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彭一皓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半p減”政策的出臺讓社會目光再次聚焦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梢哉f,學業(yè)壓力已成為當前中小學生面對的主要壓力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正確看待學業(yè)壓力?如何幫助學生緩解學業(yè)壓力?如何幫助父母,和孩子一起正確面對學業(yè)壓力?本期特刊中,我們邀請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楊東教授,一起聊聊,如何正確面對學業(yè)壓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進取者。
楊東
博士,企業(yè)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雙博士后,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社會服務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人力資本與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2018年認定的第十三批“中國心理學家”;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注冊“督導師(D-21-125)”;重慶市第二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中國心理學會EAP 工作委員會理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專委會副主任;重慶市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副理事長;主持國家自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以及政府、企事業(yè)單位橫向課題50多項,在國外SSCI或SCI收錄期刊、國內《社會學研究》、《心理學報》等權威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得重慶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多項。
本刊記者:在您的觀察中,就當前的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學生來說,學業(yè)壓力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哪些影響?
楊東:對未成年人來說,并不是一點學業(yè)壓力都沒有就是好事。實際上,壓力和學業(yè)成績、心理健康之間是一種倒U型關系,壓力越低的時候,學業(yè)成績不一定越好,心理健康也不一定越好,所以,一般來說中等程度的壓力是比較好的。
但是,如果學業(yè)壓力過高會引發(fā)哪些負面問題呢?一般來說,會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出現應激性反應。這種應激性反應如果持續(xù)時間過長,會出現一些心理疾病。比如,常見的包括焦慮,嚴重的還會出現焦慮癥。另外還有抑郁癥、強迫癥、心理衰竭等。所謂心理衰竭,就是人的心理能量被耗盡了,情緒上表現出沒有激情,情緒和心境低落,學習上倦怠、無力。
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以及心理衰竭如果是由于壓力所導致,那就比較嚴重了,已經達到了心理疾病的地步,這些又會引發(fā)一系列的身體問題,包括身體的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例如,睡眠出現障礙等,這些對人身體上的損害是比較大的。但如果只是中等程度的壓力,比如在某些時間點或一段時間有一些壓力,也會導致情緒低落、精力耗竭的情況,這種是沒什么問題的。這種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和接納,不要把壓力當成事兒,越是擔心壓力,越容易引發(fā)焦慮。
本刊記者:前面我們認識了學業(yè)壓力對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那么,在您看來,導致學業(yè)壓力過重的根源主要是什么?
楊東:一般來說,中小學生過重學業(yè)壓力的來源主要有幾大方面。第一來自家庭,這也是最核心的,即跟父母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大部分父母都認為只有考上好大學才能有出息,類似這樣的單一成才觀,直接影響到他們特別看重孩子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一味給孩子施加壓力,導致學生在學業(yè)方面壓力比較大。
這之下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因為父母不斷給孩子施加學習上的壓力,就導致了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不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一切以學業(yè)成績?yōu)閷?,造成家庭親子關系特別緊張。原本的學業(yè)壓力與緊張的親子關系相互作用,促使中小學生不得不面對更大的壓力。
由于長時間的學習占據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他們缺少同伴之間的交往,這又形成了第三個方面的問題,也就是人際交往的問題。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過程中,忽視了孩子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一些原本性格比較內向、不愿意或不擅長與人溝通的孩子來說,往往在同伴交往上也會出現障礙。再加上,在一些班級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老師更喜歡、同學更崇拜,這些因素也會導致部分中小學生由于學業(yè)成績的問題,而導致人際更緊張、受到更多的同伴社會排斥,多重壓力,必然導致前面提到的焦慮、抑郁等情況的發(fā)生。
最后,學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境。在一些學校,以高考為導向的填鴨式雙基教學,強調學生以學習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忽視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些也會導致孩子在出現過重學習壓力時,不知道如何解決,思維更固化,沒有有效而多樣的應對措施和辦法緩解心理問題。
本刊記者:在面對學業(yè)壓力的時候,有的學生積極應對、追求成功,另一種學生焦慮、逃避,在您看來,這兩種心態(tài)的形成,跟家庭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楊東:在學業(yè)上逃避失敗的學生,往往就是家長的期望非常高,同時經常采取批評、打擊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發(fā)泄情緒、訴苦水、講大道理,孩子就會在這些方面出現問題。反之,如果家長采用鼓勵的方式,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協(xié)助孩子一起去解決,但又不是代替孩子解決,讓孩子成為自己生命的小主人,孩子的發(fā)展相對就會比較好。
因此,可以說教育中,最核心的就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進取的人,激發(fā)他學習的內生動力。要成為這樣的人,有四個關鍵人格特質,也是我們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的創(chuàng)始人、全國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教書育人的楷模——黃希庭先生提出的“四自人格”,即自立、自強、自尊和自信。這幾種人格特質對孩子終身發(fā)展非常有利,研究發(fā)現,有這些“四自”人格的孩子,就算眼下成績不突出,未來不管在哪個崗位,只要他愿意認真學,一定會出彩。
本刊記者: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楊東: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太過注重孩子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前面說過這會造成孩子過重的學習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不知道怎樣去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實現有序而高效的學習。
實際上,影響一個孩子最終學習效果的有七個方面的因素,知識和技能只是其中兩個主要因素,但并不是核心素質,核心素質包括學習動力、專注力、學習方法(學習知識的方法)、思維方法(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習慣,最后才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通俗地說,知識和技能只是“魚”,前面五個方面才是“漁”,有了“漁”,掌握好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需要注意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思維是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更多的是把書本上的符號,通過理解、記憶、歸納等整合到頭腦里的方法,而思維方法是用頭腦里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孩子的終身成長看,這些方面的培養(yǎng)才是更有意義的,這就是我們說的真正授孩子予“漁”,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高效和愉快的學習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