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趙越 王俊峰 張帆
摘 ? 要:體育學科含有非常全面的育人作用,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和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具備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因此研究體育課程融入“思政課程”進而形成較為全面的“課程思政”是對思政元素的深化,也是對體育課程發(fā)展的有力弘揚。教師要從塑造人格、培養(yǎng)終身體育觀念、遏制體質下降、“體育強國”實施緊迫性為出發(fā)點,探索體育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意義和價值。要以教師知識儲備的擴充、教學內容的強化、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加強及其他層面的提升為可行路徑,促進體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融合;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25-004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課程思政”指明了道路,確立了方向。這就需要廣大教育者不可再將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剝離開,分為兩部分獨立教學。體育課程是唯一一門從小學至大學連續(xù)開設14年的課程,旨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技能實踐類課程,對于學生提高和培養(yǎng)自己的體育技術能力、增強身體健康、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是為培養(yǎng)其終身體育意識打下堅實基礎,以便將來更好的為社會工作服務,因此體育課程的設置顯得非常重要。但體育運動技能、技術的提升需要不斷的刻苦練習,造成了學生對于體育的畏懼心理和不適心理?!八颊n程”是通過正視歷史事件和傳統(tǒng)愛國思想的熏陶,是對個人在思想、認知、眼界、思維進行提升,增強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和大無畏的精神。將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進行融合形成“課程思政”,在需要毅力堅持的體育訓練中,將細微的技術動作和套路作用放大化,以此提升認知度,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思想,因此研究體育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問題,是勢在必行的。
一、體育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比缃竦纳鐣l(fā)展,人才是整個國家及各行業(yè)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專業(yè)技術人才不單單需要在自己專業(yè)領域拔尖,同時還需要有健康的體魄,進而形成長久不斷的健康源泉。而體育以強身健體,增強人們的生活幸福感而存在,因此承擔了這一重要的使命。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存在著非常高的相似度,都以啟人心智為總的發(fā)展目標和追求,體育不僅可以賦予鍛煉者強健的體魄,還可以培養(yǎng)其愛國情懷和團結協作、抗壓耐壓的能力。因此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塑造人格
體育課程融入“思政課程”元素,是增強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推動力量。據相關的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在與外界溝通、協作、合作分享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體育可以賦予這方面的培養(yǎng)。如團體性項目中的籃球比賽需要個人的技術特長,更要依靠團隊共同努力而獲勝,繼而分享成功的喜悅。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對學生文化知識的要求更高,學生會出現心理壓力過大,體育可以幫助其釋放心理壓力,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如長距離耐力類的項目中人體會出現應激性反應,常表現為生理上的不適應,如:呼吸困難、步履艱難,這時需要堅定的意志,才可克服上述不適,通過此類情況引導學生,在困難時候要堅持,培養(yǎng)堅定的意志品質,才會有好的回報和結果。要讓他們明白社會的競爭不是依靠一個人的,而是需要團隊的協作;成功也不是一個人成果,需要合作分享;堅持練習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二)終身體育觀念
終身教育是指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全部教育,包含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總和。主張在需要時,通過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的教育所習得的教育及生活技能。成長在不同階段的人對于體育的需求不同,嬰幼兒實現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生活的自立,青壯年時期則是通過練習使自身更強壯,增強抵御疾病的能力,中老年時期則是為了提升生活質量同時更好地為下一代樹立榜樣作用。體育是正規(guī)教育下貫穿大中小學的必設課程,同時也是個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能力,對人們成長影響的意義深遠,通過激發(fā)練習者主體能動性,增強個人身體素質提升抵抗外部可抗風險,不斷地錘煉個人意志品質,同時提高其思想認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三)遏制體質下降現狀
體育融入“課程思政”,是遏制學生體質下降的直接手段和方式。自1987年以來,我國每五年對公民進行一次體質抽查,教育部每年對在校學生進行體質測試,從公布數據發(fā)現,學生體質出現持續(xù)下降態(tài)勢,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相繼出臺政策,已有止跌回升的趨勢,但與我國快速發(fā)展的步伐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課程”可讓青少年意識到個人身體健康對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及作用,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還可培養(yǎng)學生“人人為國”的意識。使青少年認識到,祖國的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辛勤努力,每一個人燦爛的未來都是建立在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下;而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報效國家、奉獻未來的最根本條件。
(四)“體育強國”實施緊迫性
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體育融入“思政課程”是貫徹和落實好綱要的先決條件。“國球”的統(tǒng)治力,女排的“五連冠”為國家獲得了無上的榮耀,但強大的國家不是僅僅依靠幾個人的力量,而是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夯實體育運動的基礎,促進全民健身發(fā)展,人民是實現社會發(fā)展不竭動力的源泉。增強優(yōu)勢項目,進一步發(fā)掘和發(fā)展我國的非優(yōu)勢項目;以體育明星的效應逐步努力帶動和提高體育運動在群眾中的基礎及水平,進而實現我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華麗變身。
二、體育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
現今,國內各個高校實施體育“課程思政”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師對于一門課程教學中進行馬克思主義文化的穿插和滲透;而對于中小學的“思政課程”研究資料較少,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通過對文獻的閱讀,僅僅存在于在體育課程中穿插的部分內容,教師對于材料的解讀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一個相對完備、規(guī)范及具有深度的分析和解讀,學生對于內容的理解沒有自己的主觀性意見,只是片面的接受;同時,單一的突出“課程思政”的穿插,會使學生感到無聊和難以接受,無法與實際進行有效的銜接,更無法運用到實際案例和生活當中,“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探討關于有效且高效的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更好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公共體育融入“課程思政”可從教師知識的擴充、教學內容的強化、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加強方面著手。
