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柿霜是柿子在被制作成柿餅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附生物。清人對柿霜的醫(yī)療作用、藥性特性、藥用功效均有頗深研究,皆因柿霜入藥有清熱解毒、治療呃逆的作用。而中醫(yī)學(xué)自古就有“醫(yī)食同源”的理論,將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xué)與烹飪經(jīng)驗相結(jié)合,加工制成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清人巧妙地將柿霜制成柿霜粥、雪花餅、柿霜軟糖,甚至入于調(diào)飲之中。清代是我國古代柿霜生產(chǎn)和利用的重要時期,較之前代,宮廷對柿霜的需求量更大,柿霜及其產(chǎn)品在社會生活中運用更為廣泛。
柿霜是柿子在被制作成柿餅的過程中表面產(chǎn)生的一層白霜,若要獲得柿霜必先制作柿餅。清初農(nóng)學(xué)家丁宜曾在《農(nóng)圃便覽》中記載了柿霜的生成過程,“柿餅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干,納甕中,自生柿霜?!盵1]
雖然明清時期柿樹栽植遍布全國,但并非所栽地區(qū)都有柿霜出產(chǎn),在山西“柿霜產(chǎn)蒲州府”[2],在山東“柿霜佳于曹州”[3]。柿霜的形成除了與柿子的品種、含糖量有關(guān),也和其所處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有極大關(guān)系;而南方地區(qū)不能完美復(fù)刻北方的氣候條件,對柿子進行存儲形成白霜。所以,南、北方柿霜的質(zhì)量存在明顯差別,因此柿霜主要產(chǎn)于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氣候適宜的北方地區(qū)。
正因柿霜在醫(yī)療、飲食方面的獨特價值,使得清代宮廷對柿霜的需求量較大。地方遵行“任土作貢”舊例,柿霜重要產(chǎn)區(qū)則每年須向朝廷進貢柿霜。而朝廷為體恤臣下,有時會將柿霜作為一種賞賜品,賜予后宮妃嬪、重要大臣等。
柿霜貢賜的相關(guān)史料主要散見于清代檔案、地方志、文人筆記、譜牒之中。吳振棫在《養(yǎng)吉齋叢錄》中記載了不同省份巡撫在不同節(jié)日的貢奉之物,從這些進貢物品數(shù)據(jù)中,可以窺見山西巡撫柿霜進貢量最大達到五十匣、山東次之為九匣。[4]據(jù)清代檔案記載,柿霜是雍正帝偶爾噙化之物,他曾對山東曹州柿霜評價頗高。雍正五年(1727)四月初七日,雍正皇帝在給河南巡撫田文鏡的諭旨中提到“聞柿霜出于曹州,隨便進些來,非急用之物,京中市賣者亦甚多,但不便買用,不必多進?!盵5]而后在田文鏡的《請安折》中朱批催問:“柿霜為何尚未見到”。時田文鏡進貢精潔柿霜兩盒,雍正帝朱批中回復(fù)“去歲太多,此番少些。朕用不了,賞人少不敷,至秋間八九月再送些來?!笨梢?,雍正帝對柿霜的喜愛。
柿霜進貢是中央需求與地方義務(wù)的結(jié)合。乾隆朝《賞賜底簿》保存了朝廷對皇太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常在、答應(yīng)、公主、阿哥及王府福晉等大量賞賜柿霜的記錄。而若依《養(yǎng)吉齋叢錄》記述,山東中秋進貢、河南年貢和雍正帝所述“賞人少不敷”,以及“地方土產(chǎn)朕有何需則不便諭”來看,顯然地方柿霜的貢奉量不能滿足宮廷需要。
除宮廷內(nèi)部需求外,皇帝還將柿霜賞賜給重臣。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二十九日,羅惇衍收到宮內(nèi)賞賜:“賜荷包三對,野雞三對,柿霜蓮子各一匣?!币笳诅O在自撰的年譜中亦提到被賞柿霜的事例,“(同知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乾清門外叩頭三十,賞荷包五個,廣橘四十枚,野雞二只,柿霜一匣。”兩代帝師翁同龢的日記中亦有記載,立春后,“(同知甲戌廿九日)賞野雞、柿霜、百合粉,已出內(nèi)廷,猶蒙頒賜?!边@些被賞賜的大臣均是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
清廷不僅將柿霜賞賜域內(nèi)之人,外使來訪也會被賞賜。如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來華后,乾隆帝還曾將柿霜賞賜給英國國王。《海國四說》中詳細記載了賞賜英國國王的物品清單,在特賜中,“賜國王茶膏、柿霜各五盒。二十九日,于太和門又賜柿霜四盒”。除了兩次賞賜外,又隨敕書賜國王“茶膏、柿霜各五盒”。[6]與代表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相比,柿霜或許顯得遜色一些,但能夠多次出現(xiàn)在賞賜清單上,足以說明在乾隆皇帝心目中柿霜可以代表中國物產(chǎn)展現(xiàn)于國外。
