱情,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和探究工具,教授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究技巧,從而幫助學生鞏固課本上的本節(jié)課知識。
總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同,對自主探究式的學習要求也會不同,需要教師緊密結(jié)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將“因材施教”與“探究式學習”充分結(jié)合,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有趣的探究式學習生物課堂,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三)開展多元化、探究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能根據(jù)自身的理論基礎參與探究性的實踐活動。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生物學科的學中,探究生物科學的本質(zhì)。探究性地學習不應局限在課堂內(nèi)和教室內(nèi),還應拓展到社會生活中和實踐活動中,在學生的親身體驗中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當前初中生受到教師和家長的“保姆式”保護,自身的自理能力和獨自探究能力較弱,不利于初中生的未來學習和成長。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素養(yǎng)的新課標下,初中生物課堂應在教授學生基本的生物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合理控制探究任務的難易程度,加強師生之間的交互,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收獲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這節(jié)課時,教師應開展多元化的、探究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教師組織學生設計“愛護植物”的宣傳頁和標語,通過學習、篩選宣傳語的特點和制作方法,學生能了解“愛護植物”的意義。在設計出高質(zhì)量的宣傳資料后,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向街頭,開展“愛護植物”的社會宣傳活動,如此一來,初中生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愛護植物,為我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學校“植樹節(jié)”活動,通過種植樹木,感知植物在生長中蘊含的生命價值,并要求學生持續(xù)性地觀察并照顧植物,通過分析植物的季節(jié)變化,鞏固本單元中的學習重難點,明確綠色植物的種類,了解被子植物的種子萌芽、植株生長、開花結(jié)果,并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通過“植樹”活動,促使學生深刻體會植物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加深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
生物知識的學習絕不是僅僅停留在書面上,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能將生物知識充分地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這樣,學生在生物知識探究學習中,才能掌握實驗活動的理論指導,并且在實踐探索中對生物知識理解認知得更加準確深入,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果。另外,實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在生物知識學習中長期的進步和發(fā)展。
(四)加強師生合作,營造探究式的學習氛圍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偏少,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夠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更無法準確地反映給教師,導致了生物教師的教學策略無法高效開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也十分不理想。在探究式學習策略應用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強化與學生的活動交流,尤其是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才能在班級內(nèi)營造一種和諧的探究式學習氛圍,為探究式學習策略的實施奠定基礎。所以,初中生物教師要重視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在生物教學實踐中采用師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內(nèi)容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強化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認知,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這節(jié)課時,如果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以理論講述的形式,為學生講解“食物中包含哪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哪種食物富含營養(yǎng)物質(zhì)”等,那么學生就會感覺理論知識點比較晦澀難懂,在學習的時候會感到困難。這時,教師可以采用教師與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程內(nèi)容一起探究和思考,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課程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對本節(jié)課程知識的理解,還能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水平,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種類”,歸納總結(jié)“什么樣的食物富含什么營養(yǎng)物質(zhì)”等。當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的時候,教師要走進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討論,并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糾正學生的錯誤,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的互動交流。有效的師生合作既能保障小組討論的進度,還能提升學生的討論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小組討論之后,小組代表要和教師一起對本節(jié)課程知識點進行再次探索式的補充,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營造探究式的學習氛圍。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合作,采取交互式的教學策略,營造生動的探究式教學氛圍,從而創(chuàng)設高效的初中生物課堂,為學生學習初中生物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技巧,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未來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結(jié)語
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指引下,初中生物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這是提升學生生物知識學習水平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在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下,初中生物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對生物課程知識內(nèi)容進行探究,轉(zhuǎn)變了傳統(tǒng)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凸顯了學生在生物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有效保障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所以,初中生物教師要重視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應用,并緊密結(jié)合學生學習需求和課程內(nèi)容,為學生開展更加高效的探究式學習的初中生物課堂。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