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關關
【編者按】習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基于兒童立場,統(tǒng)編教科書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意圖與要求,既注重學生習作興趣的激發(fā)和習慣的養(yǎng)成,也重視觀察的訓練和想象的培養(yǎng),力圖讓學生掌握寫好習作的基本方法。那么,教師應如何基于兒童立場,做好習作起步教學?本專輯的兩篇文章,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對做好三年級習作起步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要注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的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而寫作就是這種語言經驗的重要方式,習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
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起步階段,目標和內容的制定不同于低年級寫話,又區(qū)別于高年級的習作。低年級側重于句的訓練,重視指導學生寫出完整句;三年級側重于段的訓練,引導學生不拘形式地將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清楚,嘗試運用積累的好詞好句;四、五、六年級則側重于篇的訓練,會謀篇布局、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農村三年級的學生之前接觸的大多都是寫話,普遍沒有寫過作文,這個時候正是激發(fā)他們寫作興趣、培養(yǎng)寫作習慣的最佳時期。那么,如何激發(fā)農村學生寫作興趣,讓他們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
一、農村小學三年級習作的現狀
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習作中,大致存在幾個問題:(1)沒有題材、寫作思路,常常無話可說,語言組織生搬硬湊;(2)層次不清,段落不分明,敘述一件事總是缺乏條理性,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讓人“抓不住重點”;(3)語言直白,平鋪直敘,缺乏想象力,遣詞用句能力差,讓人“入不了境”;(4)不善于表達個人想法,對習作沒有興趣;(5)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該停頓時不用標點符號,不該停頓時亂用標點符號;(6)錯別字現象嚴重,有些學生的習作可以說是錯字連篇,猶如“天書”,讓人讀完仍不知其意。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經過認真思考,認為有幾個原因:(1)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活動空間固定,見識面少,社會實踐活動也少,找不到可以讓他們樂于去寫、去表達的材料,加上不善于觀察,不善于積累生活材料,以至于創(chuàng)作時毫無頭緒。(2)教育資源有限,教育引導比較缺乏。(3)留守兒童現象嚴重,他們平時交流多用本地話,習作時就容易造成語言不規(guī)范。(4)會寫的生字不多,雖然一、二年級時學生學會了許多生字,但大多以認為主,低年級要求學生會認1600個生字,會寫的大約800個生字,認、寫分流,因此三年級學生習作就容易出現錯別字。(5)課外閱讀量少,閱讀積累的篇目少,學生習作時心中沒有多樣范本,開闊不了思維,缺乏新意;同時課外閱讀量少,詞匯量跟著也少,平時沒有注重好詞佳句的積累,寫作時就不會運用抽象、美好、感性的詞語來進行描述,導致作文內容不具體,枯燥無味。(6)部分教師、家長拔高習作要求,使得學生對習作失去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創(chuàng)作的動力。
二、準確把握三年級習作要點,有效指導學生習作
有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教學中,教師要清楚學生習作的困難,研讀課標要求,把握尺度,不過度拔高,并做階梯性引導,讓學生擁有創(chuàng)作的熱情;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認識、觀察和表達事物的能力;注重興趣引導,激發(fā)習作熱情。
1. 研讀教材,把握三年級習作的目標要求。
研讀三年級上冊語文《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我們不難發(fā)現,三年級習作的目標要求,定位在“寫清楚”,不要求“寫具體”。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每個單元安排了一次習作,三年級上冊共8次。其中第四次習作安排的是閱讀策略,第五次是習作主題單元,其他單元皆是常規(guī)習作單元。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習作教學目標,分別體現在篇章頁和習作提示中。習作前,教師要引導學生讀通讀懂習作要求,這樣他們才能輕松愉快地寫作。在這八單元的習作要求中,頻繁用到的詞匯是“學習寫”“試著寫”“嘗試寫”“學著寫”,這就要求學生嘗試運用、學著運用。
每個單元的習作還提出了“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怎么評”的要求,明確指出單元習作中的教學重點和訓練重點,為教學提供清晰的思路。教學時,教師可以架構習作框架,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繪制思維導圖,根據思維導圖梳理習作中每一段要寫的內容,要避免拔高習作要求及重點,異化教學目標。例如,三年級上冊的第一次習作是“用幾句話或一段話寫一寫同學,讓大家猜一猜”。此次習作只要求“寫通順、寫清楚”,沒有強調“寫具體、寫形象”,避免學生在起步階段過于講究形式,對習作產生畏難情緒。同時,此次習作不要求寫篇章,而是只需要寫幾句話或一段話。教學時,教師就要根據這些要求,引導學生寫好相關的習作。
2. 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有條理地展開習作教學。
《課程標準》提出:“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fā)展性?!绷曌鹘虒W應該是呈現階梯式、系列發(fā)展的,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為“怎么寫”提供幫助,避免每次習作教學都要重復從頭開始教的做法。
首先,要有意識地把習作和課文緊密聯(lián)系,實現“閱讀習得方法,習作運用實踐”的正向遷移。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的習作要素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本單元閱讀要素“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這兩條要素是相通的,單元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以及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都在引導學生要留心觀察,就會有新的發(fā)現,對事物會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不只要引導學生品詞析句、理解內容,還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發(fā)現、體悟文章的段落結構、表達方式等,幫助學生積累素材。
