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語文閱讀一直都是很重要的,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學習到知識,也能鍛煉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培養(yǎng)獲取及整理知識的能力。而在高中這個對學生而言特殊的時期,閱讀教學顯得更加重要。為了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更加顯著,我們需要使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閱讀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
接下來筆者將為大家介紹一些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課堂是我們組織閱讀教學的主要場所,而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使用的閱讀材料就是課文。在這種情況下充分挖掘課文中的信息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閱讀的技巧,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我們都知道,能夠被編進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很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借助這些優(yōu)秀的文章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提高。筆者以《雷雨》這篇文章為例,為大家介紹如何深入挖掘閱讀材料。
首先,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之前需要教師做好準備,先對本節(jié)課需要教學的課文有透徹的了解,將其中可供挖掘的信息點標注出來。如《雷雨》這篇課文標題的含義、文章中的天氣以及場景與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等等,并且需要收集與作者曹禺相關(guān)的資料,如話劇視頻、照片等。在上課的時候先對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對上世紀20年代初的社會背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樣才便于學生去理解周樸園、四鳳、周萍這些角色之間的矛盾,并營造出和諧的氛圍,促使學生的思維積極發(fā)散。
其次,需要在教學的時候?qū)φn文中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講解和分析。我們都知道《雷雨》這篇課文其實是話劇的一個選段,話劇和普通的文章之間是有一些差異的,讓學生通讀全文并不能幫助學生梳理人物關(guān)系和情感變化,也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需要做的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帶領(lǐng)學生抓住話劇中的一些重點的變化,如對天氣變化、場景變化等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學會梳理話劇選段的故事走向和情感變化。因為故事的每一個場景都有雷雨天氣的描寫,甚至連這篇文章的題目都是“雷雨”,由此可見雷雨這個天氣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每一次描寫雷雨這種天氣的變化之后人物之間的氛圍都會變得更加的凝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從閱讀文章中的環(huán)境和天氣描寫來分析人物的情感變化,并通過人物的情感來探究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幫助學生學會必要的閱讀技巧,進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為學生介紹文章的寫作技巧以及相應的閱讀技巧。不可否認這種教學方式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在這種教學中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的,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中,學生的思維會受到約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不利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需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輔助工具來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教學中逐漸放開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比如,在教學《雨霖鈴》這首詞時,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為學生介紹作者柳永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對作者有基本的了解。而在解讀整首詞的過程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shù)播放一些悲傷的音樂來渲染氣氛,讓學生借助音樂感受到詞中悲傷的感情基調(diào),更好地理解這首詞。
教師的教學理念對于教學的發(fā)展以及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在應試教育這個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比較重視學生在學習之后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是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也不利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為了使閱讀教學的效果更好,教師需要積極轉(zhuǎn)變教學理念:①增加對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視,②堅持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這兩點是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都必須面對的。
比如,教學《荊軻刺秦王》時很多教師會依照著自己的思維進行教學,同時為了達成應試教育的目標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對字詞的講解上。這其實就是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和理念在束縛著教師的教學,不利于教學的發(fā)展。要想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對這篇文言文的興趣,我們可以多使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比如用多媒體技術(shù)播放一些影像資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們也可以加強教學語言的幽默性。畢竟像多媒體技術(shù)這樣的教學工具只是教學中的輔助工具,像是對文言文字詞的講解還是需要通過口頭講述和板書來進行教學,而增強語言的藝術(shù)性和幽默性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學習。而堅持以學生為主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度。荊軻刺秦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關(guān)于荊軻刺秦是否正確這個問題也被很多人討論,所以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就“荊軻刺秦是否是英雄作為?”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并且鼓勵學生在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將選擇“是”和“否”這兩種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兩部分展開辯論賽。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地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增強自己的閱讀和思考能力。而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真正地對閱讀教學產(chǎn)生興趣,進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方式。高中生雖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但是面對那些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學生還是很難通過簡單的閱讀了解其中的情感內(nèi)涵,所以才需要不斷地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來幫助他們理解閱讀材料。而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在課堂外進行。
比如教學《短新聞兩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新聞的寫作格式以及這兩篇新聞的背景資料等,幫助學生對新聞的體裁有基本的了解。也可以在課外為學生布置一些新聞的閱讀任務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如讓學生觀看新聞聯(lián)播、看報紙等。而在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之后,再讓學生去閱讀一篇新聞稿,學生就能夠快速地通過導語來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從而更好地完成閱讀。這種通過拓寬閱讀視野來幫助提升閱讀能力的教學方式在其他體裁的文章上也是適用的。
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一個需要時間的事情,我們需要在教學中不斷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并且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江蘇省鹽城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