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帆
只有孩子在家感受到被尊重、被賦權,在學校才會更愿意參與班級工作,步入社會才更可能過好公民生活。
班干部制度,是中小學校常見的育人管理制度,為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生活提供了實踐平臺。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很多關于班干部的負面新聞:小學生因為競選班干部失敗離家出走,小學班長向同學索賄累計上萬元,小學副班長逼同學喝尿……
這些負面事件都折射出學生群體中彌漫著“官本位”的不良思想,其中包含的利己主義、特權意識和官僚做派,極不利于孩子正確權力觀的樹立,也阻礙了孩子公民品德與公共精神的發(fā)展。那么,為什么孩子在學校想當官呢?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錯誤權力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源于家庭的影響。由于仕途文化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根深蒂固,即便我們大力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然有不少父母渴望“升官發(fā)財”,并對孩子賦予同樣的期望。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當上班干部,不僅能享受特殊優(yōu)待、獲得額外資源,自己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有面子。此外,家庭氛圍、父母職業(yè)及為人處世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權力認知、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
父母想要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權力觀,讓他積極合理地參與班干部制度生活,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認知糾偏,讓孩子在重塑班干部認知中初步樹立權力觀。父母應讓孩子意識到:當班干部不是“擺官架”,班干部不只有權力,更有責任;班干部不只是管理者,更是服務者,但絕不是謀私者。要想當好班干部,必須具備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需要一定的工作能力和領導能力。所以,父母在鼓勵孩子通過當班干部鍛煉能力、提升自信的同時,還應讓他明白當班干部意味著要為履職犧牲一定的時間精力,意味著要比普通同學更加嚴以律己。只有充分認識班干部的角色、了解當班干部的利弊,孩子才能樹立正確的競選動機,更可能在班級工作中腳踏實地,獲得真正的鍛煉。
適當干預,讓孩子在班干部實踐中逐步端正權力觀。班干部競選是一個班級內部民主選舉的過程,不論是否當選,孩子都能在其中習得關于民主的程序性知識,理解誠信、友誼、平等、正派等重要的價值原則。對此,父母應明晰自身參與學校事務權利的界限,不宜代替孩子準備競選宣言,或私下向班主任“預定名額”等,如果發(fā)現孩子存在賄選、欺騙等行為應及時糾偏。同時,班干部工作是孩子權力觀的實踐,能夠重塑他的權力觀。為了鼓勵孩子采取正當、民主的方式開展工作,父母應了解孩子在班干部工作中的苦與樂,并通過肯定他的付出強化其權責意識、平等意識;通過指出他工作中的不足弱化其等級意識、特權意識,從而促使孩子在實踐中逐步端正權力觀。
以身作則,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深度內化權力觀。父母的言傳身教往往是最好的德育,孩子總是照著父母的樣子學習為人處世。當父母對待工作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時,孩子可能更容易認同服務他人的理念;當父母對待大老板和清潔工一視同仁時,孩子可能更會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同伴;當父母對待社會腐敗現象嗤之以鼻時,孩子則更可能樹立貪污可恥、廉潔光榮的信念。
除此之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良好互動也至關重要。父母應努力營造民主而非專制的家庭氛圍,學會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交流,讓他有權參與一些家庭共同事務的協(xié)商與決策。
總之,只有孩子在家感受到被尊重、被賦權,在學校才會更愿意參與班級工作,步入社會才更可能過好公民生活。
(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