柿霜不僅被皇帝用于對嬪妃大臣及外域的上下級賞賜中,親朋好友之間的饋贈也有柿霜的身影。如翁同龢門人王化光前去拜見時便攜帶有柿霜,“(六月廿四日)庚辰,門人王化光(含生贊丘縣丁起復(fù))來見,贈柿霜、黃耆并十金?!薄埃ㄊ辉拢┏醢巳眨萌~茂如函并永棗、柿霜各二匣?!崩畲茹懺凇盾鲗W(xué)齋日記》中亦載友人饋贈柿霜,“(光緒十年二月初五日)子縝姬人饋杮霜十餅”。此外,翁同龢還將柿霜作為生辰禮物,“(六月十二日晴)以蘑菇、杏仁、柿霜寄菉姪三嫂壽辰吃面?!?/p>
然而隨著清代中后期柿霜生產(chǎn)的核心產(chǎn)地因自然災(zāi)害及其次生問題的破壞,導(dǎo)致柿霜貢奉走向衰落,地方巡撫不得不多次陳疏請求寬限,甚至乞求停止貢奉柿霜。咸豐五年(1855)十一月二十七日,山東巡撫崇恩上疏陳明菏澤不能貢奉柿霜的緣由[7]。同治四年、五年(1865、1866),閻敬銘分別以“賊擾”“自然災(zāi)害”為由,奏請來年再貢。而作為柿霜最大貢奉區(qū)——山西,亦面臨著同樣的窘境。光緒六年(1880)九月初五日,護理山西巡撫葆亨上疏:“迨至四五等年歷屆貢期因晉省連年荒旱,該縣被災(zāi)最重,產(chǎn)柿稀少,無從采辦。”[8]葆亨奏疏中所指正是發(fā)生于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間一場罕見的特大旱災(zāi)饑荒,史稱“丁戊奇荒”。這場饑荒席卷山西、山東、河南多個省份,《晉政輯要》中曾對荒旱下民眾的生活有所描述:“各村均因前值大祲,民間無可充饑,始而采取柿葉,繼且剝食樹皮,廢干殘枝多成枯木,年來率供薪爨,現(xiàn)存柿樹寥寥無幾。災(zāi)后村民零落未能及時補種,所有該縣例貢柿霜實屬驟難采辦。”饑荒已導(dǎo)致無所充饑,無所資火,從根源上斷絕了柿霜的貢奉。
柿霜在被賞賜與饋贈后,文人多作詩言謝或感念時事,由此在清代筆記、年譜中保留了許多贈謝詩、懷舊詩,形成了清代獨特的“柿霜詩詞”。
清代關(guān)于柿霜的詩詞常見于一些懷舊性質(zhì)。如毛師柱曾撰寫《郟縣拜二蘇先生墓》一詩,表達對故人、故地的思念,“感公出處增彷徨,卜田歸老終未遂,柿霜石蜜何能嘗,爾家川頭但蒿稽,墓頤山色空茫茫?!倍珟熤娫~中的“柿霜石蜜何能嘗”即來自蘇軾所作《感舊詩》(并陰)“我欲自汝陰,徑上潼江章。想見冰盤中,石蜜與柿霜?!碧K軾在此詩中借柿霜與石蜜表達了希望回到物產(chǎn)豐饒的地方、渴望隱居的情感。
還有一類則是贈謝詩。有“傅山以后第一人”之稱的祁寯藻曾作《許滇生遺徽墨柿霜賦謝》,“燒松作墨來黟縣,搗柿成霜出豫州。點桼團酥皆絕品,良朋嘉貺媿難酬。”同光體浙派詩人代表袁昶曾作《謝方勉夫惠柿霜》一首,“春風(fēng)病齒酒腸妨,酥柿函封枉見嘗。冷碾蓮房玉井雪,題分柑顆洞庭霜。不廉久媿蟲穿李,平躁還除蟹漬糖?!彼麖念伾?、特性等方面贊美柿霜,感謝方恭釗的饋贈。清代著名詩文家李紱曾作詩《多衣樹》,寫道:“秪余酸實在,不遣柿霜遲?!倍嘁聵溆址Q“多依樹”“云南移”。其果泡酒有舒筋活絡(luò)、降低血脂的作用。李紱在詩中寫到此果較酸,而加入柿霜則有中和作用。這類詩詞不僅表達了詩人對親朋的感謝,而且闡明了柿霜的藥食特性,同時亦可管窺柿霜在清代社會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清代在柿霜制作方面保持傳統(tǒng)方式,在醫(yī)療、飲食方面承自前代,又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充分顯示其高超的醫(yī)療水平和烹飪技藝。同時,以柿霜為主題的詩詞創(chuàng)作又進一步豐富了清代文化,且深刻生動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v觀柿霜呈貢的歷史,從前期地方進奉、王朝賞賜到后期奏請豁免,展示了柿霜呈貢的興衰過程。時至今日,我們?nèi)詰?yīng)重視柿霜的再生產(chǎn),不斷挖掘它所能帶來的文化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丁宜曾.農(nóng)圃便覽(秋)[M].刻本.日照:丁氏強善齋, 1755(清乾隆二十年).
[2]海寧輯.晉政輯要[M].刊本.太原:山西布政使司, 1789(清乾隆五十四年).
[3]姚延福,鄧嘉緝,蔣師轍.(光緒)臨朐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281.
[4]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10-311.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折匯編(第9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747-748.
[6]梁廷枏.海國四說[M].北京:中華書局,1997:238-240.
[7]崇恩.為附片具奏山東菏澤縣例貢柿霜短缺緣由一折抄片咨明事致內(nèi)務(wù)府等,檔號:05-13-002-002436-007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
[8]葆亨.奏請豁免永濟縣貢柿霜事,檔號:03-7068-09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