(一)教師知識的擴充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薄逗鬂h書》中說道“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苯處熓菍W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僅僅依靠語言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應以自己的言行對學生進行教育,重視榜樣作用。教師在實際生活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地學習,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素養(yǎng),與學生探討相關問題,表達自己的解讀方向和看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實際行動中,應按照相關理論學習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教師要明白自己在教學中的引領地位,要實現學生為主體激發(fā)能動性更全面的接受和理解知識,就在于教師的教法以及教師的知識儲備水平?!罢n程思政”的改革成功,必須依托一支具有高思想政治水平的教師隊伍。因此,要率先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和知識儲備,提高教師對于國家政策方針的把握和解讀能力,是實現“思政課程”穩(wěn)步推進的保障力量。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教師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儲備足夠時,才能更為準確且全面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教學內容的強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意見》中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苯處熤贫▽W習內容過程中,充分考慮“課程思政”的融入,同時應注意融入的藝術性,不可大篇幅、全章節(jié)的理論說教,避免枯燥乏味;要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倡導和引領學生尊重歷史文化、發(fā)掘和發(fā)揚歷史文化,理性看待實際存在的問題。在小學至大學的教學中循序漸進地開設“思政課程”,引導學生立德樹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三觀”,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切實做到“四個自信”,將愛國主義情懷深扎心底,把愛國、強國、報國的信念融入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當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體育運動不僅有著強身健體的作用,它對個人的審美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對于學生的成績考核,不僅僅要求每位學生可以完成動作,還應考慮學生的動作協調、舒展度,使學生具有追求更高一層次的意識和態(tài)度,培養(yǎng)其審美的觀念。
(三)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強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意見》中強調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學生是教學中的另一個參與者,應明確地認識體育對其身體所產生的積極作用,端正態(tài)度,保持良好的身材和心態(tài);認識體質下降對其所造成的傷害性。認識到自身的身體健康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學生還應端正態(tài)度,充分認識到思政課程對于現在青少年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了解歷史、了解國情;善于學習,激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明確認識學生在祖國未來的建設作用。就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一樣:“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p>
(四)其他層面
我們教師在守好課堂這個“主陣地”外,還應聯合多部門,對課堂外的文化進行建設,利用好“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校園廣播等,宣傳和弘揚思政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結語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教學課程的育人工作高度重視,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做到提升教師修養(yǎng),挖掘專業(yè)課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并將貫穿到整個教學工作中,實現價值觀塑造與知識傳授的同向同行,深化教學改革,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使體育課打造成一門益智強身健思維的綜合類實踐課程。
參考文獻:
[1]張正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D].西南大學,2018.
[2]賈麗華,馬 ? 初,申 ? 川.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4):123~128.
[3]楊靜慧. 家庭變遷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養(yǎng)成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8.
[4]楊 ? 棟.體育健康促進服務體系研究[M].新華出版社:201512.238.
[5]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6]萬 ? 義.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fā)展的社會治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7]陳長洲,王紅英,項賢林,任書堂,趙亞杰.改革開放40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9,39(03):38-47+97.
[8]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總體要求、重大行動及主要指標[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9,34(09):846~858.
[9]戚 ? 靜.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創(chuàng)新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10]黃蘭蘭.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本范疇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
[11]王 ? 易,岳鳳蘭.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J].思想理論教育,2020,(05):18~23.
[12]王海霞.習近平意識形態(tài)教育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9.
[13]蔣 ? 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建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9.
[14]唐志龍.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價值論視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7,39(02):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