其次,關注課后小練筆,寫好“段”。三年級上冊在閱讀課后共安排了3次小練筆,分別安排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富饒的西沙群島》《大自然的聲音》課后。這三次小練筆,主題都是訓練學生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建議學生可以采用總分結構、并列結構、連續(xù)結構等形式進行練筆。如此通過課文的引領示范,有目的地加強“段”的訓練,達到從“寫清楚”到“寫具體”“寫生動”的自然過渡,適合三年級學生的習作特點。
3.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凸顯習作的生活性、實用性和真實性。
《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習作要求是:“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三年級上冊教材安排的8次習作練習,大致可以歸納為想象類、紀實類和實用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都在有意識地誘發(fā)學生習作的內在動力,保護學生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將習作生活化、趣味化,引導學生會觀察、善觀察。
比如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在習作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玩玩“你說我猜”的游戲,讓學生先猜一猜熟悉的、比較有特點的人物(如猜《西游記》中的人物),引導學生小結:玩這個游戲必須要注意觀察,抓住人物特點;再從習作提示中提煉要點,可以介紹人物的外貌、性格等。如此教學將習作游戲化,通過游戲,帶動學生情緒;發(fā)現規(guī)律,提煉要點;最后實踐運用,發(fā)現樂趣,有效激發(fā)學生習作的熱情。《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習作教學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觸發(fā)點,讓學生學會真實地表達生活、表達自我,樹立真誠的言說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
4. 注重讀寫結合、加強習作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農村小學生習作水平往往較低,原因是農村學生的習作能力多數只是依賴于教師課堂上的引導,資源相對匱乏。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能力,除了教師的教,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大量的閱讀。閱讀與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內容,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爸匾曊緯喿x”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課后思考練習也提出“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增加課外閱讀量及背誦,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并摘抄好詞好句為習作做鋪墊。堅持閱讀摘抄是積累習作素材最好的方法,除了摘錄好詞佳句,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摘錄的佳句進行仿寫。通過摘錄、仿寫,為學生創(chuàng)作開拓思路,為習作積累經驗。
此外,為拓寬學生的寫作空間,教師要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加強學生習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特別是應強化學生自主擬題作文的練習,盡量讓學生少寫命題作文。比如,寫春天的習作就應該讓學生去觀察農田,到大自然中尋找新的“發(fā)現”,畫一畫、寫一寫自己眼中的春天;或者結合勞動教育,通過尋找身邊的勞動者,總結發(fā)現勞動的意義,親身體驗勞動、寫寫勞動過程。
5. 提升自我修改能力,培養(yǎng)修改意識。
《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習作要求提出:“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苯炭茣诤芏嗔曌髦?,也都提示學生寫后自讀并作必要的修改,將習作完成之后的自我修改作為習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教學時要讓學生在每次習作后都有自我修改的環(huán)節(jié),使之逐漸成為習慣。
三年級學生習作的自我修改從習作后的自我檢查開始,可以從審題、語言表達、標點符號、找出錯別字等四方面入手,通過自讀檢查、反思評價將所寫內容“寫清楚”。在這基礎上,盡量運用好詞佳句、想象思維、多種寫作手法等,將內容“寫生動”。
習作后的修改還可以采用自評和生生互評,有梯度地培養(yǎng)學生自改習作的能力。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可以設置單元習作評價表,將這份“單元習作評價表”分為兩部分內容:基礎要求和學以致用?;A要求包括單元習作重點、語句、標點、字詞等;學以致用主要呈現本單元課文學習時習得的表達方法、寫作特點及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等,要求學生習作時能根據實際恰當運用。三年級學生因年齡及知識儲備的原因,習作評價表通常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商討制訂。學生在商定評價標準時能進一步鞏固加深對本單元習作要求的了解,習作時就會有意識地按評價標準進行創(chuàng)作,有助于逐步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習作后學生也能根據這一標準有針對性地進行自評、互評,生生之間既是學生,又互為老師,互相評價,博采眾長,創(chuàng)作時就有動力和成就感;同時通過自評、互評又能一改以前教師批改時“千人一面”“一包到底”的現象。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yōu)點?!彼?,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只要寫了就能找到表揚理由”的觀念,用肯定、欣賞的眼光,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
農村小學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緩慢醞釀、厚積薄發(fā),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遐想的空間,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只追求字數而忽略質量,不能過于講究華麗辭藻而忽視真實感受,不能流于形式使得學生養(yǎng)成敷衍應付的不良習作習慣。作為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我們在習作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每次訓練,上好每一堂指導課,讓學生走進生活、認識生活,讓他們的語文學習之路走得更順遂!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八一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