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鋆 劉伯濤
甘家大院的巷子迂回曲折,走進”金陵工巧”的第一進,千奇百怪、大大小小的葫蘆即刻映入眼簾。
在這里,有一位每日與葫蘆相處的老人,他叫張苗,是土生土長的南京浦口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人稱“金陵葫蘆張”。
古人云,玩物喪志??蓮埨蠀s在玩兒中開辟了一道富有金陵色彩的風景線,創(chuàng)作了一個個精美的手繪葫蘆,看過的人無不嘆服。
葫蘆畫的緣起
“葫蘆”諧音“福祿”,是中國的吉祥物。葫蘆畫起源于中古,見諸記載于宋代,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曾非常興盛,后來漸漸沒落,沒能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形成獨立、穩(wěn)定的門類。
張老從小就喜愛文學和民間藝術,小時候看母親會在葫蘆上畫畫,就在心里埋下了種子。后來由于各種原因,沒能使得種子發(fā)芽,一直到五十多歲,有一天突發(fā)奇想問母親是怎么畫葫蘆的?母親隨即就說“拿葫蘆來!”就這一句話,啟動了他做葫蘆畫的開關。念頭一旦生根發(fā)芽,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張老開始了葫蘆畫的學習和探索過程。
在20世紀90年代的江浦很難找到葫蘆,張老便跑到海門向傳統(tǒng)藝人討到了19顆葫蘆種子,決定自己回江浦種。
19顆種子帶回來以后,播撒于田野。種了三年葫蘆,總共收獲了100多個差不多大小的葫蘆,果實并不能叫人滿意。再之后,市場上漸漸有北方葫蘆運過來,買葫蘆就不犯愁了。
葫蘆畫的功夫
手繪寶葫蘆,于細微處見功夫,并非易事。葫蘆本身的弧度使葫蘆畫區(qū)別傳統(tǒng)的平面繪畫,同時葫蘆不吸水,不吃色,顏料厚了筆走不動,顏料薄了會淌,粘不準,蘸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一筆背后都是千萬筆積攢下的熟練功力。
張老一開始嘗試過水粉、油漆等多種顏料,經(jīng)過反復實驗,最終確定了丙烯顏料。攻克了原料問題后,就開始不斷磨練自身的手藝,烙主快,畫主慢,葫蘆上的每一個紋樣,張老都要多次上顏料。
張老說,葫蘆上可表現(xiàn)的題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首先傳統(tǒng)文化是基礎,得臨摹古老的東西。然后在這個基礎上要把地域性、南京的特色元素表現(xiàn)出來。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讀書,追求文化含量,哪怕做一個小葫蘆也要讀好幾種書,查好多本資料。
張老畫《山海經(jīng)》,畫祥云,畫臉譜,畫十二生肖,從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到融入城市標識的南京明城墻、云錦等主題,結合時代創(chuàng)作了北京奧運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作品,還制作葫蘆手串、葫蘆耳環(huán)……真正將藝術之美融入點滴生活。
葫蘆畫的傳承
張老說:“我們中國有那么悠久的文化,在寶葫蘆上發(fā)揮的空間還有很多,要把葫蘆畫這門傳統(tǒng)藝術傳承下去,既要堅持古典、本真,也要有地區(qū)特點、現(xiàn)代元素。”不過說到底傳承還是要靠年輕人,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傳統(tǒng)文化,所以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張老很有信心。他說,他現(xiàn)在做的都是鋪路的工作,之后就要靠這些年輕人了。
張老共收過五個徒弟,提到徒弟們,他滿意地頻頻點頭。他說:“我收徒弟沒有什么條件,一不收費,二不行禮。我沒有什么只傳自家人的觀念,自己喜歡的不一定孩子喜歡,所以,會把自己的手藝毫無保留的傳給徒弟?!?/p>
張老一再強調(diào),“金陵葫蘆張”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
有時大家會問,“哪些是你的作品?”“哪些是徒弟的作品?”張老總打趣地說:“畫得好的就是徒弟的作品?!眮碜云挚诘暮J張成為南京市級傳承人后,仍然把浦口區(qū)頒發(fā)的非遺牌匾掛在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
張老說,非常感激浦口家鄉(xiāng),一方面浦口的綺麗山水美景和濃厚書畫之風熏陶影響了他,才有了今天的葫蘆畫,另一方面浦口各界領導和父老鄉(xiāng)親,給予了大力扶植和熱情支持,他時時感激在心。
所以自己不管走到哪里,在海內(nèi)外各界游人觀眾面前,都以自己是浦口人而自豪。
創(chuàng)作者的魅力
在聊天的過程中,不時有人走過,看到葫蘆畫總會驚嘆一番,還會要求合影??擅慨斈闷甬嫻P,張老又瞬間進入專注的狀態(tài),一手持葫蘆,一手握筆描繪,仿佛禪定般,不為所動。
攝影師在拍照時忍不住問:“張老您怎么能拿得這么穩(wěn),一動不動?”張老淡淡地說:“這么多年練出來的,首先要心定,然后才能專注?!?/p>
當我們覺得那些勵志的故事只存在于網(wǎng)絡時,其實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平凡樸實的爺爺,二十多年來踐行著一個初心。靜靜地看張老在葫蘆上描繪,神色鎮(zhèn)定,隔開外界紛擾,這大約就是創(chuàng)作之人最美的模樣吧。
(責編? 許?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